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革命”與“英雄”:近代以來南昌城市形象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政治”、“革命”與“英雄”:近代以來南昌城市形象變遷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南昌 近現(xiàn)代 城市形象 政治符號 英雄城
【摘要】: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近代中國地區(qū)之間城市發(fā)展呈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性,不同的城市因自然地理因素、歷史遺留因素等原因而形成自身獨有的城市特點。近代以來,南昌城市脫穎而出,在一系列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發(fā)酵中深刻地烙上“政治”、“革命”和“英雄”的形象印跡。本文將借助新文化史視野的研究理論,分時段將一些包含深刻政治內涵的文化表象置于歷史進程中進行研究,進而系統(tǒng)分析南昌城市記憶的生成和演變過程,深入挖掘近代以降南昌城市形象的特點。本文第一章概述南昌城市形象特點以及近代城市形象轉型,通過講述文化古跡滕王閣以及文化名人、文字典籍等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追溯分析古代南昌城市呈現(xiàn)出的“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第二章作為文章的主體內容展開,近代以來,戰(zhàn)爭成為這一時段的關鍵詞,在北伐革命的歷史背景下,“文化名城”不再是南昌城市的形象標簽,特別是蔣介石在南昌的政治投入以及“遷都之爭”將南昌推至“政治中心”的地位,南昌一時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城市。第三章講述“八一起義”后,南昌城市再次注入新鮮血液,在共產黨對于“八一”符號的設計建構下,南昌城市被貼上“革命城市”的嶄新標簽。第四章通過講述蔣介石在南昌的政治楔入,包括南昌行營的設置、熊式輝市政建設以及新生活運動在南昌的開展都是南昌“太上政府”地位的強有力支撐。第五章講述了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南昌城市的形象特點:一方面城市經濟凋敝,社會亂象橫生;另一方面南昌民眾則積極應戰(zhàn),再次突出了“革命化”的城市形象。第六章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昌城市形象的塑造,“英雄城”成為南昌最重要的城市符號,時至今日,“英雄城”依舊是南昌城市推廣打造的形象品牌。南昌城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不同城市形象特點,既是政治權利向城市滲透的結果,亦是城市記憶的客觀表達。通過對南昌城市記憶的梳理一方面是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對于南昌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和推廣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南昌 近現(xiàn)代 城市形象 政治符號 英雄城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C912.8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5
- 一、選題意義7-8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13
- (一)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現(xiàn)狀8-12
- (二)城市形象問題研究現(xiàn)狀12-13
- 三、研究內容13-14
- 四、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一)研究方法14
- (二)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第一章 南昌城市形象概述與近代轉型15-21
- 第一節(jié) 近代南昌城市形象概述15-16
- 第二節(jié) 文化典籍中的南昌形象與近代轉型16-21
- 一、文化典籍中的南昌城16-18
- 二、近代南昌城市形象的轉型18-21
- 第二章 北伐與遷都:近代南昌形象的崛起21-28
- 第一節(jié) 北伐戰(zhàn)爭:國民黨在南昌的權力滲透與南昌形象的崛起21-25
- 一、南昌:經濟邊緣化與政治中心化21-23
- 二、南昌形象的崛起:蔣介石軍政基地的初設計23-25
- 第二節(jié) 遷都之爭:蔣介石政治轉向與南昌政治地位的飆升25-28
- 一、“南昌中央”:蔣介石政治蓄勢25-26
- 二、遷都之爭:政治斗爭的漩渦26-28
- 第三章“八一起義”:一個革命城市的符號化28-37
- 第一節(jié)“八一”符號的初步建構28-32
- 一、“事件路徑”:“八一起義”研究的新視角28-30
- 二、“八一”符號的初步建構30-32
- 第二節(jié) 南昌革命城市的符號化32-37
- 一、革命城市的符號化32-33
- 二、革命化政治表達與宣傳33-37
- 第四章 政治楔入:南昌形象的特殊設計37-52
- 第一節(jié) 南昌行營:全國“剿共”輿論的聚焦點37-38
- 一、政治符號的爭奪37
- 二、山雨欲來:南昌設行營37-38
- 第二節(jié) 熊式輝與南昌市政建設38-44
- 一、南昌政治工程建設39-42
- 二、國民黨政治形象的文化傳播42-44
- 第三節(jié) 新生活運動與“中正”時代的南昌形象44-52
- 一、新生活運動:空間政治的頂層設計44-48
- 二、“中正”時代:政治符號空間化48-52
- 第五章 抗戰(zhàn)以來的南昌城市形象52-60
- 第一節(jié) 備戰(zhàn)與淪陷:戰(zhàn)時南昌的抗日形象52-55
- 一、風雨飄搖南昌城:積極備戰(zhàn)52-54
- 二、苦中作樂南昌人:戰(zhàn)時文化54-55
- 第二節(jié) 國民黨潰敗前夕的南昌亂象55-60
- 一、政治斗爭的延伸55-58
- 二、黎明前的城市亂象58-60
- 第六章“英雄城”:1949年后中共政權對南昌城的形象建構60-66
- 第一節(jié) 紀念與象征“英雄城”形象的建構60-61
- 一、“八一”符號的延續(xù)60-61
- 二、“英雄城”形象的塑造61
- 第二節(jié) 儀式與政治:“八一”精神的政治文化內涵61-66
- 一、“八一”品牌的塑造61-64
- 二、政治儀式的文化內涵64-66
- 結語66-68
- 參考文獻68-73
- 附錄73-76
- 圖表目錄76-77
