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邊界和“村落邊緣”——陜西關中平原G村空間結構考察
[Abstract]:Village boundary and "village edge" are effective conceptual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Using two tools to study G village in Zhouzhi County, Guanzhong Plain, Shaanxi Province, we can see the rich contents of village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Different from the closure of the tribes studied by western anthropology, there are several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villages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which are shown in the form of "village edge". Therefore, "village ed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village structure, also the main body of village outreach structure,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ural relevance relation with the "village edge" as the link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regional research.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器物、手工藝遺產和關中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4CG12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2.8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孟凡行;;“村落邊緣”——中國鄉(xiāng)村研究忽視的維度[J];社會科學家;2011年02期
2 折曉葉;村莊邊界的多元化——經(jīng)濟邊界開放與社會邊界封閉的沖突與共生[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凡行;;村落邊界和“村落邊緣”——陜西關中平原G村空間結構考察[J];社會科學家;2017年05期
2 劉玉照;田青;;“集體”成員身份界定中的多重社會邊界[J];學海;2017年02期
3 柳俊豐;;村落社會邊界的學術梳理與特征厘定[J];黑河學刊;2017年01期
4 藍宇蘊;;論轉型社區(qū)的“城鄉(xiāng)混合結構”[J];城市觀察;2016年06期
5 王鈺文;狄金華;;傳統(tǒng)農村集體資產的分割、管理及其當代啟示——基于控制權理論的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6 金文龍;;土地產權觀念與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對“村改居”過程中集體資產處置辦法的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7 段新星;王秋月;;鄉(xiāng)村困境中“共同經(jīng)濟利益意識”的凝聚邏輯及其限制——對S村“神婆修廟”事件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6年04期
8 田鵬;;地域社會學視角下的鄉(xiāng)村都市化與村落轉型[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9 溫士賢;;落地生根:陽江苗族代耕農的土地交易與家園重建[J];開放時代;2016年03期
10 唐波;張紹娥;;土地集體所有權主體之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海花;李富強;;人類學的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歷程[J];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2 盧暉臨;社區(qū)研究:源起、問題與新生[J];開放時代;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燕;鄭麗香;;一個山區(qū)村落走向終結的思考[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李培林;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里的村莊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3 袁銀傳;析中國傳統(tǒng)村落社會小農意識的生成土壤[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劉大可;科舉與傳統(tǒng)客家村落社會——以閩西武北村落為例[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5 黃忠懷;20世紀中國村落研究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安徽村落價值觀念變遷研究課題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村落社會的政治文化變遷——安徽十五縣(市)村落政治文化建設的研究報告[J];學術界;2006年01期
7 楊華;;初論“血緣共同體”與“關系共同體”——南北村落性質比較[J];開發(fā)研究;2008年01期
8 車裕斌;;典型村落經(jīng)濟社會轉型及發(fā)展趨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劉偉;;論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機制與演變邏輯[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王秀文,徐曉光;日本村落社會組織及其傳統(tǒng)特征——兼談村落文化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日本社會的影響[J];日本學刊;199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華;;宗族性村落婦女的“歷史感”與“當?shù)馗小盵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劉大可;;傳統(tǒng)客家村落的通婚網(wǎng)絡初探——閩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調查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董敬畏;;喪葬儀式與村落共意——以陜西關中S村為例[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黃銳;;如何理解中國村落——以村落為中心的社區(qū)研究及其問題[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5 呂燕平;張定貴;;鄉(xiāng)村社群與社區(qū)和諧發(fā)展——對黔中屯堡村落J村的社群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華;隱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婦女的人生歸屬與生命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聶家昕;山神崇拜與村落社會認同[D];上海大學;2007年
3 遲玉花;當代藏區(qū)村落社會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潔;村落關系的歷史性與現(xiàn)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5年
2 施駿棟;現(xiàn)代化與村落生嚴方式變遷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3 殷燈文;“共事圈”研究—一個村落社會的田野調查[D];西南大學;2016年
4 田宏園;手機媒介與少數(shù)民族村落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苗振龍;海島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D];浙江海洋大學;2017年
6 楊華;傳統(tǒng)村落生活的邏輯[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連倩倩;中部農區(qū)村落終結類型與動力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8 李傳喜;舊村改造背景下村落共同體的變遷與重塑[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太友;村落社會中的混混勢力與社會秩序[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鄭鑫;傳統(tǒng)村落保護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3688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36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