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四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13 17:11
茶道四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研究
摘要:中國茶道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在茶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表達和詮釋,其中尤以茶道四境的說法更能體現出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關系,本文首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概述了中國茶道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茶道四境之閑境、隱境、樂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剖析了茶道四境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繼而就茶道四境的另一種說法即物境、藝境、心境、人境進行了闡釋并談久了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最后探討了茶道四境兩種說法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指出中國茶道區(qū)別與其他國家茶道的根本特征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茶道四境,中國傳統文化,淵源
茶道四境之說在中國源遠流長,隨著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也出現了不同的詮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說法的茶道四境是指閑境、隱境、樂境、人境,第二種說法的茶道四境是指物境、藝境、心境、人境,兩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人境,也就是說茶道四境的最終歸宿和目標在于人境,將閑境與物鏡、隱境與藝境、樂境與心境對比起來可以發(fā)現,盡管說法不同,但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和相互聯系的。茶道四境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和影響之下而孕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茶道四境產生和發(fā)展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肥沃土壤,本文在對茶道四境的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內在聯系,旨在揭示茶道四境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1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茶道
在閑適中歸隱田園并獲得返璞歸真的樂趣是中國茶道內在精神的一個基本取向,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田園自然經濟基礎上緩慢生長并發(fā)展起來的,中國茶道文化也是在閑適、從容、怡樂的環(huán)境中孕育而來的,從時空意義上說,在時間上中國茶道盡可能延長和拉伸了飲茶品茗的時間,在空間上使原本十分狹小的茶室得到了成倍的放大,在這樣的時間空間中品味茶湯、把玩茶器并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到閑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飲茶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共處一室、共飲一壺茶,在這樣一種有意無意之間營造的氛圍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與恩格斯所說的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與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一樣,中國茶道是在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之下孕育發(fā)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基本框架,中醫(yī)和茶道為其兩翼,中醫(yī)和茶道中深刻地滲透和吸收了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傳統中國人用中醫(yī)防病、治病、健身,用茶道修身、養(yǎng)性、怡情。茶作為一種生活飲用品始于東漢,茶作為自然之物被人發(fā)現、加工、飲用,使茶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同時茶性、茶品、茶質也使人獲益。
2茶道四境之閑境、隱境、樂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樂生、義理、天命、和諧等命題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精神世界,而茶道以茶為物質載體通過品茗飲茶來說事、喻理、論道、達生,從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上來看,茶道四境可以概括為:閑境、隱境、樂境和人境,閑境、隱境、樂境以茶為媒介最后統一到人境,閑作為前提條件是中國茶道的心理境界,隱是中國茶道的社會意境,樂是中國茶道的價值境界,隱和樂都是飲茶者主觀努力營造或者試圖表達的一種精神境界或狀態(tài)。
2.1閑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閑有多種語義形態(tài),正面的解釋包括閑適、淡泊、豁達、從容,茶道中的閑是指生活方式的閑適與從容,閑與茶的結合使得閑而充實,閑中事茶使得茶得以成就,這里的閑不僅是茶事主體時間上的寬松,更重要的是茶事主體心理精神上的閑適和從容,即以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滄桑變遷、困苦榮辱、是非名利等外在的東西,寄情于茶,寓之山水,而至于物我兩忘,正是茶道中的這種閑境使茶事主體能夠自我發(fā)現、自我成長、自由閑適,從而在自我關照和反省中獲得獨立的個體成長空間。
