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21世紀新人文
本文選題:現代性 + 后現代性。 參考:《社會科學家》2011年09期
【摘要】: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一個珍貴的歷史機遇,使我們有可能在認真總結中國改革后的現代化經驗的時候,一方面重新評價現代科學技術同現代化的關系,發(fā)揚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以創(chuàng)造性精神開辟新的現代化方向;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西方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思想文化,結合近一百年的歷史經驗,重新估價東西方關系,以全球化的視野探索一種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新人文,創(chuàng)建人類文化多元化的創(chuàng)造生態(tài)。
[Abstract]:The arrival of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provides us with a preciou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re-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while seriously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zation after China's reform.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pening up a new direc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reflecting on and criticizing the ideological culture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the Wes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nearly 100 years, r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nd West.In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we explore a new humanity which can embody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create the creative ecology of human culture diversity.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C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魏仁興;朱寶榮;;技術創(chuàng)新的域、勢、能[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周曉虹;透視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論[D];吉林大學;2006年
2 劉巖;發(fā)展與風險[D];吉林大學;2006年
3 李廣;中國鄉(xiāng)村治理中的政治傳播與控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侯瑞雪;論“國家—社會”框架下的中國法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向軍;信任、缺省與偶在[D];復旦大學;2008年
6 冷樹青;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系統哲學解讀[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陸發(fā)奎;“義理”秩序原理[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劉祥理;盧曼的法律自治理論[D];湘潭大學;2007年
3 姜穎;中國現代化實踐對“現代性”的檢視與超越[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宋剛明;盧曼系統論法學述評[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峰;;超越劃界:社會科學的當代特征[J];學術月刊;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張翔;迷失于話語與歷史之間的“后現代”[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本文編號:17643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76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