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由“尊德性”而“道問學”

發(fā)布時間:2017-06-05 13:00

  本文關鍵詞:由“尊德性”而“道問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近代化歷程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的近代化過程有其深刻的內在自生因素,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種種際遇都無法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學術思想撇清干系,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存在的“近代”因子是探討中國社會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如果說清代社會承載著傳統(tǒng)中國向近代轉變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動因,那么深入探討清代學術無疑是研究傳統(tǒng)學術近代轉型的重要路徑。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承襲著明末悄然興起的理學清算運動,其學風出現(xiàn)了深刻變化。如果說學風轉變是社會轉型在學術思想上的集中體現(xiàn)。那么,探討清初學風轉軌就成為深入分析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自發(fā)”轉型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清代學風大異于宋明,宋明理學側重“尊德性”,清學則趨向于“道問學”。由宋明而清的學風轉軌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意義極為重大,而兩種學風之間的轉變當以清初為“時代樞紐”!暗绬枌W”學風的確立反映了傳統(tǒng)學術由理學到清學轉軌的內在要求,通過對宋明而清的學風轉軌的再梳理,洞曉其間由“尊德性”而“道問學”演化之因緣,從而窺及近三百年來學風整體走向的內在原因便具有了些許現(xiàn)實意義。 清代學術的一大特色是諸子學的興起,其中又以孟、荀思想研究所蘊含的時代內涵最為豐富。但是,關于清初諸子學尤其是孟、荀思想研究與學風轉軌之間豐富而復雜的聯(lián)系卻尚未得到充分論述。孟子主“尊德性”,荀子則重“道問學”,清初學界隱然存在著荀子的“升格”與孟子的“降格”運動,清代孟學與荀學之間呈現(xiàn)“此”消“彼”長的關系模式正暗合著清初學風轉軌的內在邏輯。同時,由于孟子在經子之間的地位變化,以及清儒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致使清初孟學中的諸多問題和表現(xiàn)正可解釋學風由“尊德性”到“道問學”的轉變過程。 思想史研究一般注重對思想家及其著作本身的考察和分析。隨之就產生一個問題:無論是對思想家還是其著作的研究常以孤立的個案出現(xiàn),缺乏對同一時代環(huán)境下思想家.群體的共性以及這些共性所反映的深層次因素的研究。因此,本項研究擬將學風與時代思潮相聯(lián)系,致力于將思想史研究與學風研究相結合,以補充傳統(tǒng)學術思想史個案研究之不足;著重分析同一時代、同一問題上不同學人在思想主張和學風傾向上的共性特征,揭示這些特征與時代環(huán)境和學術發(fā)展趨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凸顯時代和社會因素對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影響和作用。 本論文以學風轉軌為研究視角,將清初孟學——并兼及荀學——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和分析清初孟學研究與學風由“尊德性”到“道問學”轉變的內在聯(lián)系。旨在深化學界對清代學術思想和清初學風轉型的認識,揭示宋明到清代學術發(fā)展的內在理路。本論文將考察重點放在清初“道問學”學風的形成過程。這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風起于青萍之末”,“前考證時期”的思想傾向更能透露時代環(huán)境的制約性影響怎樣“悄而無聲”地推動著學術思想的變化,從而使我們更容易把握學風發(fā)展的脈絡。二、“過程研究”能夠凸顯學風形成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影響和作用,有助于克服學風研究中的主觀臆斷。 本論文除導論和結語外,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探討理學清算運動與清初孟學研究的內在聯(lián)系。理學清算是清初孟學研究的學術語境,反思理學是清初孟學研究最初的“動力”!皸壧摰笇崱焙汀氨俣稀弊鳛槔韺W清算運動之兩軌構成了清初孟學研究的基本框架,經學附庸和義理闡發(fā)則是清初孟學研究的兩種思路和方向。在經世、實學之風的影響下,清初諸儒著意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實學”內容,自覺地將孟學降為經學的附庸,將孟子詮釋成一個“道問學”的君子。同時,清初諸儒以詮釋性的語言凸顯孟子的實學思想,并藉以表達自己的治學主張,顯示出孟學研究的義理探討路徑。清初孟學研究由“虛”而“實”的轉變與清初學風由“尊德性”到“道問學”的轉軌過程息息相關。 第二、三章,從人性論和情欲論兩個焦點問題入手,深入分析不同學人在人性論、情欲論問題上的觀點,從而揭示他們共同的學風傾向。對于人性善惡,清初學人給出了不同于理學家的新詮釋。清初對人性的討論出現(xiàn)了由二元論到一元論、由重視主體道德到重視客觀知識的轉變,這一變化反映了清初學風由“尊德性”而“道問學”學術路徑轉向的內在規(guī)定性。