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普及載體創(chuàng)新的意義、模式與保障
本文選題:社會科學 切入點:載體創(chuàng)新 出處:《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04期
【摘要】: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我國社會科學普及的首要任務,又是搞好社會科學普及的指導原則。為了加強對每年一屆的天津市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的理論指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科學普及"為題申請了天津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多角度的理論研究。本期欄目中發(fā)表的是課題組的部分成果。有的從宏觀角度探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基本問題,有的從實踐角度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科學普及載體創(chuàng)新問題,有的從科普對象角度深入分析了對當代青年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普及問題。希望這些思考和課題組的其他成果一起能對深化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社會科學普及的理論與實踐發(fā)揮應有作用。
[Abstract]: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task of popularizing social science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doing a good job of popularizing social sciences. The Municipal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has applied for a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 in Tianjin under the title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Organized relevant experts to carry out multi-angle theoretical research. Some of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column. Some of them discussed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localization, epoch,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ome systematically expound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rri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Some deeply analy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youth from the angl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bject. It is hoped that these thoughts,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ill help to popularize the social sciences guided by scientific theory.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play a role.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基金】: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社會科學普及”部分成果,項目編號:TJKS10-21。課題組負責人:李家祥,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類號】:C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生視角[J];求是;2010年1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薇;卓廣平;;論司法獨立體系下審判委員會對法官獨立的影響[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陳德勝;崔忠洲;徐剛;趙建玲;;學分制條件下學生管理模式的重構及其功能[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聶慧敏;汪清;;借鑒孟子仁政思想的精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張晶;解立;;論犯罪的認識與評價標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楊青,許富宏;略論兩晉之際的社會變遷及其成因[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6 吳樹新;;和諧社會視野中人的全面發(fā)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7 郝楠;;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職業(yè)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余靖;;貧困大學生心理壓力和社會交往障礙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徐震虹;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徐文策;;轉型期大眾傳媒失范前因透視[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勃潮;;論貴州京劇院文化管理體制改革[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龍;;整合與發(fā)展:轉型時期農民工心理問題及再社會化思考[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舒聯眾;;我國當前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實施路徑[A];“經濟轉型與政府轉型”理論研討會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4 孫遠太;;從分化到合作:當代社會建設的政治意蘊[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左雪松;;從階級沖突到社會沖突觀—馬克思與科塞的沖突思想[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吳清芳;;大眾傳播·社會角色·和諧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鄒桂斌;;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社會治理策略初探[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9 王光甫;;農民工體制與農民工的現代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秀梅;甘滿堂;;農民工流動家庭化與城市適應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鑫渝;土地制度變遷視野下的哈薩克牧區(qū)社會[D];吉林大學;2011年
3 吳慶華;城市空間類隔離[D];吉林大學;2011年
4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5 方菲;倫理視閾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陳福祥;公共性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D];西南大學;2011年
7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馬小華;當前清真寺與回族鄉(xiāng)村社會之間關系的實地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吳立忠;當代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與運行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鄒海貴;社會救助制度的倫理考量[D];中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飛;西部農村老年人口對社會工作的需求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麗;服裝制造業(yè)農民工生活質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孫麗;安徽省非體育類在讀研究生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帥;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王婷婷;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翼;警察公共關系建設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萬果;遼寧省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提升路徑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明月;儒家文化視野下當代高校師生沖突現象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王翼;“80后”青年離婚現象的道德拷問[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陳亭亭;論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征;殷切的期望[J];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07期
2 ;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60年02期
3 王X騁;蟾宮曲——祝社會科學輯刊創(chuàng)刊[J];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01期
4 ;全國報刊主要哲學論文索引[J];哲學動態(tài);1979年12期
5 郭金彬;試論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6 盧漢龍;也論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的[J];社會科學;1984年09期
7 孫金華 ,張國富;論社會科學中的假說[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6期
8 王能昌;試論社會科學是生產力[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9 夏炎德;《歐美經濟史》自序[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10 王建華;美國新史學的兩次浪潮:比較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烈云;;交叉互動 融合創(chuàng)新——對人文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堅持科學發(fā)展觀 推進自主創(chuàng)新 促進國家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武漢市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榮麗;;高校社會科學信息文獻開發(fā)與利用[A];高校信息文獻開發(fā)與利用——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第6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3 陳天倫;趙海燕;;公共圖書館組織社科普及活動的過程性評價探討[A];公共文化服務與圖書館實踐的創(chuàng)新——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越果;;我對未成年人進行科普與品德教育的實踐與認識過程[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5 劉業(yè)進;莫志宏;;論社會科學的事實[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6 楊彬;;論社會科學向生產力的轉化[A];第八次哈爾濱“科技進步與當代世界發(fā)展”全國中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7 劉洪英;;瞿秋白對黨的建設的重要貢獻[A];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慈彪;;學習鄧小平社會科學思想[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覃乃勉;黃樹茂;;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是科學執(zhí)政的首要必備條件——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粗淺體會[A];“科學執(zhí)政與科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萬華煒;;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學習需要激發(fā)機制探討[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謝文君;省暨沈陽市第四屆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全面啟動[N];遼寧日報;2006年
2 記者 宋梅秋邋李林巖;全省社會科學普及周啟動[N];吉林日報;2008年
3 呂鵬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沃勒斯坦“開放社會科學”的八年之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鐘沛璋 程恩富 高宣揚 陶德麟;六十年社會科學感懷[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記者 陳婉婉;努力開創(chuàng)“十二五”全省社會科學大發(fā)展大繁榮新局面[N];安徽日報;2010年
6 秦紹德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本報記者 呂莎 王鑫 采訪整理;要更加突出地研究今日之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劉桂云;“六進”貼近百姓[N];吉林日報;2007年
8 ;普及社會科學營造和諧氛圍[N];遼寧日報;2006年
9 實習記者 劉雯飛;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中國的巨大變化[N];社會科學報;2006年
10 記者 范總因;市第六屆社會科學普及周暨“社會科學大講堂”啟動[N];本溪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立紅;大眾文化理論批判[D];吉林大學;2007年
2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3 卞紹斌;現代性視域中馬克思的“社會”概念[D];吉林大學;2008年
4 周太山;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5 佟巖;生涯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6 林成琳;統(tǒng)一性傳播理論[D];吉林大學;2007年
7 劉恒杰;廣義投資相對論[D];美國國家大學;2005年
8 周耀宏;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理論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9 劉啟剛;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結構、影響因素及對學校適應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胡春艷;科學技術政治學的“研究綱領”[D];廈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柴成魚;社會科學中的概念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2 商慧;胡錦濤社會科學思想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聶書鵬;決策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祖國;論加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齊冰;毛澤東對民粹主義認識的思想發(fā)展軌跡[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郭培琰;現代性與社會科學的關聯性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7 全燕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確立[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丁平;論馬克思的人的發(fā)展的“三形態(tài)”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立山;中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智;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及其對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啟迪[D];蘭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793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67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