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急防御”到“常態(tài)進攻”——美國對華公共外交的轉(zhuǎn)變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分類號】:D8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春陽;;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新態(tài)勢與中美關系[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周方銀;;韜光養(yǎng)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zhàn)略互動[J];當代亞太;2011年05期
3 檀有志;;網(wǎng)絡外交:美國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J];國際論壇;2010年01期
4 何宗強;李婷;;美國網(wǎng)絡外交效用分析——以奧巴馬政府對伊朗網(wǎng)絡外交為例[J];國際論壇;2012年02期
5 鐘新;陸佳怡;;公共外交2.0:美國駐華使館微博博客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年12期
6 凌勝利;;美國亞太聯(lián)盟轉(zhuǎn)型:在中美權(quán)力與信任之間[J];當代亞太;2012年05期
7 吳心伯;;今后四年美國對華政策走向與中國的對策[J];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06期
8 檀有志;;錯位與調(diào)適:美國對華公共外交探析[J];美國問題研究;2009年02期
9 林玲;;“第五種權(quán)力”:美國思想庫與對華政策[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周建明;“國防轉(zhuǎn)型”與美國的戰(zhàn)略調(diào)整[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星;;公共外交的經(jīng)典含義與中國特色[J];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06期
2 楊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2008—2011)[J];國際政治科學;2012年02期
3 周厚虎;;公共外交與中美軟實力戰(zhàn)略[J];國際展望;2012年01期
4 白續(xù)輝;;中國網(wǎng)絡外交研究述評(2000-2011)[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楊一帆;李寶俊;;網(wǎng)絡公共外交:基于兩種研究視角的分析[J];國際論壇;2012年05期
6 林逢春;;試析西方公共外交的實施策略及對我國的啟示[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7 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fā)展方向[J];當代亞太;2012年05期
8 高程;;工業(yè)化大國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計算——歷史透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12年05期
9 鐘新;陸佳怡;彭大偉;;微博外交視野下的大使形象自我建構(gòu)與他者建構(gòu)——以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2年10期
10 孫健;蘇杭;;美國“重返亞洲”對東亞經(jīng)濟合作的影響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梁波;;新聞傳播領域中的微博客研究[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2 賈春陽;論“疆獨”問題與美國的政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周厚虎;中美軟實力戰(zhàn)略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鞠紅;從“改變國家形象”到“推進網(wǎng)絡自由”[D];復旦大學;2011年
2 顧園園;奧巴馬政府的東南亞公共外交[D];遼寧大學;2011年
3 趙紅凱;奧巴馬政府的網(wǎng)絡外交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11年
4 賈洪毅;我國建筑節(jié)能法律體系建構(gòu)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5 劉卉;美國網(wǎng)絡外交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曹丹;冷戰(zhàn)后東北亞安全格局中的美國因素[D];蘇州大學;2012年
7 張琦;網(wǎng)絡外交對于國家政治安全的影響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朱麗麗;“9/11”后美國對中東地區(qū)公共外交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9 王廣明;社交媒體時代的國家政治安全探析[D];外交學院;2012年
10 熊苗;當代中國網(wǎng)絡外交淺析[D];外交學院;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新利;;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夏立平;;21世紀初的中美關系——非對稱性相互依存[J];當代亞太;2005年12期
3 潘亞玲;;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根本邏輯與手段——兼論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J];當代亞太;2010年03期
4 宋偉;;試論美國對亞太區(qū)域合作的戰(zhàn)略目標和政策限度[J];當代亞太;2010年05期
5 劉豐;;安全預期、經(jīng)濟收益與東亞安全秩序[J];當代亞太;2011年03期
6 李巍;;東亞經(jīng)濟地區(qū)主義的終結(jié)?——制度過剩與經(jīng)濟整合的困境[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7 祁懷高;;中美制度均勢與東亞兩種體系的兼容共存[J];當代亞太;2011年06期
8 仇華飛;;美國學者研究視角下的中美戰(zhàn)略困境[J];當代亞太;2012年01期
9 趙啟正;;加強公共外交,建設國際輿論環(huán)境[J];對外大傳播;2007年04期
10 甘藏春;方正輝;胡必亮;;約瑟夫·奈談“巧實力”[J];對外傳播;2009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凌勝利;聯(lián)盟的轉(zhuǎn)型—在權(quán)力與信任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2 程亮;中國公共外交析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運忠;;克林頓政府對華政策的演變與特征[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96年04期
2 劉建飛;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2年08期
3 葉永東;20世紀2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的發(fā)展演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4 牛新春;《中國軍力報告》是什么[J];世界知識;2005年16期
5 史澤華;;兩面性:美國對華政策的長期戰(zhàn)略[J];紅旗文稿;2010年07期
6 陳沛然;林飛飛;;美國對華政策變了嗎?[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0年09期
7 史澤華;;美國對華政策長期戰(zhàn)略的兩面性[J];決策與信息;2010年11期
8 郭關 ,王寅通;美國對華政策調(diào)整的背景和中美關系走向[J];世界經(jīng)濟研究;1995年04期
9 吳心伯;評美國對華政策調(diào)整[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10 劉建飛;實用主義與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性[J];科學社會主義;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程珂;;中國學者對建國前后中共對美政策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程珂;;再論建國前夕毛澤東對美國的和解努力[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章嘉琳;;美國對付中國崛起的“對沖”戰(zhàn)略[A];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會長擴大會議暨“當代世界經(jīng)濟格局下的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立新;;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外交中的意識形態(tài)[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張筱罡;;美日同盟的軍事指向性對臺海問題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曲星;美國對華政策緣何!白兡槨盵N];光明日報;2010年
2 陳曉晨;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需了解中國核心利益[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3 本報專稿 林寒;二次“胡奧會”后警惕美國表里不一[N];世界報;2009年
4 勤耕;美調(diào)整對華政策[N];酒泉日報;2005年
5 劉軍玉 (石家莊陸軍學院);決定美國對華政策的“大腦”[N];南方周末;2004年
6 韓剛;美國應如何面對強大起來的中國[N];中華新聞報;2009年
7 韓剛;美國該面對崛起的中國[N];華夏時報;2009年
8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韓鋼;美國外交顧問視野中的中國[N];北京日報;2009年
9 俞懿晗;美國對華政策將以延續(xù)性為主[N];東方早報;2005年
10 陳之罡;中美戰(zhàn)略對話試解“共同經(jīng)營者”[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達;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決策層的認知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2 賈春陽;論“疆獨”問題與美國的政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姜安;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對華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盧祖送;九十年代美國對華政策辯論[D];復旦大學;2005年
5 官進勝;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國會因素(1945-1950)[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云龍;1954-1955年中美臺海危機管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謝莉嬌;喬治·W布什對華政策研究—一種層次、系統(tǒng)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8 趙國軍;美國國會議員中國觀研究(1989-2006)[D];復旦大學;2007年
9 章毅君;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代表權(quán)問題(1949-1971)[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10 張金翠;從維護“人權(quán)”到防止“威脅”[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山丹;冷戰(zhàn)后利益集團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陳茂華;淺析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人權(quán)問題[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董秀蘭;抗日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與國共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蔡秀梅;美國國會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79-2003[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云莉;冷戰(zhàn)時期與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6 馬猛;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美國對華政策的調(diào)整(1911-1921年)[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超怡;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黨派政治因素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8 趙曉玲;美國對華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9 朱美;試論迪安·艾奇遜與《美中關系白皮書》[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修偉華;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游走——淺窺老布什到小布什的美國對華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533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53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