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蒲安臣使團與日本巖倉使團之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829;K252;K313.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蓉;;略論蒲安臣使團[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何芳川;近代東方的沉淪和日本的崛起——19世紀日、中成敗的比較[J];世界歷史;1988年03期
3 劉春霞;李瑩;;從夷務(wù)到外務(wù):近代清政府外交認識的變遷[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劉華;評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以華工出國及華僑保護問題為視角[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01期
5 溫哲君;淺評蒲安臣使團出國訪問的歷史作用[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董方奎;;《局外旁觀論》新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7 羅榮渠;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延誤——一項比較現(xiàn)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再版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9 許若齊;十九世紀中日對外開放思想比較[J];江淮論壇;1994年04期
10 潘越;;兩個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團與近代中國外交的發(fā)端[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云泉;明清朝貢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春明;論甲午戰(zhàn)爭之前國人對外觀念的轉(zhuǎn)變[D];武漢大學;2004年
2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員與晚清社會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3 王德林;巖倉使團與日本近代化[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安寶;清末五大臣與巖倉使節(jié)團出訪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楠;論日本民族吸收外來文化的動力、特性及作用[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兵;蘭學的傳播發(fā)展及其對明治維新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田永彩;蒲安臣使團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路遙;簡論中國近代外交的轉(zhuǎn)型[D];外交學院;2010年
9 潘潔;近代中日兩國修約之比較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460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74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