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尼克松時期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1969-1972)
本文選題:尼克松政府 + 巴基斯坦 ; 參考:《浙江師范大學(xué)》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1969年1月,當(dāng)尼克松上臺成為美國第46屆總統(tǒng)之時,巴基斯坦總統(tǒng)阿尤布·汗的政權(quán)正搖搖欲墜。巴基斯坦聲勢浩大的打倒阿尤布·汗運動最終使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下臺。代替阿尤布上臺的葉海亞·汗上臺伊始便宣布停止實行所有法律,實行軍法管制。此時的尼克松政府是如何看待巴基斯坦這次政局變動?面對東巴基斯坦要求獨立的呼聲,以及巴基斯坦與印度不斷升級的沖突,尼克松政府又是采取了怎樣的態(tài)度和應(yīng)對政策?對于這些問題,目前,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注較多的是尼克松時期的1971年南亞危機(jī)和美國以巴基斯坦為跳板與中國進(jìn)行秘密外交這兩個問題上,而對尼克松時期美國的巴基斯坦政策進(jìn)行系統(tǒng)研究的相對較少。筆者通過研究和整理尼克松政府時期的對巴外交檔案、總統(tǒng)公開文件等史料,并結(jié)合西方學(xué)術(shù)界近年出版的相關(guān)論著及當(dāng)事者回憶錄,試圖深入探討1969-1972年之間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考察戰(zhàn)后歷屆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先就冷戰(zhàn)中美國在巴基斯坦的利益進(jìn)行了簡單的分析,然后概括戰(zhàn)后歷屆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杜魯門政府時期將其對巴政策定義為“友好,非聯(lián)盟”。艾森豪威爾上臺之后,通過一系列協(xié)定使巴基斯坦成為美國在亞洲重要的盟國。肯尼迪上臺之后,美國的南亞政策由之前單一倚重美巴軍事聯(lián)盟轉(zhuǎn)變?yōu)榱送瑫r援助印巴兩國,這使得美巴兩國在聯(lián)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yuǎn)。約翰遜政府時期,隨著美國深陷越南戰(zhàn)爭的泥潭,其對南亞次大陸的興趣也有所消退,美巴關(guān)系持續(xù)降溫。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爆發(fā)后,約翰遜政府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場。 第二部分研究尼克松上臺初期美國的對巴外交政策。尼克松政府上臺初期,美國對巴基斯坦實行的是“善意的‘忽視’”政策。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1969年初巴基斯坦國內(nèi)的政局變動持觀望態(tài)度,實際上是對葉海亞·汗的上臺持默認(rèn)態(tài)度。其次則是基本延續(xù)了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對巴經(jīng)濟(jì)援助和軍事援助的政策。尼克松政府之所以對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視’”政策,一是因為尼克松本人對巴基斯坦向來持有好感,二是因為尼克松上臺之初南亞地區(qū)并非美國關(guān)注的重點,加之尼克松外交團(tuán)隊的不成熟,同時要應(yīng)對當(dāng)時其他更為重要的突發(fā)外交事件。因此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對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視’”政策,而這種政策只是暫時性的。 第三部分研究尼克松政府如何“求助”并“拉攏”巴基斯坦。隨著尼克松政府亞洲新政策的出臺,美國白宮將緩和美中關(guān)系提上了外交日程。尼克松政府注意到巴基斯坦與中國的特殊關(guān)系,并希望借此打開通向中國的道路,由此尼克松開始“求助”并“拉攏”巴基斯坦政府。在這種背景下尼克松不得不考慮調(diào)整其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雖然遭到了來自國務(wù)院的反對,但是尼克松還是堅持增加對巴基斯坦的經(jīng)濟(jì)援助。同時將恢復(fù)自1965年中斷的對巴基斯坦軍事援助重新提上日程,最終美國出臺了對巴“一次例外”軍售政策。于此同時,為了表明對葉海亞·汗政府的支持,尼克松政府在1970年底巴基斯坦憲政危機(jī)中堅持站在葉海亞·汗的一邊。 第四部分重點論述在1971年南亞危機(jī)中尼克松政府對巴基斯坦的“偏袒”政策。1971年3月,東巴危機(jī)爆發(fā),在這場危機(jī)初期,美國白宮雖然宣布與保持一種不介入的“超然”態(tài)度。但實際上美國這種“超然”態(tài)度正是對西巴基斯坦政府的一種變相支持,因為東巴人民聯(lián)盟不可能抵擋得了西巴軍隊的軍事鎮(zhèn)壓。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積極參與對東巴難民問題的解決,從而加強(qiáng)對巴基斯坦的經(jīng)濟(jì)援助。雖然美國白宮迫于多方面的壓力決定暫緩對巴“一次例外”軍售政策,但在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政策上美國白宮期望通過對葉海亞·汗的支持,實現(xiàn)東巴的政治解決。隨著難民問題越來越嚴(yán)重,加之中美秘密外交浮出水面,促使蘇印結(jié)盟,南亞問題更加復(fù)雜化。為了防止印巴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美國白宮最終不得不停止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但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還是爆發(fā)了。為了維持印巴均勢,不使巴基斯坦被印度所肢解,尼克松決定“偏袒”巴基斯坦。為了達(dá)到“偏袒”巴基斯坦的目標(biāo),美國采取了各種辦法,但終究無法避免巴基斯坦在戰(zhàn)爭中的失敗。最后兼談1971年南亞危機(jī)之后美巴關(guān)系的新發(fā)展。 第五部分分析影響尼克松政府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因素。在諸多因素之中,尼克松政府的新亞洲政策最為重要和直接。尼克松在公布尼克松主義之后,開始轉(zhuǎn)變其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而此后不管美國是支持還是限制巴基斯坦,都是為了更好的為維持南亞均勢服務(wù)。因為巴基斯坦同中國的特殊關(guān)系,以及南亞的特殊地緣政治。中、蘇、印三國在美國制訂對巴基斯坦外交政策之時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尼克松總統(tǒng)以及基辛格對于當(dāng)時南亞局勢的分析和判斷,以及此屆政府獨特的外交運作機(jī)制也對尼克松政府對巴外交政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Abstract]:In January 1969 , when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became the 46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regime of Pakistan ' s President , Ayub Khan , was shaking . His country ' s policy of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was being investigated by studying and sor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Pakistan ' s diplomatic archives , presidential public documents and the recent escalation of conflict with India . The author tried to probe into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U.S . government in Pakistan between 1969 and 1972 .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he U.S . government ' s foreign policy in Pakistan following the post - war U.S . government . First , after the Cold War , the United States made a simple analysis of Pakistan ' s interests ,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agreements that made Pakistan a " friendly , non - alliance " . After Mr . Kennedy came to the stage , the South Asi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ame America ' s important ally in Asia .
