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認同與本真性之間——德國紀念物保護的政治史
[Abstract]:As the preface of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ubject,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emantic semio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memorial protection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the crisis faced by the memorial protection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starting from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Som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ism, memory and memory, authenticity, tradition and mythology, are def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protection of monuments is explained.
【作者單位】: 德國海德堡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全球語境中的亞洲和歐洲"精英團隊;德國慕尼黑大學;
【分類號】:G151.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霄冰;;民俗文化的遺產(chǎn)化、本真性和傳承主體問題——以浙江衢州“九華立春祭”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2年06期
2 方清云;;民族文化重構方式與文化本真性保持——以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畬族文化重構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3 韓雷;劉憲;;從本真性視閾看甘肅西和乞巧節(jié)的傳承與展演[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韓成艷;;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本真性”的評估標準——以赫哲族“伊瑪堪”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5 郎玉屏;;旅游語境下世界遺產(chǎn)本真性價值解讀及展現(xiàn)[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6 王霄冰;;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本真性的衡量標準——以祭孔大典為例[J];文化遺產(chǎn);2010年04期
7 楊旭東;;地方性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與訴求轉型——關于侗族喊天節(jié)的調(diào)查與思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方清云;;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重構與本真性的保持——以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畬族文化重構為例[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劉茜 金娟;堅持非遺的本真性[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何江寧;傳承好利用好“活態(tài)文化”本真性[N];四川日報;2010年
3 馬知遙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城市化挑戰(zhàn)“非遺”的本真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楊梓;理性思考: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N];中國文化報;2011年
5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勵小捷;開創(chuàng)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新形式[N];中國藝術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視角下的本真性[D];山東大學;2015年
2 李倩;舞臺真實:旅游作為社會戲劇的過程[D];中山大學;2010年
3 韓宗坡;“非遺”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454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4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