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zhàn)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
本文選題:冷戰(zhàn)后 + 日美同盟。 參考:《湖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冷戰(zhàn)結束,以美蘇兩極爭霸為主的世界格局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雖然蘇聯(lián)解體使日美兩國失去了共同的敵人,但日美同盟卻并沒有走向消亡,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強化,合作領域也由軍事、經(jīng)濟到文化愈加廣泛。對兩國同盟關系論述較權威的資料有《防衛(wèi)白皮書》(日本國防衛(wèi)省)、《外交藍皮書》(日本國外務省)、《東亞戰(zhàn)略概觀》(日本國防衛(wèi)省防衛(wèi)研究所)等等。目前,學界的論述也多集中于從政策、戰(zhàn)略上分析兩國同盟關系的走向,而鮮有從深層次思想根源上進行研究。而且由于各方學者立場和出發(fā)點不同,對于同一事件的分析也存在較大差異。本文試以冷戰(zhàn)后復雜的國際形勢,從政策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分析日美同盟中,日本國家戰(zhàn)略政策變化的思想脈絡。簡而言之,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內(nèi)部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指導思想就是:為了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以日美同盟為外交政策的基軸,使日本成為真正的世界政治、軍事大國。由于國家戰(zhàn)略政策思想的走向體現(xiàn)了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因此研究其國家戰(zhàn)略政策背后的指導思想,理清其思想脈絡,對于如何把握21世紀日本的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冷戰(zhàn)結束,世界進入由兩極向多級化調(diào)整的劇烈動蕩時期。具體表現(xiàn)為:民族宗教沖突顯現(xiàn)并激化、地區(qū)紛爭不斷、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新舊恐怖主義威脅加大。為了適應冷戰(zhàn)后的世界新形勢,1996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日,重新確認了冷戰(zhàn)后兩國的同盟關系。日本隨即對日美同盟關系進行了調(diào)整,由戰(zhàn)前及戰(zhàn)時的依附關系:即單純由美國負責日本的防務,轉變?yōu)樵谕藘?nèi)部日本作為具有更大獨立性的伙伴關系。同時,日本也在積極謀求在同盟之外追逐其外交獨立性,爭取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這一系列變化是日本隨著國家實力提高,追逐世界大國地位的體現(xiàn)。政治方面,日本謀求“亞洲大國”的地位與追逐聯(lián)合國安保常任理事國席位,顯示出獲得與其經(jīng)濟大國地位相稱的“政治大國”地位的意圖。而軍事方面,2003年高票通過的“有事法制”三法案標志著日本政府可能轉向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未來將有可能利用國際反恐的名義,借參加國際集體安全保障活動影響國際秩序。“和平憲法修正論”則可能為自衛(wèi)隊發(fā)兵海外掃清法律上的障礙。這其實是日本“軍事大國”政治目標的體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內(nèi)部,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政策有防范中國的一面。如2006年由當時的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甚囂塵上的“價值觀外交”與“和平與繁榮之弧”的戰(zhàn)略思想,其實就是為了遏制中國,與亞洲太平洋地區(qū)擁有共同戰(zhàn)略利益的海洋國家結成軍事同盟。實質不過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推行意識形態(tài)外交的新世紀日本版。 雖然日本國家戰(zhàn)略政策處在不斷變化和微調(diào)過程中,但其背后的指導思想?yún)s是一脈相承的,研究這一指導思想對于理解日本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the early 1990s , the world pattern dominated by the Soviet Union has changed radically . Althoug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makes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se common enemy , it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a certain degree .
In order to meet the world ' s new situ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 Japan has been actively seeking to pursue its diplomatic independence in the wake of the Cold War .
