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文化帶:自然與人文的交響
本文關鍵詞: 運河文化 城市發(fā)展進程 地理標志 文化源流 襟河 居庸 古帝 供應國 軍事重鎮(zhèn) 廣通渠 出處:《前線》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城市發(fā)展進程與區(qū)域文化源流顯示,大運河不僅是供應國都漕糧的經濟生命線,而且是北京文脈的重要地理標志。歷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譽為"萬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的山川形勝之外,"會通漕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另一個地理因素。城市發(fā)展進程與區(qū)域文化源流顯示,大運河不僅是供應國都漕糧的經濟生命線,而且是北京文脈的重要地理標志。從放眼全國的視角考察,自江南以迄華北,大運
[Abstract]: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of regional culture show that the Grand Canal is not only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grain suppl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eijing. The historical reason why Beijing is known as the "eternal emperor's capital", in addition to "left around the sea, right has Taihang, South Bantian River economy, the north pillow in the form of victory". "access to water transport is convenient, Tianjin is also sea transportation" is another decisive geographical factor.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ulture shows that the Grand Canal is not only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grain suppl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country,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north of China, the Great Transport
【作者單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分類號】:G127
【正文快照】: 城市發(fā)展進程與區(qū)域文化源流顯示,大運河不僅是供應國都漕糧的經濟生命線,而且是北京文脈的重要地理標志。 歷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譽為“萬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的山川形勝之外,“會通漕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另一個地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愛民;;保護大運河文化景區(qū) 打造“東方萊茵河”[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5年11期
2 沈興大;;難忘的大運河之行——兼談“大運河文化”(上)[J];對外大傳播;2006年12期
3 王燕文;;弘揚運河文化精神 續(xù)寫運河名城華章[J];中國名城;2008年S1期
4 ;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運河文化研究基地[J];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5 黃健;;運河文化之美[J];杭州(生活品質版);2013年02期
6 汪孔田;唱響運河文化 再創(chuàng)濟寧輝煌——《濟寧運河文化》簡評[J];濟寧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7 張盛忠;運河文化的特質及其對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倉修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長廊——大運河——讀《中國運河文化史》[J];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06期
9 金利權;杭州與運河文化[J];今日浙江;2004年11期
10 馬文波;宮肖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運河文化遺產保護[J];東岳論叢;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喜波;;北京市運河文化遺產及保護研究[A];北京學研究2011:北京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C];2011年
2 梁國楹;;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德州城市科學發(fā)展[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明波;臨清:運河文化研究成果豐碩[N];聯(lián)合日報;2007年
2 趙厚峰;第二屆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成立[N];濟寧日報;2008年
3 記者 王粲;開創(chuàng)運河文化研究新局面[N];濟寧日報;2009年
4 聊城大學運河文化研究中心 李德楠;中國運河文化遺產及其保護[N];光明日報;2009年
5 記者 張帆;加強研究保護開發(fā)運河文化[N];濟寧日報;2011年
6 北京通州區(qū)文聯(lián) 楊家毅;大運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N];中國文化報;2012年
7 余新江 王清芬;安徽泗縣:續(xù)寫運河文化新篇章[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8 記者 田慶伍;全力提供優(yōu)質服務 加快運河文化城發(fā)展步伐[N];宿遷日報;2014年
9 位魯平;運河文化內涵值得開掘[N];光明日報;2006年
10 記者 王長江邋邢兆遠;山東精心打造運河文化產業(yè)帶[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靳秒;大運河遺產小道的美學意義[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伍波;大運河與濟寧城市審美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461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4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