2.2隱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隱也是一個有多種語義形態(tài)的概念,其積極含義是歸隱、返璞歸真、超脫、潔身自好等,隱的積極含義不意味著被動的逃避與退縮,而是在知其不可為的情況下,不為名利、不畏壓力頑強地保留自身為人之道、處事原則與道德操守,以己之微薄之力與世俗、偏見、卑鄙、交易等相抗爭,放棄世俗所謂的名與利,從而獲得自身精神境界的圓滿與充實,因此茶道中的隱實際上揭示了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和準則,隱后返本、心安、知進退,身隱心顯,不忘初心,隱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支撐才能持久,于喧囂之處落寞,于繁華之處清貧。
2.3樂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主張和推崇樂,樂水、樂山、樂生、與民同樂、德樂合一、助人為樂等,樂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公認的價值而使人產生的內心愉悅與歡快,樂這種精神快感使中國茶道明顯區(qū)別與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佛家寺院,由僧人闡發(fā)或傳承,這種師徒傳授關系使得日本茶道具有較高的封閉性和小眾化特征,而中國茶道的樂強調和重申了對世俗生活的投入以及對人生境遇的關切,因此中國茶道在表現形式上更加平和真實、在人文關懷上更加生活化,中國茶道中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激勵著人們無論身處何種境況,都要豁達樂生,永不言放棄。
人境是閑境、隱境、樂境三者的合一或者自然歸宿,人在清閑、返隱、快樂的茶事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能夠深刻的觀照內心、反省自我并進而領會到人生的真諦,進而實現個體自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明代著名書畫大家徐渭明確提出了中國茶道的宜茶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境、藝境、心境、人境,宜茶的最高境界就是物境、意境、心境、人境的完美統一與和諧,物境是飲茶品茗的外部自然環(huán)境,藝境是指飲茶品茗時使用的茶具器皿、茶水沖泡技藝、得體的飲用禮儀、飲茶聲樂等共同營造的清雅氛圍,心境是指飲茶時的物我兩忘、人茶合一、豁然開朗的心理狀態(tài),人境是指飲茶者之間的趣味相投、聲氣相合的融洽關系。
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高低變化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的共生關系,物境、藝境為飲茶品茗提供了物理性實體環(huán)境和物飾,人境為飲茶品茗者之間的和諧溝通和人際交流準備了條件,心境是在物境、藝境、人境三者之上而生成的,反過來又會對物境、藝境、人境三者的存在方式起到提升和優(yōu)化的作用。
茶道四境的提出既不是對飲茶品茗的道德要求,也不是致力于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它所關注的只是生活情趣本身而已,在尋常、平淡、匆忙的日常生活中,幾個情投意合、情趣與共的友人,在努力營造出來的飲茶環(huán)境中,以茶為載體表達、折射和詮釋飲茶者的情緒、體驗、領悟和思想,從而帶給飲茶者日常生活中的悠閑、人生處世的歸隱以及世俗生活的歡樂,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一向推崇的對人現實生活的人文關注和思考,因此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繼承和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與精神主張。
在中國茶道的四境中,時間是一個不存在的消失化的概念,時間的停滯和意義的消失背后,只剩下空間要素,諸如茶、茶具、飲茶環(huán)境、飲茶心境等等,時間緯度的弱化和空間緯度的彰顯,意在闡發(fā)和突出飲茶品茗者所處的空間存在性,茶的產地十分廣泛,飲茶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但在茶館、茶室的設計和物品的陳列上都刻意過濾掉了時間這個緯度,這是因為中國茶道文化中在頭三杯茶的品飲中特別講究全身心的投入、默默地飲茶,而不需任何語言,用心體會茶湯、茶器、茶藝、茶席的味、美、精、雅,品茶過程中人們之間的思想溝通和交流更多的是靠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共鳴和彼此的心照不宣與心領神會。
4茶道四境兩種說法的內在聯系
閑境、隱境、樂境、人境作為中國茶道的具體內容是通過物境、藝境、心境、人境而體現和表達出來的,清新、雅致而又充滿野趣的茶道物境,在世俗生活中變得超凡脫俗,生成和映襯了清閑、舒適與返隱;合乎禮儀、適于時令的茶道藝境,使空間變得請和、靜寂,從而成就了繁忙、匆匆的日常生活中偏安一隅的清閑與快樂;以茶傳情、以情相交的茶道人境,獲得了世俗生活中得一知己而足的友情至樂;以內心觀照、自省自悟為特征的茶道心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和洗滌內心的怨恨、不滿、抱怨,從而成就自身的真性情,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意境,因此茶道四境從不同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描述、解讀和深化了中國茶道的內涵。
中國茶道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茶道相比較,其最為顯著的特征表現就在于茶道一體,由茶及道,茶中見道,而不追求道外的世界,中國茶道將儒家文化引入其中,所要表達的是閑、隱、樂的思想,另外雅俗共賞、平民化、大眾化、開放化也是中國茶道的特征之一,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并包、博大精深在中國茶道中的反映,因此,中國茶道對于現實世俗生活的關切是深情的,并致力于在生活情趣的基礎之上體現、表達和闡釋茶道及物、樂生、依人的準則與理念。
參考文獻
[1] 王利琴.從茶道演變看中國茶文化[J]. 才智. 2015(16)
[2] 龔永新.中國茶道的內涵拓展與寬泛定義探析[J]. 中國茶葉加工. 2015(03)
[3] 楊君.佛教與中國茶文化[J].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5(05)
[4] 陳思.禪宗茶道:中日文化交流的良媒[J]. 普洱學院學報. 2015(05)
[5] 李紅.和敬清寂 茶禪一味——論日本茶道[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
[6] 陸留弟.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7] 劉麗楓.略論中國茶道的內涵[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2)
