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認同”思想新探
發(fā)布時間:2021-06-18 17:06
“文化認同”思想是霍爾后期文化研究理論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對當代文化研究做出的一個突出貢獻。文化認同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認同的主體,通過主體與其他主體的互動交往,主體之間形成對世界的相同看法,人們達成一致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必然涉及對主體的討論。不同于西方理性主義視域下的“主體”觀,霍爾的主體觀是以后現(xiàn)代主義殖民批判為背景、以解構形而上學的主體論為目標,主張建立一種多元、差異、動態(tài)的主體觀。通過梳理與解讀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重要文本,闡明文化認同思想的理論背景、核心議題,并在此基礎上反思霍爾的理論得失!拔幕J同”思想一經(jīng)提出,必然引發(fā)對“文化”、“主體”等相關問題的思考。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看作是整體生活方式的展現(xiàn),認為文化本身具有物質性、生產(chǎn)性,它通過生產(chǎn)新的意義,改變舊有的文化觀念,形成新的文化認同。雷蒙德·威廉斯對文化所做的激進文化唯物主義的闡釋影響了后期霍爾對“文化”本質的認識。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主體觀深入地探討了主體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他把主體看作是由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所塑造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將個人傳喚成主體。但是阿爾都塞的這種結構主義方法抹去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真實關系,使得霍爾轉向了葛蘭西的...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緣起及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
(一) 國外研究概況
(二) 國內(nèi)研究概況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理論來源
一、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激進主義
(一) 文化是整體生活方式
(二) 一種共同文化的發(fā)展
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
(一) 個人生活在意識形態(tài)虛構的場景中
(二) 意識形態(tài)把個人傳喚為主體
三、葛蘭西的文化霸權主義(Cultural Hegemony)
(一) 文化認同是不同政黨之間相互斗爭的場域
(二) 有機知識分子是文化認同的組織者
第二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核心議題
一、文化認同的主體解構
(一) 批判西方理性主義主體論
(二) 批判同一、自然的傳統(tǒng)主體身份
二、文化認同的不斷建構
(一) 斷裂:同一中的差異
(二) 延續(xù):差異中的同一
(三) 想象的共同體
三、文化認同的表征(Representation)重構
(一) 語言生產(chǎn)共同意義
(二) 話語實踐生產(chǎn)知識
第三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當代反思
一、“文化認同”實現(xiàn)了文化研究領域的“哥白尼偏轉”
二、“文化認同”是對“人身份之謎”的初步解答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斯圖亞特·霍爾的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析論[J]. 張亮. 社會科學輯刊. 2017(06)
[2]如何正確理解斯圖亞特·霍爾的“身份”?[J]. 張亮. 學習與探索. 2015(07)
[3]文化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斯圖亞特·霍爾[J]. 章輝. 江海學刊. 2014(05)
[4]流散視閾中斯圖亞特·霍爾的種族思想及其變遷研究[J]. 張建萍. 國外社會科學. 2014(04)
[5]霍爾:“不作保證”的馬克思主義者[J]. 徐德林. 文學與文化. 2014(02)
[6]“英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道路與理論成就[J]. 張亮.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2(07)
[7]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文化大眾主義”解釋——以伯明翰文化學派斯圖亞特·霍爾為例[J]. 張秀琴. 南京社會科學. 2012(02)
[8]媒介權力與霸權建構——以《監(jiān)控危機》為例[J]. 和磊. 東南傳播. 2011(09)
[9]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發(fā)展歷程[J]. 李慶本. 東岳論叢. 2010(01)
[10]論斯圖亞特·霍爾的認同性研究[J]. 江玉琴.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6)
本文編號:3237052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緣起及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
(一) 國外研究概況
(二) 國內(nèi)研究概況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理論來源
一、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激進主義
(一) 文化是整體生活方式
(二) 一種共同文化的發(fā)展
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
(一) 個人生活在意識形態(tài)虛構的場景中
(二) 意識形態(tài)把個人傳喚為主體
三、葛蘭西的文化霸權主義(Cultural Hegemony)
(一) 文化認同是不同政黨之間相互斗爭的場域
(二) 有機知識分子是文化認同的組織者
第二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核心議題
一、文化認同的主體解構
(一) 批判西方理性主義主體論
(二) 批判同一、自然的傳統(tǒng)主體身份
二、文化認同的不斷建構
(一) 斷裂:同一中的差異
(二) 延續(xù):差異中的同一
(三) 想象的共同體
三、文化認同的表征(Representation)重構
(一) 語言生產(chǎn)共同意義
(二) 話語實踐生產(chǎn)知識
第三章 霍爾“文化認同”思想的當代反思
一、“文化認同”實現(xiàn)了文化研究領域的“哥白尼偏轉”
二、“文化認同”是對“人身份之謎”的初步解答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斯圖亞特·霍爾的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析論[J]. 張亮. 社會科學輯刊. 2017(06)
[2]如何正確理解斯圖亞特·霍爾的“身份”?[J]. 張亮. 學習與探索. 2015(07)
[3]文化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斯圖亞特·霍爾[J]. 章輝. 江海學刊. 2014(05)
[4]流散視閾中斯圖亞特·霍爾的種族思想及其變遷研究[J]. 張建萍. 國外社會科學. 2014(04)
[5]霍爾:“不作保證”的馬克思主義者[J]. 徐德林. 文學與文化. 2014(02)
[6]“英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道路與理論成就[J]. 張亮.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2(07)
[7]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文化大眾主義”解釋——以伯明翰文化學派斯圖亞特·霍爾為例[J]. 張秀琴. 南京社會科學. 2012(02)
[8]媒介權力與霸權建構——以《監(jiān)控危機》為例[J]. 和磊. 東南傳播. 2011(09)
[9]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發(fā)展歷程[J]. 李慶本. 東岳論叢. 2010(01)
[10]論斯圖亞特·霍爾的認同性研究[J]. 江玉琴.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6)
本文編號:32370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23705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