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規(guī)范對中國外交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12-16 19:49
現(xiàn)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假設國家的利益是固定的,國家政策是利益最大化的戰(zhàn)略選擇。但是,社會學取向的理論卻認為國家的利益是通過社會互動建構的,它們由國際社會的規(guī)范、規(guī)則、制度所塑造。這種社會結構取向的研究方法對考察國際人權規(guī)范的普遍化對于中國外交所帶來的影響是有幫助的。國際人權規(guī)范不僅影響了國家的外交政策,也在國際社會中逐漸生成新的國際秩序和行為方式。在分析國際人權規(guī)范對中國政府人權認知和人權政策變革的能動作用方面,費麗莫的規(guī)范發(fā)展理論具有借鑒意義。此理論認為國家接受國際規(guī)范影響的動因在于合法性的壓力和國家自尊。同時,本文也對中西人權觀的差異以及人權規(guī)范與主權的緊張和沖突進行了必要的辨析。國際人權機制是促進人權規(guī)范國際化的重要平臺和方式,這一方面主要闡述聯(lián)合國人權機制以及中國在世界人權機制中的重要活動。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意義
1.2 學界研究現(xiàn)狀
1.3 分析框架和創(chuàng)新之處
2 理論框架和關鍵概念
2.1 國際社會的結構與施動者
2.2 人權規(guī)范與國際合法性
2.3 人權規(guī)范與外交政策
3 中國對國際人權規(guī)范認知態(tài)度的改變
3.1 局外人與革命者
3.2 人權規(guī)范作為政治壓力:對人權規(guī)范認知態(tài)度的轉變
3.3 規(guī)范內化與中國國家利益的界定
4 國際人權規(guī)范與中國外交
4.1 中國參與國際人權機制
4.2 中國與西方國家人權對話
4.3 人權規(guī)范與國家主權的緊張
5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歐洲聯(lián)盟對外關系中的“人權條款”初探[J]. 張華. 國際論壇. 2008(03)
[2]國際人權公約與我國人權立法比較[J]. 鐔春鑫,李司佳. 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01)
[3]國際人權法與國際人道主義法之比較研究[J]. 孫萌. 東岳論叢. 2008(02)
[4]國際人權公約在中國的實施——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莫紀宏研究員[J]. 本刊記者. 人權. 2008(01)
[5]美國國會“涉藏立法”的歷史考察[J]. 郭永虎.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8(01)
[6]美國人權外交的思想淵源[J]. 吳國華,吳俊芳.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 2007(04)
[7]中國外交三十年:對進步與不足的若干思考[J]. 王逸舟.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7(05)
[8]英國學派及其當下發(fā)展[J]. 巴里·布贊,李晨. 國際政治研究. 2007(02)
[9]中西人權觀差異的歷史文化反思[J]. 屈新儒.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10]法國人權保障機制的重要特色及其對中國的意義[J]. 顧盼.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05(02)
博士論文
[1]人權保護的國際機制研究[D]. 趙永成.中共中央黨校 2006
[2]人權國際化基本理論研究[D]. 何志鵬.吉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20683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意義
1.2 學界研究現(xiàn)狀
1.3 分析框架和創(chuàng)新之處
2 理論框架和關鍵概念
2.1 國際社會的結構與施動者
2.2 人權規(guī)范與國際合法性
2.3 人權規(guī)范與外交政策
3 中國對國際人權規(guī)范認知態(tài)度的改變
3.1 局外人與革命者
3.2 人權規(guī)范作為政治壓力:對人權規(guī)范認知態(tài)度的轉變
3.3 規(guī)范內化與中國國家利益的界定
4 國際人權規(guī)范與中國外交
4.1 中國參與國際人權機制
4.2 中國與西方國家人權對話
4.3 人權規(guī)范與國家主權的緊張
5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歐洲聯(lián)盟對外關系中的“人權條款”初探[J]. 張華. 國際論壇. 2008(03)
[2]國際人權公約與我國人權立法比較[J]. 鐔春鑫,李司佳. 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01)
[3]國際人權法與國際人道主義法之比較研究[J]. 孫萌. 東岳論叢. 2008(02)
[4]國際人權公約在中國的實施——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莫紀宏研究員[J]. 本刊記者. 人權. 2008(01)
[5]美國國會“涉藏立法”的歷史考察[J]. 郭永虎.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8(01)
[6]美國人權外交的思想淵源[J]. 吳國華,吳俊芳.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 2007(04)
[7]中國外交三十年:對進步與不足的若干思考[J]. 王逸舟.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7(05)
[8]英國學派及其當下發(fā)展[J]. 巴里·布贊,李晨. 國際政治研究. 2007(02)
[9]中西人權觀差異的歷史文化反思[J]. 屈新儒.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10]法國人權保障機制的重要特色及其對中國的意義[J]. 顧盼.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05(02)
博士論文
[1]人權保護的國際機制研究[D]. 趙永成.中共中央黨校 2006
[2]人權國際化基本理論研究[D]. 何志鵬.吉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206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92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