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艾滋孤兒污名化的后果及矯正
本文關鍵詞:農(nóng)村艾滋孤兒污名化的后果及矯正
更多相關文章: 農(nóng)村艾滋孤兒 偏差行為 污名化 污名固化 污名矯正
【摘要】:艾滋病污名化的連帶效應讓艾滋孤兒成為連帶污名的直接受害者,這一連帶污名讓艾滋孤兒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方面受到極大損害。艾滋孤兒作為行動的主體在斷裂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只能通過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偏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或維護自身的利益,追根溯源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是污名化的一個后果。對污名化導致的偏差行為后果的研究可以彌補對艾滋孤兒偏差行為研究的空白,還可以拓展偏差行為的研究主體領域,這具有一定理論意義。本文還從艾滋孤兒自身群體、污名施加者群體、社會工作者三個主體探討對污名的矯正方法,試圖達到去污名化。 本文從污名化理論視角和標簽理論出發(fā),著眼于研究農(nóng)村艾滋孤兒被污名化后的偏差行為以及對污名的矯正。首先,從艾滋病自身的特點和污名施加者的理性選擇兩個方面探討了農(nóng)村艾滋孤兒獲得污名的原因,并且探討污名的獲得過程。其次,重點研究了污名化的后果——農(nóng)村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本部分探討兒童和青少年兩類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還從獲得關注、自我保護和心理宣泄三個方面解釋其采取偏差行為的原因;研究了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對艾滋孤兒和污名施加者兩類主體的危害。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會導致污名固化,污名固化是通過偏差行為作用的污名化的一個后果。因此,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的作用機制研究了污名的固化,以及污名固化帶來的后果。最后,文章從污名矯正的必要性入手,重點探討了艾滋孤兒污名矯正的參與主體以及各參與主體應采取的污名矯正方法,最終達到污名矯正的目的。
【關鍵詞】:農(nóng)村艾滋孤兒 偏差行為 污名化 污名固化 污名矯正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512.91;C912.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錄7-9
- 一、導言9-17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目的和意義9-10
- (三) 研究內(nèi)容10-11
- (四) 研究綜述11-14
- (五) 研究視角14-15
- (六) 研究方法15-17
- 二、污名的獲得17-22
- (一) 污名獲得原因17-19
- 1. 連帶污名17
- 2. 施加污名者的理性選擇17-19
- (二) 污名獲得過程19-22
- 1. 公眾外在施加污名19-20
- 2. 自我內(nèi)化污名20-22
- 三、污名化后果22-36
- (一) 對污名的回應22-26
- 1. 心理回應22-25
- 2. 行為回應25-26
- (二) 艾滋孤兒的偏差行為26-30
- 1. 兒童艾滋孤兒偏差行為26-28
- 2. 青少年艾滋孤兒偏差行為28-30
- (三) 偏差行為的歸因30-33
- 1. 獲得關注31
- 2. 自我保護31-32
- 3. 心理宣泄32-33
- (四) 偏差行為的后果33-36
- 1. 對污名施加者的后果33-34
- 2. 對艾滋孤兒本身的后果34-36
- 四、污名固化36-44
- (一) 污名在時間上延伸36-39
- 1. 污名與時間36-37
- 2. 污名在時間上延伸的作用領域37-39
- 3. 污名在時間上延伸的原因39
- (二) 污名在空間上擴展39-41
- 1. 污名群體地域擴大40
- 2. 污名知曉度地域擴展40-41
- 3. 小結41
- (三) 污名固化的后果41-44
- 1. 破罐子破摔41-42
- 2. 螺旋上升的惡性循環(huán)42-43
- 3. 小結43-44
- 五、污名矯正44-54
- (一) 污名矯正的必要性44-46
- 1. 艾滋孤兒的利益44-45
- 2. 社會利益45
- 3. 國家利益45-46
- (二) 污名矯正的參與主體46-48
- 1. 污名承受者——艾滋孤兒46
- 2. 污名施加者46-48
- 3. 社會工作者48
- (三) 污名矯正的方法48-54
- 1. 個體層面污名矯正49
- 2. 群體層面污名矯正49-51
- 3. 社會工作方法51-54
- 參考文獻54-58
- 附錄58-59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9-60
- 致謝6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啟文;;安置模式下的艾滋病致孤兒童心理狀況調(diào)查——以河南省“陽光家園”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管健;;污名:研究現(xiàn)狀與靜態(tài)—動態(tài)模型構念[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04期
3 屈琦;;污名化與閑散青少年違法犯罪[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年02期
4 劉玉梅;;污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認知根源與對策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年06期
5 高耀潔;艾滋孤兒撫養(yǎng)之我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向德平;唐莉華;;農(nóng)村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排斥——以湖北農(nóng)村的調(diào)查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7 趙蕓;;問題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及對策[J];湖南農(nóng)機;2006年07期
8 李杰春;;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分析及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9 吳寧;;家庭功能對青少年學生偏差行為形成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07年33期
10 任運昌;;高度警惕留守兒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3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文硯;中學生偏差行為的成因及管理策略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48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94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