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未作《國語韋昭注疏》辨
本文選題:洪亮吉 + 國語; 參考:《文獻》2010年01期
【摘要】:正張之洞(1837-1909)《書目答問》卷二"史部"古史類下"《國語》"條云:"《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洪亮吉(1746-1809),旌德呂氏刻本。"《清史稿·藝文志》等沿襲《書目答問》,著錄洪亮吉《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今則
[Abstract]:Zhang Zhidong 1837-1909) "Bibliographic answer" Volume 2 "Guoyu" under the category of Ancient Histo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Guoyu Wei Zhao Zhu Shu" Sixteen volumes, Hong Liangji (1746-1809), Jing Delu's Edible. "Qing History manuscripts, Arts and Letters," and so on, followed the Bibliography answer, and recorded Hong Liangji, Mandarin Wei Zhaoshu, 16 volumes. Today
【作者單位】: 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樂朋;;論桂馥的書法成就[J];書畫世界;2010年06期
2 李世佳;李毅忠;;莒子展輿、庚輿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3 于薇;肖融;;釋“造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4 李元;論秦始皇的法治主義[J];北方論叢;2000年04期
5 沈鴻;;論先秦文學中的少數(shù)民族使者形象[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6 李瑞豪;;乾嘉時期幕主的歐、蘇情結與幕府文學[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7 周洪峰;;楊倫注杜發(fā)微[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12期
8 林存陽;;畢沅《續(xù)資治通鑒》考辨[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汝企和;推動“歷史文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探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韓益民;;“鄭伯克段于鄢”地理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晨陽;;中國與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和諧理想(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劉示范;;一個古老而飽含民族智慧的哲學命題——“和而不同”新詮[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韋春喜;張影;;歌詩·賦詩·引詩·說詩——先秦時期《詩經》接受觀念的演變[A];詩經研究叢刊(第十七輯)——第八屆 《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二[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徐文廣;中國現(xiàn)代戰(zhàn)爭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楊玲;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9 郜積意;劉歆與兩漢今古文學之爭[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李最欣;錢氏吳越國文獻文學考論[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杰;和諧社會建設中利益協(xié)調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向輝;《文心雕龍》“味”論解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雅婷;耶律楚材西域詩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5 文燦輝;《福樂智慧》與《論語》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立宏;科學發(fā)展觀中的和諧思想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超;科學發(fā)展觀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繼承與超越[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程曉峰;洪亮吉及其《春秋左傳詁》評述[D];湖南大學;2009年
9 葉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時空闡釋[D];湘潭大學;2003年
10 陳勇軍;仁愛之治與自由之治[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卷首語[J];紫禁城;2011年04期
2 戎霞;梁揚;;汪為霖與常州詩派[J];閱讀與寫作;2011年06期
3 鄒鵬;李誠;;洪亮吉“尚氣說”對張問陶詩風之影響探微[J];當代文壇;2011年04期
4 博客;;Kelly最好聽的10首國語歌[J];黃金時代(男仔女仔);2004年06期
5 陳長書;;從《國語》看先秦漢語詞素的發(fā)展[J];語言科學;2011年02期
6 朱樂朋;;乾嘉學者的書法交游活動考察[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陳雅飛;;畢沅書畫鑒藏芻議(下)——鑒賞篇[J];榮寶齋;2011年07期
8 徐艷艷;;從《邵公諫厲王弭謗》探討《國語》性質[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9 蔡衛(wèi)東;;空山獨對數(shù)峰青——女冠韻香及其《空山聽雨圖》冊[J];中國書畫;2011年09期
10 路海洋;羅時進;;清代陽湖駢文之興盛及其原因[J];齊魯學刊;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艷霞;;論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的訓詁特色及不足[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富金壁;;“其與能幾何”與“吾誰與歸”[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3 楊朝明;;《史記·周本紀》關于周先王世系的記述[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4 彭澤潤;郭毅;;世界各國官方語、國語和通用語研究[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5 張鶴;;《國語》《左傳》比較略論[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6 李佳;;試論《國語》的篇章結構[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7 李智耕;;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商榷五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李玉潔;;大彭氏與彭祖源流考略[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葉修成;;“春秋筆法”與《國語》書寫[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10 陳立柱;;說“國必依山川"[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銀輝;比馬爾薩斯早的人口學者[N];黃山日報;2008年
2 許知遠;晦暗的四十年[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3 通訊員 王海軍 楊怡;依麻木鄉(xiāng)國語幼兒園獲“全國先進”[N];阿克蘇日報;2008年
4 顯春 惠銘 志奎;《延陵韋氏家乘》重現(xiàn)[N];鎮(zhèn)江日報;2011年
5 李長聲;國語問題[N];東方早報;2011年
6 重慶 不死鳥;五國語言網上學[N];電腦報;2003年
7 梁曉聲;警醒:國語環(huán)境滑坡堪憂[N];中國財經報;2003年
8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段清波;晉侯請隧中的“隧”不當作墓道講[N];中國文物報;2006年
9 向前;從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看中國語文教育研究[N];云南經濟日報;2001年
10 連錦添;國語在臺為何被刻意弱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遠波;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永得;探索作為整體的教學藝術[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史成明;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學翻譯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吳仁華;臺灣光復初期教育轉型研究(1945-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瑞;說煒曄而譎誑[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春享;韓國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張鶴;《國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9 關冰冰;日本近代文學的性質及成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田良臣;語文科口語課程的多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艷霞;論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的訓詁特色[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梓奕;洪亮吉的方志學成就[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程曉峰;洪亮吉及其《春秋左傳詁》評述[D];湖南大學;2009年
4 秘薇;洪亮吉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詩歌批評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趙娜;好奇狂客 風云歌詩[D];內蒙古大學;2006年
6 楊保紅;洪亮吉駢文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7 付大軍;洪亮吉論[D];吉林大學;2007年
8 邱林山;洪亮吉詩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宋積良;《國語》實詞型同義連用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10 李秀亮;《國語》禮制資料類纂與初探[D];煙臺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84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8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