清初人性論由二元性論轉變?yōu)橐辉哉摰母緞右蚓驮谟谇宄鯇W風中對“實學”、“實踐”、“實行”的追求;由重視主體道德到重視客觀知識的轉變則反映出孟學研究中荀學思想的滲透。在情欲論上,清初諸儒從兩個方面肯定人之情欲:一是以嚴格的道德自律來把握正當情欲;一是重視外在因素對人之情欲的規(guī)約作用。清初情欲論中強調“禮”對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范作用是清儒借鑒和吸納荀子思想的反映,清初情欲論中表現(xiàn)出重視禮學的現(xiàn)象與學風由“尊德性”而“道問學”轉變密切相關。 第四章,以清初孟學研究中蘊含的荀學理路為切入點,考察不同學人孟學研究中所隱涵著的具有共同性的荀學特征,并探析此種學術現(xiàn)象與“道問學”學風形成之間的關系。本章重點考察兩個方面,一是分析清初孟學研究中的重“學”表現(xiàn)與荀子《勸學》思想的聯(lián)系;二是探討清初孟學研究的重“禮”與荀子重“禮”思想的關系。將“以禮代理”思想作為分析重點,揭示荀學思想已經滲入孟學研究,清初學術方法的轉變、清代新義理觀的出現(xiàn)以及孟、荀思想在清代學術地位的變化,印證清初學風由“尊德性”到“道問學”的轉變軌跡。 第五章,以戴震、焦循的孟學研究做結,從戴學精神和戴學方法兩個層面來分析以戴震孟學為標志的“道問學”學風的形成,揭示戴震后學對其精神的傳承和方法論的補充、完善。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在清初孟學研究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開啟了晚清乃至近代諸子學研究的復興,重新定位了孟、荀思想在清代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并最終確立了“道問學”的治學路徑。戴震的重知思想、求實的學術研究方法以及求真的研究精神為乾嘉以降學人繼承和完善。重知思想上的“去道德化”與重禮思想的“制度化”走向則是時代賦予的新內涵。焦循的《孟子正義》實踐著戴震“訓詁明而后義理出”的治學方法,并提出“貫通觀”以補充、完善之。至此,傳統(tǒng)學風由宋明之“尊德性”而清之“道問學”的轉軌基本完成,清代學風又即將走上新的發(fā)展、演變之路。 本論文通過對清初學風轉軌視野下孟學研究的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清初孟學研究與時代思潮及學風轉軌之間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和高度互動;清初孟學研究的特點和傾向正是學風由“尊德性”而“道問學”轉軌的典型例證;子學研究是學風研究的重要領域。
【關鍵詞】:清初 學風轉軌 孟學 尊德性 道問學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C09
【目錄】:
  • 論文摘要6-9
  • ABSTRACT9-13
  • 導論13-25
  •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及研究思路13-19
  • 第二節(jié) 清初孟學研究的學術史回顧及反思19-25
  • 第一章 理學清算與清初孟學研究25-61
  • 第一節(jié) 理學清算:清初孟學研究的學術語境26-39
  • 第二節(jié) 經學附庸與義理闡發(fā):清初孟學研究的兩種路徑39-49
  • 第三節(jié) 由"尊德性"而"道問學":清初孟學研究的學風趨向49-61
  • 第二章 理想與現(xiàn)實:清初孟學研究中的人性論61-93
  • 第一節(jié) 善惡之辨:清初人性善惡的新詮釋62-74
  • 第二節(jié) 由內而外:清初人性論轉變的傾向74-86
  • 第三節(jié) 棄虛蹈實:清初人性論折射的學風特點86-93
  • 第三章 自律與他律:清初孟學研究中的情欲論93-131
  • 第一節(jié) 直面與思考:清初學界對情欲的理解94-109
  • 第二節(jié) 踐履與重禮:把握情欲正當性的兩個面向109-121
  • 第三節(jié) 陽孟與陰荀:清初情欲論中的荀學因子121-131
  • 第四章 清初孟學研究中的荀學理路131-165
  • 第一節(jié) 重"學"與荀子的勸學思想132-141
  • 第二節(jié) 道德之"實"論與荀子的重禮思想141-154
  • 第三節(jié) "以禮代理":清初孟學研究中荀學理路的彰顯154-165
  • 第五章 "道問學"的確立與流衍:從戴震到焦循165-206
  • 第一節(jié) 繼往開來: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166-182
  • 第二節(jié) 戴學精神的傳承:知識與制度182-192
  • 第三節(jié) 戴學方法的流衍:焦循的《孟子正義》192-206
  • 結語206-210
  • 附錄210-211
  • 參考文獻211-226
  • 后記226-227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璐佳;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學風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由“尊德性”而“道問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42375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42375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f0a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