本文編號:250690
摘要:中國茶道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在茶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表達和詮釋,其中尤以茶道四境的說法更能體現出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關系,本文首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概述了中國茶道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茶道四境之閑境、隱境、樂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剖析了茶道四境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繼而就茶道四境的另一種說法即物境、藝境、心境、人境進行了闡釋并談久了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最后探討了茶道四境兩種說法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指出中國茶道區(qū)別與其他國家茶道的根本特征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茶道四境,中國傳統文化,淵源
茶道四境之說在中國源遠流長,隨著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也出現了不同的詮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說法的茶道四境是指閑境、隱境、樂境、人境,第二種說法的茶道四境是指物境、藝境、心境、人境,兩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人境,也就是說茶道四境的最終歸宿和目標在于人境,將閑境與物鏡、隱境與藝境、樂境與心境對比起來可以發(fā)現,盡管說法不同,但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和相互聯系的。茶道四境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和影響之下而孕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茶道四境產生和發(fā)展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肥沃土壤,本文在對茶道四境的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內在聯系,旨在揭示茶道四境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1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茶道
在閑適中歸隱田園并獲得返璞歸真的樂趣是中國茶道內在精神的一個基本取向,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田園自然經濟基礎上緩慢生長并發(fā)展起來的,中國茶道文化也是在閑適、從容、怡樂的環(huán)境中孕育而來的,從時空意義上說,在時間上中國茶道盡可能延長和拉伸了飲茶品茗的時間,在空間上使原本十分狹小的茶室得到了成倍的放大,在這樣的時間空間中品味茶湯、把玩茶器并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到閑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飲茶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共處一室、共飲一壺茶,在這樣一種有意無意之間營造的氛圍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與恩格斯所說的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與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一樣,中國茶道是在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之下孕育發(fā)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基本框架,中醫(yī)和茶道為其兩翼,中醫(yī)和茶道中深刻地滲透和吸收了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傳統中國人用中醫(yī)防病、治病、健身,用茶道修身、養(yǎng)性、怡情。茶作為一種生活飲用品始于東漢,茶作為自然之物被人發(fā)現、加工、飲用,使茶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同時茶性、茶品、茶質也使人獲益。
2茶道四境之閑境、隱境、樂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樂生、義理、天命、和諧等命題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精神世界,而茶道以茶為物質載體通過品茗飲茶來說事、喻理、論道、達生,從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上來看,茶道四境可以概括為:閑境、隱境、樂境和人境,閑境、隱境、樂境以茶為媒介最后統一到人境,閑作為前提條件是中國茶道的心理境界,隱是中國茶道的社會意境,樂是中國茶道的價值境界,隱和樂都是飲茶者主觀努力營造或者試圖表達的一種精神境界或狀態(tài)。
2.1閑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閑有多種語義形態(tài),正面的解釋包括閑適、淡泊、豁達、從容,茶道中的閑是指生活方式的閑適與從容,閑與茶的結合使得閑而充實,閑中事茶使得茶得以成就,這里的閑不僅是茶事主體時間上的寬松,更重要的是茶事主體心理精神上的閑適和從容,即以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滄桑變遷、困苦榮辱、是非名利等外在的東西,寄情于茶,寓之山水,而至于物我兩忘,正是茶道中的這種閑境使茶事主體能夠自我發(fā)現、自我成長、自由閑適,從而在自我關照和反省中獲得獨立的個體成長空間。
2.2隱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隱也是一個有多種語義形態(tài)的概念,其積極含義是歸隱、返璞歸真、超脫、潔身自好等,隱的積極含義不意味著被動的逃避與退縮,而是在知其不可為的情況下,不為名利、不畏壓力頑強地保留自身為人之道、處事原則與道德操守,以己之微薄之力與世俗、偏見、卑鄙、交易等相抗爭,放棄世俗所謂的名與利,從而獲得自身精神境界的圓滿與充實,因此茶道中的隱實際上揭示了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和準則,隱后返本、心安、知進退,身隱心顯,不忘初心,隱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支撐才能持久,于喧囂之處落寞,于繁華之處清貧。
