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建漢班托塔港與印度的反應
本文選題:中國 切入點:印度 出處:《南亞研究季刊》2014年02期
【摘要】:中國從2008年開始在斯里蘭卡修建漢班托塔港,2012年漢港開始投入運營。但由于斯里蘭卡從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國際社會對漢港的建設非常關注。特別是印度對中國進入其"后院"也頗為擔憂。對所謂的"珍珠鏈"傳言也半信半疑。近年來,印度對斯里蘭卡采取了一系列行動與措施:與斯里蘭卡進行全方位合作;在海上加強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的合作;進一步向東靠攏并涉足南海事務等。中國在斯建設漢港符合斯里蘭卡的國家戰(zhàn)略,也實實在在給斯里蘭卡帶來了利益,不能誤解成"珍珠鏈"戰(zhàn)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是對印度諸多猜疑最好的回答。中國在斯里蘭卡建設漢港是"和平、友誼、合作、發(fā)展"精神的體現(xiàn),目的是實現(xiàn)和諧相處、互利共贏和共同發(fā)展。
[Abstract]:China began construction of the port of Humbantota in Sri Lanka in 2008 and opened in 2012. But since Sri Lanka has been an important maritime hub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Han Hong Kong. India, in particular, is also worried about China's entry into its backyard. It is also dubious about the rumors of the so-called "pearl chain." in recent years, India has taken a series of actions and measures towards Sri Lanka: full cooperation with Sri Lanka; enhanced cooperation at sea with Sri Lanka and Maldives; China's construction of Han Harbor in Sri Lanka is in line with Sri Lanka's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actually brings benefits to Sri Lanka and cannot be misunderstood as a "pearl chain" strategy. The proposal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is the best answer to many suspicions in India. The spirit of "peace,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mbodied i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Han and Hong Kong in Sri Lanka is aimed at achiev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分類號】:D822.3;D83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振民;;堅持合作共贏 攜手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J];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02期
2 盧永昌;李蘇;;斯里蘭卡Hambantota港口項目港址選擇及一期工程設計介紹[J];水運工程;2009年07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姚遠梅;[N];東方早報;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希;“雙重國籍”的放棄——中國與印尼開辟睦鄰外交的突破口[J];東南亞縱橫;2004年09期
2 羅輝;劉騫;;當代中國國際關系學印度問題研究:回顧與思考[J];東南亞縱橫;2009年05期
3 程希;從“雙重國籍”的放棄看中國僑務與外交的關系[J];東南亞研究;2004年03期
4 高國衛(wèi);高廣景;;中印建交的歷史考察[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1年03期
5 程書一;刁忠元;;不結盟——尼赫魯時代印度的大戰(zhàn)略實踐及其評析[J];法制與社會;2009年09期
6 隨新民;中印關系研究50年:多元化的議程和不對稱的支點[J];國際論壇;2005年06期
7 張驥;張泗考;;論印度文化民族主義對印度外交的影響[J];國際論壇;2008年06期
8 邢麗菊;;從傳統(tǒng)文化角度解析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以“親、誠、惠、容”為中心[J];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03期
9 高祖貴;;亞洲整體性崛起及其效應[J];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04期
10 高志平;;三十年來中國對不結盟運動的研究[J];世界歷史;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中忱;;亞非作家會議與中國作家的世界認識[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隨新民;中印關系的社會認知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2 王麗;國大黨的興衰與印度政黨政治的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緩和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章節(jié)根;印度的核戰(zhàn)略[D];復旦大學;2007年
5 唐玉華;權力、安全、經濟利益與冷戰(zhàn)后的美印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6 習罡華;地緣政治與1947-1974年的克什米爾沖突[D];北京大學;2008年
7 陶瑩;冷戰(zhàn)時期印美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王昊;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威;1971年南亞危機與美巴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阮金之;冷戰(zhàn)后中緬印三邊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月文;印度大國戰(zhàn)略對中印關系發(fā)展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年
2 馬洪濤;尼赫魯政府的對藏政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俊德;印占中國領土東段地區(qū)歷史及現(xiàn)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曾貝;冷戰(zhàn)時期中美巴關系初探(1947-1971)[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潤萍;新世紀印度對華政策對中印關系的影響[D];新疆大學;2011年
6 李舒誠;國際監(jiān)控委員會在越南維和研究(1954-1965)[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尹懷志;印度參與東亞一體化政策及其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孫娟;肯尼迪政府對印度政策研究(1961-1963)[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石全玉;論赫魯曉夫時期蘇聯(lián)對印政策[D];鄭州大學;2005年
10 張連義;肯尼迪政府的對印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853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68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