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嬗變背景下壽儀的象征意義及其功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30 14:19
本文關鍵詞:文化嬗變背景下壽儀的象征意義及其功能研究
【摘要】:壽誕禮儀是我國古老的特色禮儀之一,其中,壽乃五福之首,是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壽儀代代相傳,是一個儀式的過程。法國人類學家范·蓋內(nèi)普在《通過儀式》一書中將所有儀式概括為“個人生命轉折儀式”,其中的“歷年再現(xiàn)儀式”就包括了過生日和過新年等。充當人生禮儀重要組成部分的誕生禮和壽禮,都是人們生命儀式中的“通過禮儀”,表示從人生的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的過程。儀式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都是特定涵義的象征。壽禮和誕生禮一樣,都是對生辰的紀念和祝福。由于作壽的年齡、作壽時間、地點的選擇和安排上因地而異,所以壽儀所反映和展示的是當?shù)孛癖娝赜械纳罘绞胶拖鄳木駹顟B(tài)。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本論文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的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來分析壽儀的象征意義及其文化功能。本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的田野民族志的描述。筆者先后在向榮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田野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20世紀80年代的作壽情況和21世紀初向榮村的作壽現(xiàn)狀。在20世紀80年代,向榮村的作壽過程依照傳統(tǒng)進行,作壽過程非常講究,從作壽的前期準備工作、作壽當天和作壽的結束無不充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壽文化的影響,其主要特點之一是“拉人送禮”。整個壽儀過程表現(xiàn)了老人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以及村中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系。到了21世紀,壽儀過程有了新的變化。請戲班來唱戲、現(xiàn)代化的通訊工具以及體現(xiàn)西方文化的蛋糕都出現(xiàn)在了作壽的過程中。此時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壽儀的舉行也體現(xiàn)了人們在經(jīng)濟上的考慮,人際互動也不如過去頻繁。 第二部分是對民族志的分析,試圖通過分析反映兩個不同年代的壽儀的功能,研究兩個壽儀之間存在的差別,并探討這種差別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壽星在整個家庭中的地位在不斷下降,壽儀的內(nèi)容、形式與壽儀來源上也存在很大的變化。壽儀過程中的象征符號主要有壽星、壽桃、壽糕、壽燭、中堂、壽聯(lián)壽材、壽粑以及壽柱,它們共同組成了壽儀過程中的象征體系。這些象征符號的意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它們有的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有的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壽儀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加強社會交往、增強家庭的社會影響力和思想教化三個方面。通過送禮,壽儀加強了人際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通過壽儀的舉辦,壽儀加強了作壽家庭在地方的影響力;壽儀還表達了對老人的尊敬之情并且聯(lián)結了幾代人的感情,體現(xiàn)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導致壽儀過程的變化的因素主要有文化變遷、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社會發(fā)展三個方面。文化變遷的速度取決于接觸的兩種文化的開放程度,比較保守的傳統(tǒng)文化在變遷過程中因傳統(tǒng)勢力的影響導致變遷速度較慢,仍然固守其習俗;現(xiàn)代人作壽過程中會較多地考慮作壽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包含了很大的功利性因素,個體心理的這種變化是與當然社會的變化相一致的;社會發(fā)展會導致作壽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新的事物和現(xiàn)象。 同時,本文筆者通過主位(emic)和客位(etic)的雙重視角和深度訪問的方法對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至今的向榮村的兩戶家庭的作壽儀式進行深描和比較,并嘗試對作壽儀式中所具有的各象征符號的內(nèi)涵進行解釋。筆者還對兩個時間段的作壽習俗的功能和變遷的主要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從而總結了農(nóng)村文化習俗逐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
【關鍵詞】:文化嬗變 壽儀 原因 功能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12.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導論9-16
- 一、選題的緣起和意義9-11
-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1-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壽儀研究的民族志16-34
- 一、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基本情況介紹16-17
- 二、安慶懷寧向榮村關于送禮習俗的簡介17-18
- 三、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作壽習俗的民族志描述18-32
- 小結32-34
- 第三章 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壽儀變遷的文化解析34-49
- 一、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文化嬗變下作壽主體的變遷34-37
- 小結37
- 二、安慶懷寧地區(qū)文化嬗變下壽儀的象征符號意義37-42
- 小結42
- 三、安慶市懷寧縣向榮村地區(qū)文化嬗變下壽儀的文化功能42-46
- 四、安慶懷寧地區(qū)文化嬗變下作壽習俗變化的影響因素46-49
- 結語49-50
- 參考文獻50-53
- 致謝53-5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笑非;稼軒祝壽詞簡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2 劉漢杰;;壽星與壽文化[J];百科知識;2007年03期
3 賀慧宇;略論宋代壽詞的歷史流程[J];船山學刊;1999年01期
4 李子誠;;試論宋代祝壽詞中的生命主題[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臺灣的民間祝壽習俗[J];報刊薈萃;2006年10期
6 陳寧欣;民國時期的南京壽俗[J];江蘇地方志;2001年04期
7 李揚;生命與才情的詠嘆——宋代壽詞創(chuàng)作的審美描述[J];名作欣賞;1995年06期
8 展華;臺灣的祝壽敬老之風[J];兩岸關系;2004年11期
9 南德慶;;青海樂都地區(qū)漢族壽禮習俗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紅霞;論南宋壽詞的分型及特征——兼論祝壽文學的歷史演進[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本文編號:5946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5946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