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初析
本文選題:新時期 切入點:中國 出處:《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迎接挑戰(zhàn),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新時期的中國新外交是契合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的新需要,是順應全國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是實現新舊交替、承上啟下的新發(fā)展。新一屆領導人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穩(wěn)固和拓展了大國關系,穩(wěn)固和發(fā)展了親仁善鄰、睦鄰友好的周邊關系,以新的信心、決心和恒心積極投入多邊外交,開展了多層次的半官方或民間的交往和交流,從而在新大國外交、新周邊外交、新多邊外交和新公共外交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Abstract]:Since 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the new central leadership collectiv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general secretary, has met the challenges,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pioneered progress under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trive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China's diplomacy. China's new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new needs of the world trend, conforms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w and old alternations. Through more than a year of hard work, the new leadership has consolidated and expanded the relations of great powers, consolidated and developed friend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neighbors,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peripheral relations, and with new confidence, Determined and persistent to actively engage in multilateral diplomacy, multi-level semi-official or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exchang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us making positive progress in the diplomacy of the new great powers, the new peripheral diplomacy, the new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n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
【基金】:復旦大學金秋項目“地緣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EH3056101
【分類號】:D8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驍男;;中國地緣政治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甘振軍;;冷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及其對中澳關系的影響[J];東南亞之窗;2007年03期
3 李紅強;王禮茂;郎一環(huán);;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以中亞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4 徐建山;;論油權——初探石油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12期
5 楊震;杜彬偉;;基于海權視角:航空母艦對中國海軍轉型的推動作用[J];太平洋學報;2013年03期
6 胡波;;中國海洋強國的三大權力目標[J];太平洋學報;2014年03期
7 劉雪蓮;張微微;;“和諧世界”視角下中國的中亞戰(zhàn)略[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高青蘭;;新地緣政治學:概念、范式及發(fā)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李軍;;論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與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J];知識經濟;2008年05期
10 羅清和;尹華杰;;基于地緣政治視角的喀什經濟開發(fā)區(qū)研究[J];新疆財經;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鵬;我國石油公司國際勘探開發(fā)合作選區(qū)決策優(yōu)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張鍵;冷戰(zhàn)后中國東亞外交戰(zhàn)略的學理分析[D];外交學院;2011年
3 徐立恒;區(qū)域地緣政治的結構主義解析[D];吉林大學;2012年
4 張克成;基于方法論視角的中國東北亞地緣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學;2012年
5 黎鵬;CAFTA背景下中國西南邊境跨國區(qū)域的合作開發(f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微微;沖突與聯合:對主導性地緣政治觀的分析與反思[D];吉林大學;2009年
7 盧兵彥;中國和平崛起:概念、歷史、環(huán)境、路徑[D];暨南大學;2009年
8 張輝;國際政治視野下的太空合作[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9 滕仁;地緣政治視角下的俄羅斯與外高加索國家關系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于愛華;南宋地緣政治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亮;二戰(zhàn)德國地緣戰(zhàn)略得與失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偉;從地緣戰(zhàn)略看冷戰(zhàn)后中國在南亞的國家利益及其維護[D];暨南大學;2011年
3 蔡巍巍;日本的中亞戰(zhàn)略評析[D];新疆大學;2011年
4 段鑫佳;瑞士永久中立地位起源發(fā)展探析[D];外交學院;2012年
5 陳雅娟;中歐地緣戰(zhàn)略關系中的美國因素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石麗娜;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問題與中亞地緣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龔煒;科學技術進步與地緣政治理論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尹春芳;二十一世紀日印關系分析[D];廈門大學;2008年
9 劉志財;崛起視角下中國的地緣環(huán)境及地緣戰(zhàn)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方;試論冷戰(zhàn)后中亞的民族關系整合[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國恒;;中國外交的形式特征及其社會性解讀[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01期
2 蘇亦煌;;論當代全球化的外交意義[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南菁;新時期的中國外交[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05期
4 高丹莉;;新時期我國睦鄰外交的基本策略[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鄧顯超;;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J];攀登;2006年05期
6 楊浪;中國戰(zhàn)略與管理研究會推出《1996-1997年國際形勢分析報告》[J];戰(zhàn)略與管理;1997年02期
7 祝念峰,王群瑛;專家學者研討“顏色革命”、“街頭政治”及美國西化、分化中國戰(zhàn)略[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年06期
8 楊帆;;反思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中國戰(zhàn)略的影響[J];探索;2009年02期
9 高祖貴;;從容淡定看中國戰(zhàn)略處境[J];w,
本文編號:1560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6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