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20世紀40年代中共和美國外交決策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00:47
【摘要】: 外交決策是國家或政黨高級別的政治活動之一,影響外交決策的因素很多,并且非常復雜,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衡量的物質性因素,如國際體系格局、國家實力、國家政治結構等;另一類是不可具體衡量的觀念性因素,如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由于物質性因素的可衡量性,因此一直受到國際政治分析家的關注與重視。而觀念性因素則常常由于其不可衡量性而遭到忽視。但是20世紀的冷戰(zhàn)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觀念性因素的作用,國際關系理論學界也為此進行過爭論。都認為意識形態(tài)因素影響外交決策,但對于如何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則存在異議。總結起來,意識形態(tài)以四種模式影響外交決策,即透鏡模式、路線圖模式或扳道工模式、柵欄模式、蹺蹺板模式。 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和中共的外交決策中,意識形態(tài)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在冷戰(zhàn)的背景下,雙方都或多或少的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出發(fā),考察對方的動機,進而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特別是美國,意識形態(tài)幾乎成為其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考量因素,使其外交決策失去了靈活性,從而導致其最后“失去中國”。中共在制定外交政策時,雖然也有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但是基本上是以國家利益為主要考慮因素的,因而其外交決策相對來說則比較理性和務實。冷戰(zhàn)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也有所降低,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當今世界中,有些國家仍舊不放棄冷戰(zhàn)的思維,對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國家仍舊懷有深深的敵意。仍舊想將其制度強加到別國,這表明其無視歷史事實,仍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當倡導世界各民族以及文化的多樣性,應當將世界的和諧作為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冷戰(zhàn)思維只能將世界再次拖入危險的境地,必將為世界人民所唾棄。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829.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會鵬;;關于國際政治“關系理論”的幾個問題——與秦亞青教授商榷[J];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08期

2 尚會鵬;;關于國際政治“關系理論”的幾個問題——與秦亞青教授商榷[J];國際政治研究;2017年02期

3 喬治·烏爾班 ,約瑟夫·弗朗克爾 ,張武專;我們應該幫助戈爾巴喬夫嗎?[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89年09期

4 ;國際政治[J];考試與招生;2014年Z1期

5 尹繼武;;“國際政治新經(jīng)驗與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發(fā)展”會議綜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8年02期

6 林u&;伊拉克危機與世界政治[J];當代世界;2003年04期

7 ;卷首語[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99年03期

8 亢升;;國際關系政治文化解讀的背景與意蘊簡析[J];蘭州學刊;2007年02期

9 李優(yōu)坤;;論毛澤東外交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季玲;陳士平;;國際政治的變遷與軟權力理論[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開盛;;規(guī)范理論:批判與評估[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2 花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世界交往的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3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4 王俊生;;國際關系理論的普適性與國別性:一個知識性的梳理[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5 宣興章;;國際關系理論的古希臘根源:行動者、結構論述模式的劇場假象[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6 程誠;;比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觀念異同——當代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新探索[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7 鄧淑華;王建;;人性視閾下國際關系理論的演進與超越——兼論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A];“十二五”的中國外交: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夏立平;;論21世紀中美印三邊關系——用三種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進行分析[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9 崔建樹;;超越循環(huán):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及其缺陷[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10 陳水勝;;“和主義”: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探討[A];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3期秋季號[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蒲曉宇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國際政治社會理論的新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閆勇;現(xiàn)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范式受質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

3 外交學院英語系 孫吉勝;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龐中英 (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和平崛起:關鍵在“和平”[N];南方周末;2004年

5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盧凌宇 胡怡;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理論的主要流派[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

6 深圳大學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研究中心 惲文捷;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潮流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

7 蘇長和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國際體系發(fā)展與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2016年

8 牛新春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國際關系理論有用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經(jīng)濟所副所長 張海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zhàn)略所所長 趙干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長 葉青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中心主任 馬[F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長 吳莼思 本報駐聯(lián)合國記者 席來旺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光政;國際關系理論開啟新視角[N];人民日報;2010年

10 趙遠良;近年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動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素勤;美國對菲政策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2 胡宗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白云真;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變遷:進步及其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5 劉超杰;國際政治中的制裁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6 徐長春;國際政治的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7 王毅;國家間權力妥協(xié):概念、歷史和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嚴驍驍;反思“規(guī)范性力量歐洲”:理論與實踐[D];南京大學;2016年

9 王亞棟;能源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劉洋;毛澤東國際政治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媛媛;20世紀40年代中共和美國外交決策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譚韻冬;探析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相對獲益[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溫麗娟;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錢海英;當代女性國際政治參與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汪靜;《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隱喻》第三章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大學;2019年

6 洪閃閃;《重新審視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隱喻》(第五章)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大學;2019年

7 陳洋洋;《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隱喻》(第八、九章)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大學;2019年

8 銀希敏;西方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霸權思想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年

9 何文姬;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關系性與實踐性研究[D];延安大學;2016年

10 馮士琳;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構建路徑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7103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7103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5c0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