Althoug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y of Japan i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d fine tuning , the guiding ideology behind it is consistent , and the study of this guiding ide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Japanese national development .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83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屈彩云;;戰(zhàn)后日本在亞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構[J];當代亞太;2010年06期
2 葛騰飛;日本軍事戰(zhàn)略的提升——加強日美同盟 沖擊政治大國[J];國際展望;2001年17期
3 孔慶茵;;日美同盟“再定義”與中國國家安全[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趙丹;淺析日美安保體制嬗變的原因[J];理論學刊;2004年06期
5 劉楠楠;;試析日本共產(chǎn)黨對日美同盟的新認識[J];華章;2010年04期
6 徐萬勝;論日美同盟的轉變:從“冷戰(zhàn)后”到“9·11后”[J];國際論壇;2005年06期
7 張玉國;;日本學界各流派的日美同盟論爭[J];日本學論壇;2007年04期
8 劉昌明;新世紀之初日美同盟的加強與日本的防衛(wèi)戰(zhàn)略動向[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胡偉;倪海寧;;日英同盟與“再定義”后的日美同盟比較[J];日本學刊;2005年06期
10 王秀良;華凌志;;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合作強化的學理分析——兼論中日美關系及中國的應對之策[J];社科縱橫;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泰平;;日本民主黨政權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2 馮昭奎;加藤嘉一;;馮昭奎、加藤嘉一對談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3 陸俊元;;冷戰(zhàn)后中國在亞太的地緣安全利益[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4 周余云;;冷戰(zhàn)后歐洲主要社會黨對社會主義的看法[A];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002·學術前沿論壇文集[C];2002年
5 潘忠歧;;冷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秩序的變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6 何奇松;;冷戰(zhàn)后的法國軍事轉型[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7 余建軍;;冷戰(zhàn)后的美國和亞太多邊安全——從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8 周均;;從“三橫”到“一條”:冷戰(zhàn)后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基本目標[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9 李景治;闞道遠;;冷戰(zhàn)后西歐政黨格局的演變與啟示[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于迎麗;;從遏制走向合作:冷戰(zhàn)后的中美不擴散關系[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寧;日美同盟不變,鳩山送奧巴馬“定心丸”[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記者 劉贊;日本新外相:將加強日美同盟[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本報駐東京記者 嚴圣禾;奧巴馬訪日重新確認日美同盟關系[N];光明日報;2009年
4 尤文虎 郁章艷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研究員 91379部隊工程師;日美同盟,駛向何方?[N];中國國防報;2010年
5 新華社記者;全球連線: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6 記者 徐松 張藝;外交部:日美同盟不應超出雙邊范疇[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7 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野田首晤奧巴馬深化日美同盟[N];文匯報;2011年
8 美國國會圖書館 亨利·基辛格講座教授 拉賈·莫漢 白瀾 譯;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風暴[N];東方早報;2009年
9 早報記者 王國培 采訪整理 加藤嘉一;裂變:日美同盟50年[N];東方早報;2010年
10 宋立煒;俄羅斯頻頻出招震懾日美同盟[N];國防時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國;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巴殿君;冷戰(zhàn)后日本對臺灣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吳偉興;冷戰(zhàn)后日本的對臺政策及日臺關系[D];暨南大學;2008年
4 何英鶯;論戰(zhàn)后日美軍事同盟中的摩擦關系[D];復旦大學;2003年
5 王聰;冷戰(zhàn)后美國輸出民主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丁超;冷戰(zhàn)時期中國與歐共體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躍欽;論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演變及其動因[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陳柯旭;美國中亞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朱立群;冷戰(zhàn)后歐洲安全結構研究[D];外交學院;2001年
10 林婕;冷戰(zhàn)后北約東擴與美歐關系[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姝;冷戰(zhàn)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尚光明;試論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關系的強化[D];吉林大學;2012年
3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歷史進程、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東亞安全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0年
4 任永健;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調(diào)整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卞遠;日美同盟的演變及走向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睿亮;日本與大國結盟問題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7 王玉龍;朝核問題與日美同盟之間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曹旭冉;“友愛”與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學;2012年
9 劉忠斌;論日美同盟與東南亞地區(qū)安全[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10 梁棟;冷戰(zhàn)后的日美同盟與朝鮮半島局勢[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20898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08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