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韓國政府對華公共外交論析
本文選題:韓流 + 公共外交。 參考:《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4年06期
【摘要】:21世紀以來,"韓流"在中國的風行不只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韓國政府是"韓流"背后的主要推手。隨著中國在世界和東亞地區(qū)影響力的日益增強,韓國政府十分重視對華公共外交。而"韓流"是韓國對華公共外交的主要資源。韓國政府通過制定和推廣"韓流"的文化戰(zhàn)略,設(shè)立專門推廣"韓流"的政府機構(gòu),以政府主導(dǎo)、政府指導(dǎo)企業(yè)和政府引導(dǎo)民間三種方式來實施對華"韓流"公共外交,并取得了顯著效果。"韓流"公共外交的成功除了韓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韓國政府與企業(yè)、民間的密切合作之外,韓中兩國穩(wěn)定的政治關(guān)系、兩國文化上的相似性、"韓流"在推廣過程中注重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以及大眾的參與,也是促使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Abstract]:Since the 21 st century, the popularity of Korean Stream in China is not just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Korean governmen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Korean Stream. With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nd East Asia, South Kore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a. The Korean current is the main resource of South Korea's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a. By formulating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Korean Stream", the Korean government has set up government agencie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Korean Stream", leading by the government, guiding enterprises and guiding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a in three ways: the government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direc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the folk.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 In addition to the high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and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orea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nd civil society, the Korean and Chinese countries enjoy stable political relations. The cultur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duality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in the promotion of Korean Stream are also the main factors to promote its success.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對外政策研究中心;清華大學;
【基金】: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14年青年項目資助
【分類號】:D822.331.2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樸光海;;韓流的文化啟示——兼論韓流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及其文化根源[J];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2 劉寶全;;韓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韓關(guān)系的影響[J];當代韓國;2014年01期
3 朱永浩;高健;;韓國文化產(chǎn)業(yè)及“韓流”市場營銷的經(jīng)濟效應(yīng)分析[J];東北亞學刊;2013年02期
4 鄭小紅;;“韓流”成因及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雅;;“韓流”對中國青少年影響研究綜述[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3期
2 蕭唐;;韓民族獨特的道德觀和家庭倫理觀[J];當代韓國;2006年02期
3 林移剛;;當代韓國影視業(yè)崛起的原因探析[J];電影文學;2007年24期
4 劉寶全;;韓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韓關(guān)系的影響[J];當代韓國;2014年01期
5 曹瑋;;中國公共外交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國外學者研究的批判性綜述[J];當代亞太;2013年05期
6 趙鴻燕;汪鍇;;印度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傳播管窺[J];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06期
7 陳靖;趙斌;焦昆;;“韓流”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shè)[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9年04期
8 張小龍;張海鐘;張莉莉;;女性心理學視角下的“韓流”現(xiàn)象解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王小歡;;試論韓劇在中國流行的文化因素[J];學理論;2012年20期
10 王書明;;試析“韓流”的發(fā)展模式及啟示[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3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斯;;試論韓國在中日飲食交流史上的地位——以水稻、箸和豆腐的傳布為例[A];韓國研究(第十一輯)[C];2010年
2 陳尚勝;;論中國媒體的韓國觀[A];韓國研究(第十一輯)[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樸圭玉;中韓家庭劇倫理文化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梁英;大眾敘事與精神家園[D];四川大學;2007年
3 金花子;中韓電視劇敘事文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夢遙;韓國基督教盛行的原因[D];北京大學;2008年
2 樸愛花;從“韓流”看中韓文化交流[D];延邊大學;2008年
3 陳媚;當代中韓文化交流對兩國關(guān)系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8年
4 高紅艷;當代中韓民間敵對情緒的原因探析及應(yīng)對策略[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5 戴懿菡;淺析流行歌曲對對外漢語教學的輔助作用[D];云南大學;2012年
6 趙曉磊;朝鮮族大學生的職業(yè)價值觀、心理資本與學業(yè)倦怠的關(guān)系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7 朱猜猜;觀看不同類型的韓劇對朝鮮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8 蔡培;中韓都市情感劇敘事方式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9 李梅;美國對外援助中的人權(quán)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金世仁;關(guān)于韓流、韓國旅游意向、韓國醫(yī)療旅游印象的關(guān)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遠和;中韓傳統(tǒng)思想與現(xiàn)代化[J];當代韓國;2001年04期
2 樸光海;;韓流的文化啟示——兼論韓流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及其文化根源[J];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3 溫朝霞;;論文化傳播中的抗“韓流”現(xiàn)象[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4 劉小丹;朱瑋;;韓流與“亞洲”想象[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5 金秉運;;韓流熱潮與中國大學的韓國語教育[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6 尹悅;;“韓流”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對中國的啟示[J];長治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7 孫西輝;;韓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動因探析[J];理論學刊;2007年01期
8 王凡;對“韓流”來襲的文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4年10期
9 陸高峰;;警惕“韓流”文化入侵[J];聲屏世界;2007年06期
10 孫雪巖;;“韓流”探源——解讀韓國的融合文化[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小洪;;“韓流”文化盛行于中國及其原因[J];當代韓國;2007年01期
2 成泓;“韓流”和“漢潮”學術(shù)研討會在上海舉行[J];當代韓國;2002年03期
3 樸光海;“韓流”在中國的波及與影響[J];當代韓國;2003年Z1期
4 仰瀅;“韓流”:又一種追星的新范式?[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5 馬建青,仰瀅;追因與探尋:關(guān)于“韓流”[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6 劉宏森;“韓流”·“溪流”——青少年中“韓流”現(xiàn)象微型調(diào)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7 馬建青,李小芳,董海軍;解讀:“韓流”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8 鄭貞淑;“韓流”的影響與展望[J];當代韓國;2005年03期
9 樊星;“韓流”的文化意味[J];學習月刊;2005年11期
10 顧瑞珍;譚浩;;陳建國委員:御“寒流”,文化產(chǎn)業(yè)可借鑒“韓流”[J];檢察風云;2009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Yeong-Houn Yi;;韓國人如何看待“韓流”:對韓國網(wǎng)絡(luò)上的“韓流”話語的修辭分析(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滕青;田世英;;流行音樂中“韓流”現(xiàn)象的反思[A];建設(shè)東北亞和諧國際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黃興華;;試析“韓流”與韓國對華文化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號(總第12期)[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士君;“韓流”何時“斷流”?[N];河北日報;2002年
2 倪蔚薇;大學校園“韓流”不息[N];無錫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宋佳p,
本文編號:19675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96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