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國創(chuàng)建國際制度的策略
本文選題:崛起國 切入點:國際制度 出處:《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國家實力對比的變化會引起崛起國對現(xiàn)存國際制度分配結(jié)果的不滿。崛起國大體上可以采取兩項策略來改革國際制度安排:一是推動現(xiàn)存國際制度內(nèi)部的改革,二是在外部創(chuàng)建功能重疊的新的國際制度。已有的制度主義研究多認為新建國際制度很難實現(xiàn),但現(xiàn)實世界中卻出現(xiàn)了崛起國成功創(chuàng)建國際制度的不少實例。作者試圖探尋在何種條件下,崛起國創(chuàng)建的國際制度更容易獲得初始生存。由于新建國際組織天生的脆弱性,崛起國能否建立穩(wěn)定可見的自我約束機制,塑造"新舊"國際制度的合作預(yù)期,是決定國際制度能否創(chuàng)建成功的關(guān)鍵。基于此,作者提出一個制度間合作的分析框架,認為崛起國在議題領(lǐng)域選擇和組織間架構(gòu)兩方面的策略選擇,會影響制度間合作承諾的可信性,進而影響新創(chuàng)國際制度的初始生存。通過對亞洲開發(fā)銀行、亞洲貨幣基金、清邁倡議以及金磚銀行創(chuàng)建的比較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的假說得到驗證。其政策啟示在于,崛起國通過選擇網(wǎng)絡(luò)外部性較低的議題領(lǐng)域以及建立合股、授權(quán)和戰(zhàn)略伙伴等制度化的組織間架構(gòu),有利于塑造制度合作的穩(wěn)定預(yù)期,促進國際制度在創(chuàng)設(shè)初期的生存。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ratio of national power will cause the rising countries to be dis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general, the rising countries can adopt two strategies to 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irst, to promote the reform withi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Second, to create a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 overlapping functions outside. Most of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ism studies hold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real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 the successful cre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by a rising n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under what condition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reated by the rising nation is more likely to survive initially,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vulnerability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hether a rising country can establish a stable and visible self-restraint mechanism and shape the expect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Considering that the strategic choices of emerging countries in both subject area selec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will affect the credibility of inter-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to cooperation and, in turn, the initial survival of the newly created international system... through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the Asian Monetary Fund, 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 and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created by the BRICS Bank hav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is hypothesis are that rising countries choose areas of concern with less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establish joint ventures. The institutional inter-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such as delegation of authority and strategic partners is conducive to shaping the stable expectation of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surviv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s of its cre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亞投行與現(xiàn)有多邊開發(fā)機構(gòu)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批準號:16CGJ02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鋼;西方國際制度理論探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0年02期
2 羅伯特·基歐漢,門洪華;國際制度:相互依賴有效嗎?[J];國際論壇;2000年02期
3 張敬新,蘇俊燮;國際制度中的霸權(quán)[J];國際觀察;2001年02期
4 王學東;國家聲譽與國際制度[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03年07期
5 李曉燕;試析國際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6 何衛(wèi)剛;國際制度框架下中美俄關(guān)系的合作與背離[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04年03期
7 李曉燕;從“合作”到“和諧”:國際制度的作用趨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劉宏松;;對國家參與國際制度的另一種理性主義解釋——國際制度中的“自為其事”權(quán)力理論述評[J];國際論壇;2006年05期
9 卜翔國;;公共益品與國際制度[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于宏源;;國際制度與政府決策轉(zhuǎn)型[J];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瑋;;國際制度對非成員國的作用[A];國際關(guān)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2 阮金之;;國際制度的群體視角[A];國際關(guān)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3 杜娟;;國際制度的理性設(shè)計論:理性主義國際制度研究的新發(fā)展[A];國際關(guān)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4 韋進深;;國際-國內(nèi)互動: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的解釋[A];國際關(guān)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余建軍;;身份、規(guī)范與利益——理解中國國際制度行為轉(zhuǎn)變的觀念途徑[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fù)興與秩序重構(gòu)——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李增剛;董麗娃;;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制度起源與實施機制[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世平 王明國 毛維準 復(fù)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院 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法學院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政治學系;國際制度研究需要準確的翻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仕榮 畢成良;新時期國際制度的挑戰(zhàn)[N];學習時報;2013年
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 李巍;國際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 陳昌煦;對國家參與國際制度的理性主義解釋[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復(fù)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院教授 蘇長和;中國制度與自我節(jié)制[N];東方早報;2011年
6 王彥志;打開國際制度的黑箱:國際法學的跨學科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 張建;中國貢獻了什么[N];解放日報;2013年
8 沈丁立;和平依然是“基本面”[N];人民日報;2006年
9 陳彬 廖建凱;民間社會與聯(lián)合國的民主化進程[N];人民法院報;2005年
10 [波]拉多斯瓦夫·西科爾斯基 呂虹 編譯;英國與歐盟“分手”誰受傷?[N];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瑋;跨越制度邊界的互動——國際制度與非成員國關(guān)系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馬蘭起;脆弱性博弈與非霸權(quán)體系下國際制度的創(chuàng)建[D];外交學院;2010年
3 王明國;國際制度有效性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4 劉鵬;印度洋地區(qū)國際制度的評估[D];暨南大學;2015年
5 賈烈英;無政府性與國際制度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6 韓萬圣;冷戰(zhàn)后中國國際制度戰(zhàn)略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7 王利文;東南亞反恐合作的國際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李海龍;跨大西洋安全關(guān)系的制度化:從理性選擇到社會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明濤;國家正向和反向參與國際制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李曉燕;國際制度的作用及其發(fā)展前景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兵;中美國際制度戰(zhàn)略的比較、借鑒與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曹俊;國際制度的國內(nèi)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胡尉尉;國際制度變遷動力理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6 喬治;金磚五國組織及其對國際制度的影響:公平,發(fā)展,互惠互利[D];浙江大學;2015年
7 夏完立;冷戰(zhàn)后美國亞太制度霸權(quán)的建構(gòu)[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6年
8 柳思思;國際政治資源中的國際制度資源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9 趙貞;國際制度的有效性及對東北亞地區(qū)的啟示[D];山東大學;2009年
10 趙亮;當代國際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設(shè)想[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89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8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