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貨幣博弈透視新型大國關系建構(gòu)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時殷弘;;美國權勢、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J];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03期
2 楊潔勉;;新型大國關系:理論、戰(zhàn)略和政策建構(gòu)[J];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03期
3 宋新寧;國際政治格局與歐洲聯(lián)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瑋敏;;跨國公司的國際人權責任[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趙慶寺,王啟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歷史、哲學基礎[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3 趙丹;陳鴻燕;;從伊拉克戰(zhàn)爭看國際法對大國的制約[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年19期
4 徐希軍;胡適何以認同理想主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閆坤;張磊;;試論日本文化外交中軟權力的應用[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徐勇;;語詞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表征——從命名“反特片”到“諜戰(zhàn)片”的轉(zhuǎn)變看社會時代的變遷[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李朋;戰(zhàn)爭機制的歷史分析[J];北方論叢;2001年02期
8 黎海波;;外交勝于軍事:波斯對希臘城邦遏制成功探因——一種現(xiàn)代國際關系視角的解讀[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9 田慶立;;大平正芳的中國觀及外交實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張云箏;影響小布什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J];北京機械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吳苑華;;簡述“世界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思潮[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3 李淑云;;地緣政治與中亞五國民族問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劉中民;;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的全球治理與國際體系轉(zhuǎn)型——以行為體結(jié)構(gòu)和權力結(jié)構(gòu)為視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5 朱新光;齊峰;;中國與東盟的氣候合作機制[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6 朱芹;;周邊大國在交叉承認韓朝問題上的博弈[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7 周興泰;;構(gòu)建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的一項可能議程:國際政治的國家行為理論初探[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8 陳少銘;;毛澤東與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調(diào)整[A];毛澤東與中國道路——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3年
9 王卓;;議企業(yè)外事工作中的難點及對策[A];華章(2014)[C];2014年
10 宋科;;宏觀經(jīng)濟金融變革與金融穩(wěn)定一般分析框架[A];《國際貨幣評論》2014年合輯[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燕軍;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軍備競賽與軍備控制[D];西北大學;2011年
3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4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巍巍;東北亞地區(qū)的國際沖突與危機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曉軍;冷戰(zhàn)后俄羅斯軍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張迎紅;歐盟干預性權力[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袁賽男;哲學視域下的國家形象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吳立忠;當代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與運行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強;中國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立;影響以色列和土耳其關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俞琳;影響環(huán)境議題設置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順;海合會國家對美、中外交政策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肖凌峰;論我國產(chǎn)業(yè)損害預警制度[D];湘潭大學;2010年
5 徐明璐;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張先其;“一國兩制”構(gòu)想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發(fā)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武紅旗;克里米亞戰(zhàn)爭前歐洲列強的外交博弈[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梁志波;國際制度視角下的氣候變化全球綜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姚楠;論在中國新疆及其周邊國家打擊“三股勢力”的國際合作[D];暨南大學;2010年
10 張宗禧;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國家安全觀探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金應忠;;共生性國際社會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J];國際觀察;2012年04期
2 楊潔勉;;中國外交理論創(chuàng)新的三重歷史使命[J];國際展望;2013年01期
3 徐堅;;構(gòu)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條件與主要問題[J];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02期
4 時殷弘;美國的戰(zhàn)后困難和對伊戰(zhàn)爭的國際政治后果[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04期
5 袁鵬;;關于構(gòu)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zhàn)略思考[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2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N];人民日報;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一平;從冷戰(zhàn)后國際體系的復雜化看中國與大國關系[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0年12期
2 丁奎松;亞太大國關系對地區(qū)安全合作的影響[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0年Z1期
3 孫承;大國關系與東亞合作[J];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04期
4 俞邃;中國的大國關系理論與實踐[J];當代世界;2001年03期
5 房樂憲;從政治多極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看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調(diào)整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1年06期
6 趙念渝;試論影響21世紀大國關系的三種因素[J];特區(qū)理論與實踐;2001年04期
7 趙念渝;影響21世紀大國關系的若干因素[J];開放導報;2001年04期
8 傅耀祖;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調(diào)整及其特點[J];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林利民;亞太大國關系的歷史變遷:單極?兩極?還是多極?[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楊成緒;大國關系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俄羅斯研究;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夏立平;;構(gòu)建新型大國關系視角下的中美太空領域博弈與合作[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鈕漢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競爭——政治發(fā)展視角下的21世紀大國關系走勢[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3 金應忠;;避免全球性結(jié)盟分裂對抗是當代大國的歷史使命——兼議新型大國關系的理論與實踐[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金子秀敏;;美中新型大國關系下的日中關系[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總第113期)[C];2013年
5 仇華飛;;國際秩序轉(zhuǎn)變中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構(gòu)建[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宋榮華;何為新型大國關系?[N];廣州日報;2012年
2 美國著名國家關系學者、哈佛大學教授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 約瑟夫·奈;一種新型的大國關系[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3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李文;構(gòu)建新型大國關系[N];人民日報;2013年
4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 葉小文;促進新的文明復興 構(gòu)建新型大國關系[N];光明日報;2013年
5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zhàn)略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王]N生;邁向新型大國關系,中美需把準定位[N];解放日報;2013年
6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 張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障礙[N];東方早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洪俊杰;中美求解建“新型大國關系”之道[N];解放日報;2013年
8 裴遠穎 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建新型大國關系需要耐心和智慧[N];解放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張日;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持續(xù)發(fā)力[N];國際商報;2013年
10 鐘聲;努力開創(chuàng)新型大國關系之路[N];人民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靖國華;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結(jié)構(gòu)性調(diào)整及其走勢[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2 曹揚;構(gòu)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障礙及中國的對策[D];東北大學;2013年
3 李蒙愛;構(gòu)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14年
4 卜鳳坤;論中國大國關系模式的嬗變與得失[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5 王麗娜;構(gòu)建新型大國關系背景下中美在太空的競爭與合作[D];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2014年
6 劉鑫;構(gòu)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7 王大山;構(gòu)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及中國對策[D];河南大學;2014年
8 張艷杰;試論二戰(zhàn)以來美國東南亞政策中的大國關系因素[D];暨南大學;2008年
9 谷鈺;現(xiàn)實主義視域下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構(gòu)[D];河南大學;2014年
10 李林宸;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構(gòu)建:亞太地區(qū)的挑戰(zhàn)與未來[D];外交學院;2015年
本文編號:2817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81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