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梁啟超、胡適、郭沫若學術個性之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8-04-23 14:21

  本文選題:民國史學 + 梁啟超 ; 參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摘要】:梁啟超、胡適、郭沫若是中國史學由傳統(tǒng)向近現(xiàn)代轉型具有坐標意義的學者。他們都以"但開風氣不為師"為旨趣,在多個學術領域盡顯才華,是"球形的發(fā)展"式的天才學者。他們均有鮮明的學術個性,其中的同異,與他們的個人氣質、經學傾向、求學經歷、政治觀點等,均有緊密的聯(lián)系。
[Abstract]:Liang Qichao, Hu Shi and Guo Moruo are scholars with coordinate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They all aim at "but not as a teacher" and display their talents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They are "globular development" geniuses. They all have distinct academic personality, 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temperament, academic tendency, academic experience, political views, etc.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民國時期史學之研究”(項目編號:10JJD770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王娟;翻譯研究中的歷時描寫[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郭昭昭;;抗戰(zhàn)期間國民參政會中女參政員群體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5 方維保;江山依舊,才人輩出──張恨水、金庸比較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項念東;梁啟超的“詩史”觀——《飲冰室詩話》的若干詩學思想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楊濤;;析梁啟超的虛金本位制貨幣理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王美秀;中國近代社會轉型與女子教育的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于沛;對近代大國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胡玉海;;中國現(xiàn)代社會思潮的特點[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鄭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紳之間的認知與交往[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俞祖華;趙慧峰;;民族主義: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統(tǒng)與類型區(qū)隔[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昭軍;;新思潮沖擊下的晚清程朱理學[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曉原;文化生態(tài)演化與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流變[D];蘇州大學;2001年

2 于語和;中國禮治與西方法治之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趙明;近代中國的自然權利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6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D];四川大學;2002年

7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構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D];復旦大學;2003年

10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彭樹欣;論梁啟超對文獻傳播的貢獻[D];蘇州大學;2001年

3 費秋香;論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馬金華;論康有為的科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鄧紹根;《萬國公報》傳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6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7 于霞;戰(zhàn)國名實之辯的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崔躍峰;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中近代學科的設立[D];河南大學;2002年

9 何杰民;論納蘭性德詞[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10 鄭國;民國前期迷信問題研究(1912~1928)[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豐;夏鼐與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J];考古與文物;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書學;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再認識[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朱慧穎;梁啟超的歷史教學思想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01期

3 王健;梁啟超史學認識論之探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4 張越;梁啟超史學思想的變化[J];學術研究;2002年12期

5 杜小軍;;再論梁啟超《新史學》[J];考試周刊;2008年41期

6 常蘭會;;淺談梁啟超對史料的辨?zhèn)畏椒╗J];蘭臺世界;2009年17期

7 張錫勤;論梁啟超在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史學革命”中的貢獻[J];求是學刊;1985年01期

8 吳嘉勛;梁啟超與晚清西學[J];史林;1986年01期

9 黃敏蘭;梁啟超《新史學》的真實意義及歷史學的誤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10 杜麗星;;淺析梁啟超的新史學思想[J];華章;2009年2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王也揚;歷史能否作為科學來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莊桂成 岳凱華;梁啟超的進化論世界觀[N];光明日報;2005年

3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馬寶珠;史學與新聞[N];北京日報;2008年

4 新疆博湖縣博湖中學 袁曉滿;梁啟超進化史觀對歷史的影響[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5 李喜所;梁啟超晚年對中國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3年

6 劉文楠;并非實錄的“實錄”[N];文匯報;2010年

7 侯且岸;關于“以德治國”的斷想[N];光明日報;2001年

8 李春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陳圣屏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徐希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簡明海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追尋近現(xiàn)代學者的思想軌跡[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王家范;“新史學”旨趣實踐會通第一人[N];文匯報;2007年

10 ■黃興濤 ■劉正寅;“中華民族”觀念形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北京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3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4 盛韻;觀念與材料[D];復旦大學;2008年

5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黃磊;歷史循環(huán)論和他者[D];復旦大學;2008年

7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鄭先興;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牛秋實;從經學到史學:劉師培學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莊永燕;淺析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及其在清學史研究中的運用[D];浙江大學;2008年

3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4 安尊華;試論梁啟超的史料思想[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5 顏娜;梁啟超史學認識論思想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崔晨;梁啟超與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義取向[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屠艷;梁啟超新史學視野中的異域史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

9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王秋s,

本文編號:17923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7923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559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