- 致謝77-78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居易;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系統(tǒng)構建[J];蘇州城市建設環(huán)境保護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01期
2 居易;城市形象產品及其開發(fā)[J];蘇州城市建設環(huán)境保護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02期
3 張葆君;于曉晨;;淺論21世紀的武漢城市形象[J];學習與實踐;2000年05期
4 馮云廷;經營城市:大連的經驗與啟示[J];安徽決策咨詢;2001年11期
5 曹隨;論城市形象細分[J];城市問題;2003年01期
6 胡小武;城市形象戰(zhàn)略的兩大屬性[J];城市問題;2003年02期
7 張亞峰;李荃輝;顏軍;;以和諧為本構建成都城市形象[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8 楊加成;楊軍;;城市形象的功能及其塑造策略[J];知識經濟;2009年01期
9 彭建國;湯放華;;城市面貌趨同的原因及理性對待[J];城市問題;2010年08期
10 本刊編輯部;;尋蹤之二十:城市內澇攸關城市形象[J];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景慧;;城市形象與城市特色[A];城市管理世紀論壇2000會議學術文集[C];2000年
2 徐效坡;金明川;;_炚麣隕蟍媸┏鞘兄腥藗t熬硶芟檔膴靠亍詴w春市城市t熬辰▕-p豪齕A];一九九九年第六屆海峽兩岸城市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吳俊忠;;城市精神與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A];2003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特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湯春峰;;城市形象的綜合評價方法研究——以南京市為例[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學禮;任小偉;李鴻雁;劉玉梅;;三年大變樣進程中城市定位研究——以廊坊市為例[A];2009中國·廊坊基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京津廊一體化研究——廊坊市域經濟發(fā)展與京津廊經濟一體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冷宣榮;;向管理要城市形象競爭力——“三年大變樣“之后提升我省城市管理品質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7 呂翠英;劉美娥;;淺談經營城市[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1卷)[C];2009年
8 趙真理;;芻議西寧城市定位與城市發(fā)展[A];大開發(fā)探索——西部大開發(fā)青海大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申有順;劉立鈞;申瑩潔;;關于城市形象(戰(zhàn)略、定位、特色設計)研究[A];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兩岸四地城市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2年
10 于曉晨;;淺論21世紀的武漢城市形象[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淼;在又好又快的發(fā)展中塑造城市新形象[N];鞍山日報 ;2006年
2 張雷 (作者單位:市委講師團);關于蚌埠城市精神的思考[N];蚌埠日報;2007年
3 劉純銀;一座特色城市不能沒有人文關懷[N];常州日報;2007年
4 林堅;城市品牌的文化要素[N];光明日報;2007年
5 本報評論員 劉文寧;城市形象的好壞由誰說了算[N];工人日報;2007年
6 段鋼;塑造上海城市精神魅力[N];解放日報;2007年
7 郭國慶邋錢明輝 呂江輝;打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形象[N];人民日報;2007年
8 劉純銀;城市是否宜居到底由誰說了算?[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9 記者 靳曉磊 見習記者 安康;城市興則經濟興 城市穩(wěn)則社會穩(wěn) 努力把省會建設好管理好[N];石家莊日報;2006年
10 本報評論員;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N];長春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聶艷梅;中國城市形象影響力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曹巧蘭;城市審美形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穆玉潔;深圳城市形象的媒體表達與傳播[D];內蒙古大學;2015年
2 符藝娜;電影媒介與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陳遠丹;新媒體環(huán)境下武漢市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4 艾保;武漢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現(xiàn)與地方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王晨陽;襄陽城市禮品設計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劉帥;城市小型清潔車及輔助設備的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7 余哲峰;都市.兩性.身體—城市語境下的婁燁電影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8 沈家吉;職能轉變與優(yōu)化:南京市綜合改革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9 劉霞;出租車司機城市形象傳播力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10 康曉嵐;“政治”、“革命”與“英雄”:近代以來南昌城市形象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630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63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