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對東北亞經濟合作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
本文選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 切入點:東北亞經濟合作 出處:《新視野》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當前亞洲新興貿易體系以雙邊與多邊貿易談判相重疊為特征,其中包括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以東盟為主導的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及中日韓三邊自貿區(qū)的談判。美國試圖通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架空中日韓自貿區(qū),割裂東亞一體化進程以維護美國的霸權利益,因此,普遍認為,美國是東北亞經濟合作、構建合作秩序的消極因素。中國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第一,從全面執(zhí)行周邊外交戰(zhàn)略角度推進中國在東北亞地區(qū)的經濟合作;第二,積極推動中日韓自貿區(qū)建設和支持區(qū)域全面伙伴關系計劃;第三,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建設;第四,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
[Abstract]:The current emerging Asian trading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overlapping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including the U.S.-led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led by ASEA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the trilateral FTA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tried to maintain the hegemonic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setting up the China-Japan-ROK FTA through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splitting up the process of East Asian integration and maintaining the hegemonic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 negative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order in Northeast Asia. China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t. First, it should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peripheral diplomatic strategy. Seco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Japan-ROK free trade zone and support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plan; third,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and 4th,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large count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ZD050) 遼寧省東北亞區(qū)域開放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項目(2014Y115) 遼寧省教育廳教學科研一般項目(W2013014)
【分類號】:D8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安華;;我國地方政府間合作研究:進展與問題[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2 羅高壽;俄中伙伴關系的原則和參數[J];當代世界;1997年12期
3 泉水;常志忠;;《伙伴關系憲章》縱橫談[J];世界知識;1998年04期
4 李旭東;冷戰(zhàn)后“東北亞型”安全格局的形成及發(fā)展[J];東方論壇;2004年03期
5 陸璐;;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伙伴戰(zhàn)略”的歷史演變及現實探討[J];傳承;2007年08期
6 李春;;合作治理:城市街居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取向[J];蘭州學刊;2009年06期
7 李恒川;;愿巴州與山東的伙伴關系長存——訪德國巴伐利亞州總理埃德蒙德·施托伊貝爾博士[J];走向世界;1995年01期
8 鄭星;中俄建立和發(fā)展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意義[J];實事求是;1997年05期
9 邊征賢;;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秩序的深刻變革[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10 龐朕;楊鑫宇;;從同盟到伙伴:中朝關系的歷史演變[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淑仁;;論中國與歐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A];國際經貿研究論文集(2003年)[C];2003年
2 王曦陽;;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伙伴關系——新公共服務理論下我國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重塑[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趙永茂;;都會治理之建構——臺灣地區(qū)地方政府與政治改造方向分析[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4 宋黎磊;;歐盟周邊治理對中國的啟示——以歐洲睦鄰政策對地中海區(qū)域影響為例[A];中國的立場 現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5 簡軍波;;規(guī)范視角下的中歐關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6 何水;;從政府危機管理走向危機協(xié)同治理[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吳燕妮;;淺析歐盟發(fā)展援助政策的演進及其在中歐關系中的作用[A];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德華;;試論中印大同、非傳統(tǒng)安全與和諧世界[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9 王鍵;;對近年來日臺關系走向的歸納與預測[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10 曾愛平;;探討21世紀中非關系 把握中國非洲學發(fā)展機遇——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馬小寧、江建國、章念生;胡錦濤出席中德對話論壇正式成立典禮[N];人民日報;2005年
2 記者 陳程;張效廉會見哈巴羅夫斯克客人[N];哈爾濱日報;2010年
3 盛媛;“重返亞洲”希拉里高調交好東盟[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4 劉洋;俄歐將啟動有關簽署新《伙伴關系與合作協(xié)定》談判[N];人民日報;2008年
5 趙嘉麟;俄外長呼吁俄英發(fā)展互利伙伴關系[N];人民日報;2007年
6 馮武勇;梅德韋杰夫勝出,稱“延續(xù)”普京政策[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記者張金江;龍永圖談發(fā)展籌資伙伴關系原則[N];人民日報;2002年
8 記者 張蕾 于青;深化合作 共克時艱[N];人民日報;2008年
9 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憲 本報駐印度記者 王磊;美謀求拓展對印合作空間[N];人民日報;2009年
10 劉東凱邋林立平;胡錦濤與德國總統(tǒng)克勒舉行會談[N];人民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洪業(yè);歐盟東擴與俄羅斯的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崔憲濤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3 何彤梅;中韓政治外交關系研究(1945-2007)[D];延邊大學;2008年
4 方曉;歐盟規(guī)范性外交對中東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孔凡河;江澤民外交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姚惠娜;歐盟對阿拉伯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師學偉;21世紀初印度亞太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8 扶松茂;開放與和諧[D];復旦大學;2005年
9 吳瑕;俄羅斯與印度關系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張雯莉;勞燕分飛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臧思碩;印非伙伴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2 孫涵瑋;俄韓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研究[D];青島大學;2012年
3 孫秋;英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伙伴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東;試論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發(fā)展的制約因素[D];暨南大學;2000年
5 李現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歐政治關系[D];外交學院;2005年
6 王婧;試析冷戰(zhàn)后跨大西洋伙伴關系中的制度建設[D];復旦大學;2010年
7 王超;中國視角下美國應對新興大國的整體戰(zhàn)略[D];外交學院;2012年
8 陸聶海;新世紀歐盟對華政策的調整及我國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徐艷輝;構建中的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D];內蒙古大學;2006年
10 陳為;冷戰(zhàn)后歐盟共同對華政策及其對中國—歐盟關系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711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7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