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晚清蒲安臣使團與日本巖倉使團之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03:13
【摘要】:1868年2月和1871年12月,晚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分別派出了蒲安臣使團和巖倉使團出使西方。這是中日兩國被迫走向世界開展近代外交的第一次重大行動,比較分析中日兩國的這種使團外交活動的異同點,有利于深化關(guān)于中日兩國近代化差異性的相關(guān)認識。 晚清與日本派遣使團出使西方的國際時機和國內(nèi)時機有明顯異同點。19世紀60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強殖民主義侵略下,中日相繼被迫開國,以自我為中心的傳統(tǒng)國際體制被打破,被迫納入近代外交體制:兩國的國內(nèi)變革狀況卻大有差異。日本明治政府代替德川幕府,確定了開國維新的近代化國家目標,表現(xiàn)出“求知識于世界”以求“富國強兵”的全面變革局面;而晚清政府則經(jīng)歷了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為了應(yīng)付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也必須了解西方和引進西方近代技術(shù),通過洋務(wù)運動來“求富求強”,維持國家穩(wěn)定。 晚清與日本的使團構(gòu)成與出使內(nèi)容存在重大差異點。中日兩國使團的基本構(gòu)成、出使任務(wù)、外交活動幾方面都表明,晚清蒲安臣使團屬于尋常的外交使團,其成員基本都是一般職員,其政治地位較為低下,其出使任務(wù)缺乏針對性,也沒有詳細的出使計劃,其外交活動不夠細致,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不夠全面,主要是以外交走訪和游歷觀察的方式增加對于西方情況的認知。而日本巖倉使團則是超乎尋常的外交使團,其成員多是政府當局骨干,處于政治核心地位,出使任務(wù)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并制定了詳細的出使計劃,這樣,其所開展的外交活動極為細致,其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相當全面。 晚清與日本兩國使團活動的地位與作用具有根本的差異。晚清蒲安臣使團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增加了對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部了解(主要是軍事裝備及其技術(shù)),對中國的國家近代化的作用很有限。日本巖倉使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把握了作為西方近代文明實質(zhì)的資本主義制度,為明治政府提供了維新的總體藍圖,從而為日本的國家近代化起了全局性的奠基作用。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得到具有借鑒意義的新認識: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主導世界并形成近代外交體制的新形勢下,東方落后國家必須確立近代化的政治核心力量,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封閉僵化觀念,制定全面維新的變革計劃,利用近代外交體制開展積極主動的外交活動,并結(jié)合本國實際全面地學習和吸收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本國社會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829;K252;K313.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蓉;;略論蒲安臣使團[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何芳川;近代東方的沉淪和日本的崛起——19世紀日、中成敗的比較[J];世界歷史;1988年03期

3 劉春霞;李瑩;;從夷務(wù)到外務(wù):近代清政府外交認識的變遷[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劉華;評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以華工出國及華僑保護問題為視角[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01期

5 溫哲君;淺評蒲安臣使團出國訪問的歷史作用[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董方奎;;《局外旁觀論》新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7 羅榮渠;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延誤——一項比較現(xiàn)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再版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9 許若齊;十九世紀中日對外開放思想比較[J];江淮論壇;1994年04期

10 潘越;;兩個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團與近代中國外交的發(fā)端[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云泉;明清朝貢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春明;論甲午戰(zhàn)爭之前國人對外觀念的轉(zhuǎn)變[D];武漢大學;2004年

2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員與晚清社會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3 王德林;巖倉使團與日本近代化[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安寶;清末五大臣與巖倉使節(jié)團出訪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楠;論日本民族吸收外來文化的動力、特性及作用[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兵;蘭學的傳播發(fā)展及其對明治維新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田永彩;蒲安臣使團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路遙;簡論中國近代外交的轉(zhuǎn)型[D];外交學院;2010年

9 潘潔;近代中日兩國修約之比較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460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7460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fc1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