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日本人漢語文化的學習內(nèi)容與方式研究
本文關鍵詞:唐代日本人漢語文化的學習內(nèi)容與方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唐代 日本 漢語文化 學習內(nèi)容 學習方式
【摘要】:唐代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其學習的內(nèi)容包括漢字、漢文典籍和政治、科技、法律、教育等諸多方面。同時日本本國亦開設了官學和私學學習漢語文化。唐代日本人漢語文化的學習,對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 遼寧醫(y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關鍵詞】: 唐代 日本 漢語文化 學習內(nèi)容 學習方式
【分類號】:K242;K313.2
【正文快照】: 和中國依水相鄰的日本自古以來和中國就有著十分密切的實現(xiàn)對漢文化的借鑒,尤其是唐代日本人通過對漢字和漢文典籍聯(lián)系,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和深入。古代的中國人早在的學習之后借用漢字進行表情達意,從而開啟了日本文化史上自遠古時期就曾經(jīng)到達日本,將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光輝;日本科舉制的興亡[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梨麗;;試從中日兩國科舉制產(chǎn)生社會背景分析其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2 張棟梁;韓宏;;淺析中國茶文化對日韓文化的影響[J];茶葉;2006年02期
3 李宗勛;高在輝;;試析新羅封建律令制的特色——兼與唐朝、日本相比較[J];東疆學刊;2011年01期
4 吳光輝;科舉考試與日本[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5 寧愷;;小議《古事記》與大和民族的起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6 李卓;;日本古代貴族制社會結(jié)構(gòu)[J];古代文明;2015年01期
7 徐建新;;日本古代國家形成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世界歷史;2010年03期
8 崔曉;;從日本漢詩看古代日本貢舉制度[J];世界歷史;2012年01期
9 邵敏;;日本的外來文化吸收方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王心喜;錢氏吳越國與日本的交往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大陸移民與日本古代王權[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季慶陽;唐代孝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潘晨光;日本企業(yè)人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熊義民;公元四至七世紀東北亞政治關系史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韓小龍;《南總里見八犬傳》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陳文;科舉在越南的移植與本土化[D];暨南大學;2006年
7 葛繼勇;《續(xù)日本紀》所載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何凌霞;《三國志》專名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黃氏嫻(Huvnh Thi Nhan);漢語越南語形容詞程度表示法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楊芳;《紅樓夢》與《源氏物語》時空敘事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一敏;9世紀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2 劉婷;唐代王權禮儀對日本王權禮儀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姜振華;越南阮朝科舉制度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4 杜江毅;對日漢語教學的民俗視角[D];吉林大學;2011年
5 包鴻梅;渤海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王英;稻作文化與集團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宋迎春;唐代漢文化西傳西域與東傳日本的比較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8 陳寧;日本的歷史認識及其對朝日關系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7年
9 孔凡平;論渤海文化與公元7-10世紀東北亞各國文化的關系[D];延邊大學;2007年
10 鄭友啟;試論科舉制度的合理性[D];蘇州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海峰;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浩 ,鄭婕;漢語與漢民族的思維——漢語文化研究之二[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Z1期
2 李光華;漢語走向世界的展望[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6期
3 林漢文;漢語的魅力[J];海內(nèi)與海外;2000年10期
4 張會靜;論漢譯英中漢語文化因素的正確理解與表達[J];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劉高輝;漢語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鄭春燕;漢語的“神”“鬼”文化積淀[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本刊編輯部;;科學思想與漢語文化的結(jié)晶[J];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01期
8 曹春梅;;論古代西域漢語文化[J];社科縱橫;2006年04期
9 宋曉霞;;論漢語的經(jīng)濟性[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劉文瑞;;漢語文化漫議[J];華夏文化;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陸剛;;漢語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與英語避虛就實的特點[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趙明;;論漢語國際傳播視域下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問題[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漢語文化詞典的設計與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司繼濤;;穿越文化,透視中英方位觀之差異[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5 劉坤坤;曾東京;;從《漢語熟語英譯詞典》看漢英熟語詞典的編纂[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洋;;漢語諧音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蔣立珠;蔣立真;;從翻譯“哈特”還是“黑特”想到的[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迪南;為恢復漢語的優(yōu)雅而吶喊[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本報評論員;讓漢語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謝迪南;漢語危機?[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4 周年洋;恢復漢語的自豪感[N];財經(jīng)時報;2007年
5 惠銘生;從漢語成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憤然離席[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謝穎;為漢語張開文化之翼[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7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曉華;以平等理念推動漢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N];北京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俞瑾;誰動了我們的漢語[N];成都日報;2005年
9 五柳客;漢語還有多少美麗?[N];中國文化報;2005年
10 朱競;漢語的魅力[N];吉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海燕;商務漢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劉艷;期望價值、學習目地和學習行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3 岳輝;朝鮮時代漢語官話教科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毓民;漢語國際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徐先蓬;漢語的熵及其在語言本體研究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3年
8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9 蘭巧玲;俄漢語是非問句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黎洪;漢語偏正復句句序變異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安琪;馬來西亞彭亨大學漢語班成績測試的評價分析[D];河北大學;2015年
2 張芳蕾;泰國私立小學三年級漢語課堂教學設計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李陽;布隆迪大學漢語教學情況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4 張文達;延吉市朝鮮族初中低年段漢語記敘文習作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D];延邊大學;2015年
5 李雪;韓國全羅南道務安地區(qū)CPIK(在韓漢語項目)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6 楊峻;金邊地區(qū)漢語教學情況調(diào)查[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7 儂瑋;漢語作為外語聽說自主學習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鞏鳳梅;從《實用漢語課本》與《實用漢語教科書》看國別化漢語教材編撰[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9 丁正蕾;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設置調(diào)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10 覃秀萍;泰北中學生漢語夏令營情況調(diào)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614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96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