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戰(zhàn)略與聯盟預阻
本文關鍵詞:楔子戰(zhàn)略與聯盟預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楔子戰(zhàn)略在古今中外被頻繁使用,但對其在理論和戰(zhàn)略層面的研究尚顯不足。楔子戰(zhàn)略是聯盟、國家行為體或次國家行為體為阻止?jié)撛诘臄硨β撁诵纬苫蚍只、破壞、瓦解已經形成的敵對聯?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等資源,采取對抗或調適等戰(zhàn)略手段的藝術與科學。楔子戰(zhàn)略具有長期性、間接性、慎武性、預防性、靈活性等特點。楔子戰(zhàn)略主要以一種"反聯盟戰(zhàn)略"的姿態(tài)出現,其功能主要通過影響聯盟關系特別是核心機制利益關系而實現。對楔子戰(zhàn)略的評估需要考慮戰(zhàn)略環(huán)境、戰(zhàn)略目標、聯盟關系三個層次的因素。將反事實推理與過程追蹤相結合是目前檢驗楔子戰(zhàn)略效果最為適宜的方法。聯盟重組、聯盟分化、聯盟解除和聯盟預阻是楔子戰(zhàn)略的四大目標。作者通過對二戰(zhàn)前夕德國和冷戰(zhàn)初期美國的以聯盟預阻為目標的楔子戰(zhàn)略進行分析,揭示了楔子戰(zhàn)略的重要作用和成敗條件。展望未來,權力斗爭不會很快從國際關系中消失,"集勢以勝眾"將成為各國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法寶,研究楔子戰(zhàn)略對于理解國際影響力、地區(qū)領導權、地區(qū)一體化競爭等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關鍵詞】: 楔子戰(zhàn)略 制衡 聯盟預阻 戰(zhàn)略過程 國際安全
【分類號】:D81
【正文快照】: 一引言權力競爭是國際政治的常態(tài),均勢被認為是國際關系中亙古不變的鐵律。國家往往通過兩種方式謀求在權力競爭中獲取優(yōu)勢:一種是增強自身的實力,主要通過發(fā)展自我或結盟壯大;另一種則是削弱競爭對手。不過以往對此的研究大多只關注前者,較少注意到削弱競爭對手這一方式。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振明;;楔子戰(zhàn)略理論及國際政治中的制衡效能[J];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2 姜桂石;1939—1941年蘇德經貿外交及后果[J];世界歷史;2002年02期
3 梁軍;試論1939年的英法蘇莫斯科談判[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歷程(1944—1950)[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5 于振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蘇聯的雙重外交政策[J];歷史教學;1984年06期
6 王哲;試論三十年代蘇聯的“集體安全”政策──兼評《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J];史學集刊;1995年02期
7 葉江;李少丹;;試論中蘇同盟建立前后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1949—1950年)[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劉豐;;分化對手聯盟:戰(zhàn)略、機制與案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01期
9 沈志華,謝·岡察洛夫;《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愿望和結果[J];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02期
10 萬柏連;歐戰(zhàn)爆發(fā)前后蘇聯歐洲政策的變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芮必峰;李嘉樹;;西方記者探訪和宣傳“紅色中國”的原因[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鐘春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對外開放思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3 秦立海;近二十年重慶談判研究述評[J];北京黨史;2002年06期
4 侯昂妤;;融合中西兵學:《孫子兵法》的近代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侯昂妤;;融合與超越:民國時期的孫子兵法文化[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汪宇燕;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保護和發(fā)展私營經濟思想論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王素娟;;全球化時代與中國海權[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8 雷亞旭;;“DIXIE使團”及其對中國政局的影響[J];滄桑;2009年02期
9 焦以爽;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的民眾精神動員工作[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10 焦以爽;;論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的民眾經濟動員[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孔寒冰;;“一邊倒”鎖定的主要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2 王彥民;;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弊病[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3 王玉福;;延安時期黨的宣傳工作與黨的影響的擴大[A];中國共產黨與現代中國[C];2001年
4 朱華;;簡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權的政治腐敗及其根源——以《唐縱日記》為中心的考察[A];中國現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5 趙慶杰;;建國前影響中共中央制定對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黨與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羅平漢;;大批知識分子奔赴抗日根據地的原因分析[A];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社會[C];2007年
7 唐洲雁;;青年毛澤東的美國觀[A];毛澤東研究總第1輯2006年第1輯[C];2006年
8 唐洲雁;;青年毛澤東的美國觀[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9 朱可辛;;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家成;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底線、挑戰(zhàn)與應策,1989-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3 畢彩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劉崢;新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演變(1949-2008)[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李秀芳;旅大地區(qū)蘇聯與中共關系的演變和發(fā)展(1945.8-1950.2)[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余自武;東方管理人謀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潛旭明;美國的國際能源戰(zhàn)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郭艷文;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9 薛晨;美國海權研究:成因與變遷[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芹偉;中蘇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鄧海鵬;冷戰(zhàn)后美國在中東軍事基地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卉;毛澤東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緣由[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瑾;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思想的歷史演進[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5 趙喜;二戰(zhàn)期間美國戰(zhàn)略轟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時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軍事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建輝;1991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胡志峰;中世紀城堡的軍事作用及其歷史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玉永;建國后來華留學生政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利華;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海洋戰(zhàn)略構建[D];遼寧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統(tǒng);解放戰(zhàn)爭中東北野戰(zhàn)軍武器來源探討——兼與楊奎松先生商榷[J];黨的文獻;2000年04期
2 沈志華;對中蘇同盟經濟背景的歷史考察——中蘇經濟關系(1948-1949)研究之一[J];黨的文獻;2001年02期
3 畢洪業(yè);俄羅斯地緣外交中的格魯吉亞[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03期
4 沈志華;新中國建立初期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基本情況(上)——來自中國和俄國的檔案材料[J];俄羅斯研究;2001年01期
5 沈志華;新中國建立初期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基本情況(下)——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檔案材料[J];俄羅斯研究;2001年02期
6 沈志華;;中蘇同盟條約后期談判的情況及結果——寫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60周年之際[J];俄羅斯研究;2010年01期
7 朱適;;試析兩次烏克蘭總統(tǒng)選舉與烏國內政治危機[J];國際論壇;2010年05期
8 沈志華;;求之不易的會面:中蘇兩黨領導人之間的試探與溝通——關于中蘇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礎的再討論(之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楊奎松;關于解放戰(zhàn)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tài)度并答劉統(tǒng)先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1期
10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從蔣介石日記看抗戰(zhàn)后期的中美關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俊凱;水·油·糧:呼喚強化危機意識——對戰(zhàn)略資源要有危機感[J];w攣胖蕓
本文編號:3667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36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