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空間:新型國際關系中的時空觀
本文關鍵詞:時間與空間:新型國際關系中的時空觀
更多相關文章: 新型國際關系 時空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 國際秩序
【摘要】: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一切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既是線性的自然時間,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時間?臻g既指地理的區(qū)位,也指向一種社會關系。國際關系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疇內發(fā)生和展開,對于國際關系的敘述總是通過一定的先后次序依次展開,所以國際關系的過程是時間性的,對于國際關系的敘述同時必須限定在一定的區(qū)域之中,所以國際關系又是空間性的。傳統(tǒng)國際關系研究往往將時間與空間隱藏在理論之中。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突破傳統(tǒng)國際關系研究的局限,構建國際社會的新型時空觀。在時間維度上,新型國際關系認為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關系是人類社會實踐時間發(fā)展的必然。在空間維度上,新型國際關系從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出發(fā),發(fā)展新型大國關系,直至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空間關系調整的必然。新型國際關系就是要在時間、空間維度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和平的方向發(fā)展,為世界所有國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解放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D815
【正文快照】: 萬事萬物皆在運動之中,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對一切事物之理解莫不與時間、空間相關。中國古語有云:“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1)時間和空間要素勾勒出國際關系發(fā)生的各種景象的時間路線圖和空間邊界,是把握國際關系實質的核心要素。國際關系總是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胥莉;;試論當前國際關系中的文化沖突[A];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全國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8年
2 孫進己;;歷史上國際關系的幾種基本模式[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孫吉勝;;國際關系的語言轉向與建構主義的發(fā)展研究:以語言游戲為例[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4 楊揚;;國際關系的信任理論:一種社會學解讀——兼析東亞區(qū)域合作中的互信[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5 王曉秋;;19世紀東亞各國對外意識的比較[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俞新天;;國際關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論探討[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7 馮紹雷;;制度變遷與國際關系相關性問題的歷史軌跡與功能機制——對中國改革與開放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解讀[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8 王奎;;管理的精髓——有效溝通[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9 李增剛;;國際關系的雙層博弈框架:一個新政治經(jīng)濟學的思路[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10 吳其勝;;國際關系中的跨層次研究[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玉聃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文化與國際關系:微觀研究視角之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記者 胡言午;國際關系向多極狀態(tài)演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歐洲所 劉立群;國際關系中民主與不民主的較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郭建平;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N];學習時報;2001年
5 徐以驊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對國際關系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雨文;合作共建:云大國際關系教研漸顯特色[N];云南日報;2006年
7 白云真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歐洲國際關系》之地區(qū)性與學科性超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魏青松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關系的倫理學解讀:效度、限度和速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孫吉勝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不能忽視語言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鐘聲;引導國際關系新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廣成;從合作到?jīng)_突:國際關系的退化機制分析[D];外交學院;2010年
2 楊筱;認同與國際關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駿;基于文本挖掘的國際關系網(wǎng)絡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4 李朋;東北亞國際關系中的美國政策研究(1784-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金良祥;創(chuàng)傷性事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葉青;伊斯蘭教與后冷戰(zhàn)時期中東國際關系中的雙重認同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李渤;當代俄羅斯與印度關系研究——從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學院;2003年
8 宋秀琚;國際合作理論:批判與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趙俊;承認的戰(zhàn)略[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嶺;在沖突與合作之間:作為元理論的建構主義[D];外交學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曉玲;國際關系中人的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于京東;國際關系中的威望動機與政策[D];南京大學;2014年
3 袁野;國際關系中的污名[D];外交學院;2016年
4 李萌;約翰·伊肯伯里自由國際主義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5 王春英;新葛蘭西國際關系批判理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年
6 魯肖;“文明力量”的困境?[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7 王長春;生存與發(fā)展: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視角[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俊;論國際關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東寧;文化與國際關系的相關性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琦;信息傳播與國際關系建構[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55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25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