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收入不平等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08CGSS多分類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楊小玲;;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村金融發(fā)展對農(nóng)民收入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白雪梅;教育與收入不平等:中國的經(jīng)驗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3 張翼;薛進軍;;中國的階層結構與收入不平等[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4 牛似虎;;城鄉(xiāng)收入不均等與工業(yè)品消費關系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 吳愈曉;;社會關系、初職獲得方式與職業(yè)流動[J];社會學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小虎;企業(yè)家社會資本及其對企業(yè)績效的作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厲春雷;;論中華老字號的消費者驅動戰(zhàn)略[J];北方經(jīng)濟;2010年18期
3 董新春;消費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程兆瑩;譚業(yè)庭;;試論文化資本對家庭教育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5期
5 邢舫;;論文化資本對文化全球化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6期
6 岳昌君;劉燕萍;;教育對不同群體收入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7 田玲;;從招聘信息看人才市場對高校畢業(yè)生的需求特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8 孫百才;;經(jīng)濟增長、教育擴展與收入分配——兩個“倒U”假說的檢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劉澤云;;教育對工資不平等的影響:結構效應和價格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徐波;沈建華;梁勝男;;體育新課程教改中“教學慣習”的反思性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原平方;;社會網(wǎng)絡化(SNS)與中國公民社會想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簡圣宇;;“審美威懾”的日常表現(xiàn)——從當下房地產(chǎn)廣告談起[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牛立超;祝爾娟;;首都圈城市間的合作與治理機制——以京津為例的一個討論[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劉海;;試論編輯的文化資本[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5 閆曉慶;;對部分農(nóng)村學生放棄高考的原因與影響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謝靜;;繪制合作領域地圖——從SO項目看傳播的組織功能[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張建永;;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佳;;教育成就與收入不平等——基于1978—2008年我國相關數(shù)據(jù)的實證檢驗[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堅贊才旦;岳小國;;論三巖藏族的壁葬及其社會控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10 陳宇鵬;;場域—慣習與義烏階層文化特征分析[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淑東;人力資源資本化的市場意識前提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鞏英春;當代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文化資本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曉芳;關于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海勝;當代中國村民自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優(yōu)玄;廣西民族文化資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邵秀娟;符號塑造: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學習困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汪恭敬;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邊緣化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飛;對韓漢語教師社會融入遲滯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劉銀橋;新市民就業(yè)中的人力資本提升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龔美富;同事關系對個體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呂文娟;大學生“村官”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作用及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陳靜靜;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周靜;人力資本對浙江省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10 車宗哲;濟南市義務教育擇校現(xiàn)狀調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實;羅楚亮;;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金雙華;財政教育支出政策與收入分配[J];財貿經(jīng)濟;2003年01期
3 羅劍朝;闞先學;;山西省農(nóng)村金融對增加農(nóng)民收入支持狀況實證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姚耀軍;中國農(nóng)村金融發(fā)展與經(jīng)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jīng)濟科學;2004年05期
5 季凱文;武鵬;;農(nóng)村金融深化與農(nóng)村經(jīng)濟增長的動態(tài)關系——基于中國農(nóng)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時間序列分析[J];經(jīng)濟評論;2008年04期
6 陳在余,郭軍盈;收入分配、市場規(guī)模與工業(yè)化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jīng)濟學家;2005年02期
7 陳宗勝;關于總體基尼系數(shù)估算方法的一個建議——對李實研究員《答復》的再評論[J];經(jīng)濟研究;2002年05期
8 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fā)展與農(nóng)民收入增長[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9期
9 張車偉;;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J];經(jīng)濟研究;2006年12期
10 賴德勝;教育擴展與收入不平等[J];經(jīng)濟研究;1997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駱澤斌;發(fā)展的理論與理論的發(fā)展——關于發(fā)展及其理論的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陳碧霞,邱振勉;城鎮(zhèn)居民人力資本投資:較低的收益率與投資規(guī)模擴大的解釋[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卷)第1~12期總目次[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4 ;《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總目錄[J];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12期
5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2009年總目次[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陸廣品;華東地區(qū)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9屆年會綜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7 胡理毅;;從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途徑看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總目錄[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石亞軍,烏家培,李德偉,許浚,位夢華,沙永杰;我的創(chuàng)新與財富觀[J];中國青年科技;2000年12期
10 ;政治法律[J];社會觀察;2005年07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胡彬 何勝云;武義共有299個姓[N];金華日報;2005年
本文編號:27707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77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