2.3樂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主張和推崇樂,樂水、樂山、樂生、與民同樂、德樂合一、助人為樂等,樂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公認的價值而使人產生的內心愉悅與歡快,樂這種精神快感使中國茶道明顯區(qū)別與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佛家寺院,由僧人闡發(fā)或傳承,這種師徒傳授關系使得日本茶道具有較高的封閉性和小眾化特征,而中國茶道的樂強調和重申了對世俗生活的投入以及對人生境遇的關切,因此中國茶道在表現形式上更加平和真實、在人文關懷上更加生活化,中國茶道中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激勵著人們無論身處何種境況,都要豁達樂生,永不言放棄。
人境是閑境、隱境、樂境三者的合一或者自然歸宿,人在清閑、返隱、快樂的茶事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能夠深刻的觀照內心、反省自我并進而領會到人生的真諦,進而實現個體自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明代著名書畫大家徐渭明確提出了中國茶道的宜茶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境、藝境、心境、人境,宜茶的最高境界就是物境、意境、心境、人境的完美統一與和諧,物境是飲茶品茗的外部自然環(huán)境,藝境是指飲茶品茗時使用的茶具器皿、茶水沖泡技藝、得體的飲用禮儀、飲茶聲樂等共同營造的清雅氛圍,心境是指飲茶時的物我兩忘、人茶合一、豁然開朗的心理狀態(tài),人境是指飲茶者之間的趣味相投、聲氣相合的融洽關系。
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高低變化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的共生關系,物境、藝境為飲茶品茗提供了物理性實體環(huán)境和物飾,人境為飲茶品茗者之間的和諧溝通和人際交流準備了條件,心境是在物境、藝境、人境三者之上而生成的,反過來又會對物境、藝境、人境三者的存在方式起到提升和優(yōu)化的作用。
茶道四境的提出既不是對飲茶品茗的道德要求,也不是致力于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它所關注的只是生活情趣本身而已,在尋常、平淡、匆忙的日常生活中,幾個情投意合、情趣與共的友人,在努力營造出來的飲茶環(huán)境中,以茶為載體表達、折射和詮釋飲茶者的情緒、體驗、領悟和思想,從而帶給飲茶者日常生活中的悠閑、人生處世的歸隱以及世俗生活的歡樂,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一向推崇的對人現實生活的人文關注和思考,因此茶道四境之物境、藝境、心境、人境繼承和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與精神主張。
在中國茶道的四境中,時間是一個不存在的消失化的概念,時間的停滯和意義的消失背后,只剩下空間要素,諸如茶、茶具、飲茶環(huán)境、飲茶心境等等,時間緯度的弱化和空間緯度的彰顯,意在闡發(fā)和突出飲茶品茗者所處的空間存在性,茶的產地十分廣泛,飲茶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但在茶館、茶室的設計和物品的陳列上都刻意過濾掉了時間這個緯度,這是因為中國茶道文化中在頭三杯茶的品飲中特別講究全身心的投入、默默地飲茶,而不需任何語言,用心體會茶湯、茶器、茶藝、茶席的味、美、精、雅,品茶過程中人們之間的思想溝通和交流更多的是靠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共鳴和彼此的心照不宣與心領神會。
4茶道四境兩種說法的內在聯系
閑境、隱境、樂境、人境作為中國茶道的具體內容是通過物境、藝境、心境、人境而體現和表達出來的,清新、雅致而又充滿野趣的茶道物境,在世俗生活中變得超凡脫俗,生成和映襯了清閑、舒適與返隱;合乎禮儀、適于時令的茶道藝境,使空間變得請和、靜寂,從而成就了繁忙、匆匆的日常生活中偏安一隅的清閑與快樂;以茶傳情、以情相交的茶道人境,獲得了世俗生活中得一知己而足的友情至樂;以內心觀照、自省自悟為特征的茶道心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和洗滌內心的怨恨、不滿、抱怨,從而成就自身的真性情,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意境,因此茶道四境從不同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描述、解讀和深化了中國茶道的內涵。
中國茶道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茶道相比較,其最為顯著的特征表現就在于茶道一體,由茶及道,茶中見道,而不追求道外的世界,中國茶道將儒家文化引入其中,所要表達的是閑、隱、樂的思想,另外雅俗共賞、平民化、大眾化、開放化也是中國茶道的特征之一,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并包、博大精深在中國茶道中的反映,因此,中國茶道對于現實世俗生活的關切是深情的,并致力于在生活情趣的基礎之上體現、表達和闡釋茶道及物、樂生、依人的準則與理念。
參考文獻
[1] 王利琴.從茶道演變看中國茶文化[J]. 才智. 2015(16)
[2] 龔永新.中國茶道的內涵拓展與寬泛定義探析[J]. 中國茶葉加工. 2015(03)
[3] 楊君.佛教與中國茶文化[J].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5(05)
[4] 陳思.禪宗茶道:中日文化交流的良媒[J]. 普洱學院學報. 2015(05)
[5] 李紅.和敬清寂 茶禪一味——論日本茶道[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
[6] 陸留弟.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7] 劉麗楓.略論中國茶道的內涵[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2)
本文編號:2506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5069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