The second part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stance on Pakistan ' s policy of " good - faith ' neglect "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was the first to be a " good faith " policy of Pakista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The third part studies how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eeks help " and " collapses " Pakistan . The White House will ease the diplomatic agenda in the U.S . as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new Asian policy comes . Mr . Nixon has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In that context , Mr . Nixon had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At the same time , Nixon had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At the same time , Nixon had insisted on an exception to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At the same time ,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its support for the Yahaya Khan government ,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stood on the side of Yehea Khan in the wak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risis in Pakistan at the end of 1970 .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the policy of " favouring " Pakistan by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outh Asian crisis in 1971 . In March 1971 , the White House , while declaring and maintaining an uninterventionist " overran " attitude , w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Pakistan ' s military crackdow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stop the military crackdown on Pakista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stop Pakistan ' s military repressio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 bias " Pakistan .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of " favouring " Pakistan , the United States took various ways , but it was impossible to avoid Pakistan ' s failure in the war . At last , the White House discuss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after the South Asian crisis in 1971 .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 . ' s foreign policy toward Pakistan during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In many factors , Nixon ' s new Asian poli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rect . After Nixon ' s announcement of Nixon , Nixon began to shift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In addition , President Nixon and Kissinger mad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 . formulation of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In addition , President Nixon and Kissinger mad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foreign policy on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學(xué)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871.2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德斌;對峙中的緩和:70年代的美國對朝政策[J];安徽史學(xué);2004年03期
2 江雪茹;世界多樣性和國際關(guān)系民主化的深層聯(lián)系解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6期
3 張熠;從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看美國中東政策的調(diào)整[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4 張世均;;冷戰(zhàn)時期印美關(guān)系的演變及其主要原因[J];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02期
5 侯明喜;論影響外交決策信息分析的若干因素[J];重慶工商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1期
6 陸水林;乾隆時期巴爾蒂斯坦(小西藏)與清朝關(guān)系初探[J];中國藏學(xué);2004年01期
7 王仲春;中美關(guān)系正常化進(jìn)程中的蘇聯(lián)因素(1969-1979)[J];黨的文獻(xiàn);2002年04期
8 侯松嶺;論美國策動朗諾發(fā)動政變的原因[J];東南亞研究;1991年01期
9 王軍;也論差猜時期泰國的印支政策[J];東南亞研究;2001年01期
10 劉建飛;政治文化對21世紀(jì)中美關(guān)系的影響[J];東南亞研究;2003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筱;認(rèn)同與國際關(guān)系[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馮衛(wèi)民;歐洲民族過程與歐洲一體化[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霍偉東;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2003年
4 吳功榮;中美外交思想傳統(tǒng)的比較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5 穆占勞;美國思想庫與美中關(guān)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李艷輝;政治經(jīng)濟(jì)的互動與中美關(guān)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7 張玉奪;新干涉主義研究——以美國為中心[D];吉林大學(xué);2004年
8 張爽;“美國至上”:對冷戰(zhàn)后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的一種解讀[D];復(fù)旦大學(xué);2004年
9 何英;冷戰(zhàn)后美國媒體對華負(fù)面報道的建構(gòu)主義分析[D];復(fù)旦大學(xué);2004年
10 劉利民;影響冷戰(zhàn)后北約繼續(xù)存續(xù)的決定性因素[D];清華大學(xué);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功榮;美國對外關(guān)系中的理想成分與現(xiàn)實因素探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李艷;戰(zhàn)后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差異與共識[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2年
3 代帆;華僑華人認(rèn)同與中國——一種建構(gòu)主義分析[D];暨南大學(xué);2003年
4 余厚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法蘇關(guān)系變冷的原因及其對法國安全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1年
5 原靜;恐怖主義概念辨析[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6 宋立娟;當(dāng)代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3年
7 呂亞軍;冷戰(zhàn)后菲律賓的安全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xué);2003年
8 莊一召;論國家需要——從國際關(guān)系學(xué)的視角[D];湘潭大學(xué);2003年
9 張妍;美國對外政策決策中的新聞媒體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張志成;當(dāng)代伊斯蘭宗教極端勢力起源探析[D];吉林大學(xué);2004年
,本文編號:1748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74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