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動的客觀限定與主觀方面——兼論社會科學的研究限度
發(fā)布時間:2021-11-24 23:10
文章旨在表明以實證主義為取向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保持著巨大的方法論分野,這是由社會行動之客觀限定與主觀方面共同造成的結果。社會行動的不穩(wěn)定決定了,既不能夠?qū)⑵涓叨刃问交?即把行動簡單化約為結構的微觀產(chǎn)物,也不能把行動完全等同于主觀的內(nèi)心投射,即把它視為個體自由意志的直接外化。制度文化作為客觀限定,很難以還原論的角度落到行動者選擇層面,而主觀方面的意識流與情感釋放,同樣經(jīng)受了理性的心理過濾,故亦不能夠?qū)⒅饔^意義化約為行動本身。這意味著不僅宏觀的結構形式之于行動是不完全的,而且個體主觀意義之于行動的發(fā)生亦是如此。行動及其主觀意義在操作化上面臨雙重困難。對社會行動研究來說,從行動者出發(fā)的意義及其主觀詮釋是不完全的,并且在社會學的解釋學層面,研究本身即為一種建構,它之于驅(qū)動行動對象的豐富意義產(chǎn)生了某種偏離。在行動研究的客觀方面,簡化論雖保證了其形式科學性,但理性主義的敘事特征及研究方法只能將現(xiàn)實高度裁剪。在行動研究的主觀方面,主體間性構成了主觀移情的最大障礙。所以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科學研究的限度所在,這樣才存在突破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8(06)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社會科學:有限度的現(xiàn)代科學
三、限度何為:形式主義化與實在主義化的雙重流弊
(一)韋伯式理解社會學:因果機制、形式特征與簡化論
(二)舒茨式理解社會學:主觀意義之本真及有限外化
四、艱難前行:在簡化論與實在論之間
五、有限科學:對行動及其主觀意義的實證研究
六、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定性研究中的“開放性”思維與實踐[J]. 黃盈盈. 學習與探索. 2019(12)
[2]論社會科學一般性理論的局限性[J]. 趙華.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9(11)
[3]論計算社會科學的雙重功能[J]. 酈全民.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5)
[4]心理學研究中質(zhì)化與量化兩種取向的對立與整合[J]. 麻彥坤.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5)
[5]第四研究范式:大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社會科學研究轉型[J]. 米加寧,章昌平,李大宇,林濤. 學海. 2018(02)
[6]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從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別談起[J]. 趙鼎新. 社會學評論. 2015(04)
[7]科學解釋與人文的澄明——由科學對人文的解釋考察二者的關系[J]. 李承貴.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5)
[8]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研究的滲透——原因、模式與限度[J]. 江宏春.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05)
[9]經(jīng)驗與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化 讀哈維·弗格森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J]. 孫飛宇. 社會. 2012(05)
[10]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基礎·機制·尺度[J]. 江宏春,葉立國,王磊.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03)
本文編號:3516934
【文章來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8(06)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社會科學:有限度的現(xiàn)代科學
三、限度何為:形式主義化與實在主義化的雙重流弊
(一)韋伯式理解社會學:因果機制、形式特征與簡化論
(二)舒茨式理解社會學:主觀意義之本真及有限外化
四、艱難前行:在簡化論與實在論之間
五、有限科學:對行動及其主觀意義的實證研究
六、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定性研究中的“開放性”思維與實踐[J]. 黃盈盈. 學習與探索. 2019(12)
[2]論社會科學一般性理論的局限性[J]. 趙華.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9(11)
[3]論計算社會科學的雙重功能[J]. 酈全民.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5)
[4]心理學研究中質(zhì)化與量化兩種取向的對立與整合[J]. 麻彥坤.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5)
[5]第四研究范式:大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社會科學研究轉型[J]. 米加寧,章昌平,李大宇,林濤. 學海. 2018(02)
[6]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從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別談起[J]. 趙鼎新. 社會學評論. 2015(04)
[7]科學解釋與人文的澄明——由科學對人文的解釋考察二者的關系[J]. 李承貴.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5)
[8]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研究的滲透——原因、模式與限度[J]. 江宏春.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05)
[9]經(jīng)驗與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化 讀哈維·弗格森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J]. 孫飛宇. 社會. 2012(05)
[10]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基礎·機制·尺度[J]. 江宏春,葉立國,王磊.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03)
本文編號:35169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35169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