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日安全關系分析:均勢安全論與共同體安全論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Japan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grees with the realistic balance of power security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security changes of India and Japan, that is, the change of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specially the adjustment of the power structure. I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adjustment of security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Japan in recent year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use constructivism community security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Japan,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balance of power security theory to some ext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ecurity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a and Japa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each side has formed a number of common concepts by establishing each other as a "friendly strategic partner".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mmon sense, we gradually build a habit and culture of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Indi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have further development space, but India-Japan security alliance is difficult to form. No matter what kind of security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a and Japan, it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作者單位】: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分類號】:D835.1;D831.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焦得剛;;國際關系三大主流學派的權力觀及其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2 王存奎;略論中國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勢觀[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3 劉艷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形象戰(zhàn)略的調整[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姜麗麗 ,周士新;淺析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5 常笑;;從《君主論》看現實主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桑雷;;全球化視角下霸權思想的理性思維[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侯發(fā)兵;王安平;;國際沖突的蛛網模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鄒函奇;評析進攻性現實主義權力理論[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隋書卿;;論冷戰(zhàn)后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困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袁學哲;;朝鮮半島新形勢與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影響力[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慶寶;;評析當代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2 劉志云;;中國國際法學的繁榮之路:一種引入國際關系理論分析的路徑[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李杰豪;;國際和諧與國際法的“系統平衡論”——權力、利益與道德的范疇[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4 朱萌博;馬睿;;老子思想在當代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力[A];文化現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向麗華;;對問題導向研究傾向的評估——以對外援助研究為例[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6 張雪鵬;;利益、權力、機制和認同:國際反恐合作的多維分析[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7 王新龍;;國際安全合作:一種安全哲學視角的解讀[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8 趙廣成;;國際體系的中產階級化與沒有收益的非對稱沖突[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9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10 袁偉華;;對外政策分析:家在何方?[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熊文;新地緣政治經濟框架的建模與模擬[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維余;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法律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與紛爭:艾森豪威爾時期美英核關系考察[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6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燕軍;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軍備競賽與軍備控制[D];西北大學;2011年
8 王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的“美國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青;核恐怖主義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策;分析折中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東亞安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常笑;中日邦交正;芯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純;簡析冷戰(zhàn)時期蘇聯對阿拉伯國家文化戰(zhàn)略中文化認同的缺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立;影響以色列和土耳其關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皓;論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優(yōu)化[D];湘潭大學;2010年
7 彭震;“中國威脅論”——影響與對策[D];湘潭大學;2010年
8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甘湘武;中國與尼日利亞雙邊投資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申健;巴以問題:困境與出路[D];湘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2199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21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