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涉藏政策背后的國家利益
本文選題:美國 切入點:涉藏政策 出處:《學習與探索》2014年05期
【摘要】:維護國家利益始終是美國制定其涉藏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美國涉藏政策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不同歷史階段美國涉藏政策所牟取的國家利益的變化。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前半期,美國涉藏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盡量避免在西藏主權問題上公開表態(tài),但不支持西藏獨立,以維護其在西藏的利益均沾權利及"二戰(zhàn)"期間與中英兩國的同盟關系。從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期,美國涉藏政策的核心是不公開承認西藏獨立,但在事實上給西藏分裂勢力提供支持,以實現在戰(zhàn)略上遏制共產主義的目標;而在后冷戰(zhàn)時期,美國一方面公開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另一方面卻愈來愈公開地支持藏獨活動,反映出其涉藏政策欲牟求的利益正向多元化發(fā)展。
[Abstract]: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has always been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formulate its Tibetan policy.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American Tibetan polic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national interests obtained by American Tibetan polic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1940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US policy concerning Tibet is to try to avoid publicly stating its position on the issue of Tibet's sovereignty, but it does not support Tibet's independence. In order to safeguard its right to profit balance in Tibet and its alliance with China and Britai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1940s to the late 1980s, the core of the US policy concerning Tibet was not publicly recognizing Tibet's independence. But in fact, it provided support to the separatist forces in Tib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ategically containing communism.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on the one hand, the United States openly recognized that 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 Tibe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ivities of Tibetan independenc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openly supported, reflec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terests sought by its Tibetan policy.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哈爾濱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冷戰(zhàn)末期以來美國西藏政策形成機制研究”(11YJAGJW01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3批面上資助項目“美國藏人社區(qū)實地考察研究”(2013M531078) 2013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對美國藏人社區(qū)涉藏活動的實地考察研究”(13D01)
【分類號】:K712.5;D829.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郭永虎;;美國國會“涉藏立法”的歷史考察[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年01期
2 王希;美國歷史上的“國家利益”問題[J];美國研究;2003年02期
3 郭永虎;李曄;;美國國會撥款法案中的涉華條款[J];外國問題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舒先林;;美國軍事介入中東石油戰(zhàn)略利益之透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2 劉志揚;;西方藏學人類學的研究取向:基于美國博士論文的分析[J];中國藏學;2012年02期
3 李莉;;美國會對華經貿議案的影響[J];國際政治科學;2009年02期
4 陳東曉;試論國際制度的本質特征及其與美國霸權的互動關系[J];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03期
5 潘忠岐;;試析冷戰(zhàn)后中美安全互動的主體性結構[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2年00期
6 王發(fā)龍;;中國海外利益維護路徑研究:基于國際制度的視角[J];國際展望;2014年03期
7 郭關玉;嚴世雄;;西方議會、媒體、公眾、達賴之間的利益鏈條與“西藏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03期
8 王慧穎;原浩;;關于密碼進出口監(jiān)管的法律價值結構的思考[J];經濟師;2006年07期
9 馮志偉;;美國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開拓市場——美國經濟外交的主軸[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06期
10 呂曉勇;;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民族分裂活動外國介入模式探析[J];軍事歷史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凡美;“內部改進”與美國早期國家構建(1801-1833)[D];南開大學;2010年
2 梁紅光;聯邦制理念與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建華;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美國民族理論與政策評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趙衍;國家信息安全戰(zhàn)略中的互聯網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侯明;冷戰(zhàn)時期美國的對外援助政策(1947-1972)[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慶偉;美國政府對跨國公司的監(jiān)管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何英;冷戰(zhàn)后美國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的建構主義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8 孫德剛;多元平衡與“準聯盟”理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陳東曉;全球化下的聯合國安全制度改革[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嚴怡寧;國家利益視野下的美國涉華輿論[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曉雨;國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麗群;“9·11”后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4年
3 王仕英;從美洲倡議看冷戰(zhàn)后美國對拉美政策的變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朱其劍;危機中的變革[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5 崔海智;冷戰(zhàn)后美國的“中國威脅論”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畢瓊;9·11后美國反恐政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佘玉梅;威爾遜政府阻止蘇俄退出一戰(zhàn)的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周敏駿;布什執(zhí)政以來的美俄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9 馬寧;媒介、意識形態(tài)與國際傳播[D];四川大學;2006年
10 何宛昱;國家利益與杜魯門政府移民政策的制定[D];吉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煒光;;預算撥款:最后一道拉鏈[J];南風窗;2011年05期
2 蘇格;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J];太平洋學報;1996年04期
3 衛(wèi)靈;美國國會對中美關系的影響[J];外交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麗敏;美國的國家利益與第二戰(zhàn)場開辟問題上的反復——從國家利益決定對外政策的角度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張勇;;論丘吉爾的巴爾干戰(zhàn)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3 李志芬;;納粹屠猶與西德和以色列的特殊關系[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任海濱;;淺析美蘇冷戰(zhàn)的起因[J];黑龍江史志;2009年19期
5 王曉德 ,馬金輝;卡特“人權外交”的歷史起源及其實質[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6 史平;;戰(zhàn)后聯邦德國的對外政策及其特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S1期
7 張秋哲;;禁煙運動背后的國家利益[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1年09期
8 何一成;黃愛英;;再論中蘇論戰(zhàn)的歷史原因[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4期
9 何異方;;俾斯麥的統(tǒng)一戰(zhàn)略[J];文史博覽(理論);2009年04期
10 張勇;張愚速;;論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對法政策的轉變[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欒景河;;國家利益的抉擇——從蘇聯駐華使館由南京撤至廣州事件看蘇聯1949年對華政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2 朱芹;;周邊大國在交叉承認韓朝問題上的博弈[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3 白永瑞;;韓日合并,辛亥革命及連動的東亞——過去與未來的對話[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變與常:關于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歷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金春;;論麗元和平外交關系建立的歷史意義[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早報記者 方曉;“60年了,該厘清朝鮮戰(zhàn)爭這段歷史了”[N];東方早報;2010年
2 董欣潔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史中的邊界、邊疆與國家主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少穎;仁祖時代朝鮮對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1649)[D];山東大學;2008年
2 丁超;冷戰(zhàn)時期中國與歐共體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袁指揮;阿馬爾那泥板中所見的近東大國外交[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國觀”與對華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趙興剛;獨立后印度與中東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李延長;后冷戰(zhàn)時期俄羅斯的中東政策與個案分析[D];西北大學;2011年
7 魏煒;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閆向莉;從文明交往的角度看尼赫魯外交思想及實踐[D];西北大學;2012年
9 陳天社;埃及對外關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學;2004年
10 陶亮;理想主義與地區(qū)權力政治:冷戰(zhàn)時期印度對外政策[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學飛;美國對中國關稅問題政策探析(1918-1922)[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柳德軍;赫魯曉夫時期中蘇沖突的相關因素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彥軍;阿薩德執(zhí)政時期的敘以關系探析[D];西北大學;2005年
4 劉守峰;中美小麥、棉麥借款[D];外交學院;2006年
5 王忠;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與伊朗關系[D];西北大學;2006年
6 李海龍;論馬歇爾計劃時期英美對歐洲一體化的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輝;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分析[D];外交學院;2008年
8 畢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學;2005年
9 余X;尼克松政府解決國際船舶污染政策研究(1969-1972)[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賴玉亭;在利益、理念與平衡間的選擇[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681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66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