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階級的社會心理探析
本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階級的社會心理探析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在新解放區(qū)進行土地改革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1953年9月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底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農村社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革,摧毀了舊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基層政權,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yōu)檗r民個體所有制,又由農民個體所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集體所有制,經濟制度與社會形態(tài)的劇烈變化引發(fā)了農民階級復雜的社會心理。 社會心理既是心理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對人們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記錄、總結,推知其內部的社會心理活動。而人們的社會心理活動,也會對社會行為產生反作用,支配和調節(jié)社會行為的強度和方向。也就是說社會心理特征表現在社會行為中,社會行為是在社會心理的支配和調節(jié)下進行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必定會引起人們社會心理的巨大轉變,而人們社會心理的轉變也必然影響社會的變革,因此,探析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階級的社會心理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同階層的農民對于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有著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或擁護與支持或懷疑與猶豫或不滿與動搖,但他們最終因為需要、壓力、情感、流行而選擇走農業(yè)合作化道路。 新中國成立時,農民階級封建思想濃厚、政治覺悟低下、階級意識淡薄、對社會主義事業(yè)不了解,因此,對農民階級社會意識的改造要經歷一個由破到立的過程,破除落后封建思想的影響,提高文化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政治觀念、階級意識,逐步了解、接受和認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進而樹立社會主義信念,使他們擁護新政權,貫徹黨的各項政策,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進程中。通過階級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引導改變其認知與態(tài)度進而改變其行為。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要重視調研,按照客觀規(guī)律與實際情況制定政策;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不同主體的心理,以人為本;在執(zhí)行政策過程中應掌握得當的工作方法,及時糾正工作中的偏差;黨內分歧應民主協商解決而不是通過壓制、批判甚至是斗爭取得一方意見的勝出。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要利用心理學的規(guī)律對不同主體進行社會心理的引導,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社會意識統(tǒng)一到黨和國家的正確決策中,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農民階級 社會心理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2.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5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及意義10-11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11-12
-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點、論文結構12-15
- 一 研究方法12-13
- 二 創(chuàng)新點13
- 三 論文結構13-15
- 第二章 社會主義改造前農民階級的狀況15-22
- 第一節(jié) 農民的社會地位15-18
- 一 政治地位15-16
- 二 經濟地位16-18
- 第二節(jié) 農民的生產生活18-19
- 一 農民的生產情況18-19
- 二 農民的生活水平19
- 第三節(jié) 農民的階層結構19-22
- 第四節(jié) 農民的社會意識21-22
-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階級的社會心理22-33
- 第一節(jié)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初期農民的心理狀態(tài)23-25
- 一 貧雇農和下中農的心理狀態(tài)23-24
- 二 富農和上中農的心理狀態(tài)24-25
- 第二節(jié)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高潮下農民的心理動因25-31
- 一 需要動機26-27
- 二 壓力從眾27-29
- 三 社會情感29-30
- 四 流行時尚30-31
- 第三節(jié) 農民的社會心理對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影響31-33
- 第四章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對農民階級社會心理的引導33-39
- 第一節(jié) 圍繞土地改革運動進行階級意識的宣傳教育34-35
- 第二節(jié) 圍繞抗美援朝運動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35-36
- 第三節(jié) 圍繞過渡時期總路線和農業(yè)合作化運動開展社會主義宣傳教育36-39
- 一 圍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36-37
- 二 圍繞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宣傳教育37-39
- 第五章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領導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39-44
- 第一節(jié) 強調科學調研制定農村政策39-40
- 第二節(jié) 主張民主協商解決意見分歧40-41
- 第三節(jié) 注意糾正偏差調整工作方法41-42
- 第四節(jié) 重視心理規(guī)律引導農民心理42-44
- 結語44-46
- 參考文獻46-49
- 個人簡歷、在校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49-50
- 致謝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教講;信息公開、社會基礎與社會心理[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孫元明;試論社會心理承受能力與社會心理的關系[J];重慶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3 吳海燕;當前我國農村反貧困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構建研究[J];蘭州學刊;2005年01期
4 劉讓新;論高科技對社會心理的影響[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潘劍鋒,張玉芬;論健康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及其建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吳海燕;;構建農村反貧困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J];中國國情國力;2005年04期
7 王光銀;;建國初期若干群眾特殊社會心理透視[J];理論月刊;2007年02期
8 王妮;;轉型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優(yōu)化[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劉暢;;社會心理新聞:一種有待完善的新聞樣式[J];中州學刊;2009年01期
10 徐靜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社會心理路徑[J];前沿;2009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大均;陳旭;;中國轉型時期公民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研究(I)[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萬濤;;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要關注社會心理[A];科學發(fā)展觀與領導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3 田步雙;;試析當今國企工人的社會心理[A];中國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湯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條件下的社會心理[A];中國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時勘;;我國危機事件和重大事件的社會心理預警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A];香山科學會議第204次“SARS預防與控制”學術討論會會議交流材料[C];2003年
6 時勘;;危機突發(fā)事件的社會心理預警研究[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紀念衛(wèi)生防疫體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衛(wèi)生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何佳訊;;品牌資產測量:認知心理和社會心理視角的比較[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沈杰;;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社會心理[A];和諧社會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報告——首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5)[C];2005年
9 車文博;;當代中國大陸人社會心理的特點及其走向[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10 孔陸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開的一道難題——按要素分配中的公平正義觀及一種社會心理的矯正[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 肖暢;從社會心理著手化解執(zhí)法沖突[N];長江日報;2013年
2 沈杰;十多年來中國社會心理之嬗變[N];北京日報;2005年
3 石偉;運用社會心理學阻擊非典[N];光明日報;2003年
4 畢舸;心理危機引發(fā)社會問題[N];河北經濟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汪 挺;社會心理失衡的消解“偏方”[N];中國商報;2005年
6 辛允星 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汶川“5·12”地震災區(qū)社會心理考察記(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馬寶和;社會心理與社會管理[N];鞍山日報 ;2011年
8 中共長治市委黨校 暴偉晨;危機管理中的社會心理救治[N];山西黨校報;2013年
9 宋惠昌 李建華 成伯清 李偉民;走出“社會性的二難困境”[N];北京日報;2013年
10 宜賓學院 何奎蓮;建立社會心理 救助疏導機制[N];光明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袁靜;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中的社會心理變動(1978-1984)[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薛婷婷;科技創(chuàng)新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鄒濱;論社會心理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影響作用[D];廣西大學;2003年
3 余玖珍;轉型期中國民眾的社會心理失衡與引導[D];中南大學;2003年
4 潘梅;社會心理—一種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5 谷巖;論轉型期中國農民社會心理的雙重變遷[D];吉林大學;2013年
6 劉虹;利益沖突視域下社會心理失衡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7 張玲;技術的符號意義及對社會心理的影響[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8 韋玉梅;論網絡負面社會心理的成因及調控[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9 李朔;“仇富”社會心理的唯物史觀闡釋[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10 吳迪;論我國政府培養(yǎng)健康社會心理的責任與進一步措施[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645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64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