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論的氣候外交研究
【圖文】:
1400年以來最熱的30年[2].劉曉冉等利用IPCC-AR4提供的氣候系統(tǒng)模式對西南地區(qū)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結果表明:21世紀西南地區(qū)氣候總體有顯著變暖的趨勢[4].而趙宗慈等綜合IPCC數次評估報告的預估方案,更是得出全球平均溫度將繼續(xù)升高的結果[5].圖11000—2000年大氣中CO2質量分數增長趨勢圖注:紅線觀測自夏威夷莫納羅亞山(19°32'N,155°34'W)黑線觀測自南極(89°59'S,24°48'W)圖21950年以來大氣中CO2質量分數增長趨勢圖酸雨是工業(yè)高度發(fā)展而出現的副產物,由于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云、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至于臭氧層破壞,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IPCC最新的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要比原來認識到的更加嚴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的行為造成的[2].然而,人類對氣候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認識有限,各項數據的記錄并不非常完備,目前人類尚不能完全解釋氣候變化及其導致的各種影響的內在機理.因此氣候問題是否真如某些政要或國31第6期高蕾,等:基于博弈論的氣候外交研究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0XGJ0008) 西南大學高校基本科研項目(SWU0909619)
【分類號】:D80;O2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偉夫;;揭穿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謊言[J];博覽群書;2010年09期
2 劉慧;陳欣荃;;美歐氣候變化政策的比較分析[J];國際論壇;2009年06期
3 甘均先;;壓制還是對話——國際政治中的霸權話語分析[J];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4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年02期
5 張磊;;國際氣候政治的中國困境——一種微觀層次的梳理[J];教學與研究;2010年02期
6 周林洋;;博弈論與納什均衡理論[J];金山企業(yè)管理;2004年02期
7 趙宗慈;王紹武;羅勇;;IPCC成立以來對溫度升高的評估與預估[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年03期
8 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張豐清;周蘇玉;;當前大國間氣候政治博弈中的利益選擇及其應然取向[J];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05期
10 蘇長和;;中國外交能力分析——以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視角[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碧珊;潘安定;李冰;;有序聚類方法在沉積物粒度分帶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5期
2 溫華洋;田紅;盧燕宇;;安徽省21世紀氣候變化預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3期
3 郭建明;鄭博福;林偉;羅靜偉;;近26年來南昌市氣候變化特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6期
4 趙聰穎;李云波;王菲;;天津氣候變化及災害性天氣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5期
5 劉洋;吉奇;劉青;商毅;;本溪縣極端氣溫特征及其變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0期
6 馮婧;秦天玲;高宇;李立新;;我國西南地區(qū)典型縣城氣溫演變特征——以貴州省湄潭縣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1期
7 劉瑞娟;鄭紅霞;;近50年淮河下游流域氣候要素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1期
8 張強,朱誠;南京江北地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的沉積學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9 周迎秋,王心源,支小勇;通濟渠由水運到陸運交通功能的轉型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崔之久;中國西部冰期之劃分與依據[J];冰川凍土;197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滿洲;;第四紀全新世中期中原氣候環(huán)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上冊)[C];2009年
2 ;Simulation evaluation and future prediction of the IPCC—AR4 GCMs on the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China[A];“2010年北京氣象學會中青年優(yōu)秀論文評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郭正堂;侯甬堅;;第1章 黃土高原全新世以來自然環(huán)境變化概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4 高布錫;;天文氣候變遷理論和我國的氣候變遷[A];第四屆全國日地關系與災害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5 王紀軍;裴鐵t
本文編號:25447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54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