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走進中華民族的影像世紀——讀鄧啟耀《視覺人類學導論》
本文選題:鄧啟耀 切入點:《視覺人類學導論》 出處:《民族藝術(shù)》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視覺人類學在國際學界尚屬于新學科,但在中國卻已異軍突起,獨領(lǐng)風騷。這種現(xiàn)象緣于中國人的讀圖敘事傳統(tǒng),也得益于近年來視覺文化、影視普及和新媒體刺激下的人文意識覺醒。不僅僅在文化實踐上,在理論總結(jié)和教學領(lǐng)域中國這方面亦是成績卓著。鄧啟耀的《視覺人類學導論》全面地回顧和論述了中國百年影視文化發(fā)展篳路藍縷的歷史。它不僅從理論上廓清了這一學科的發(fā)展脈絡(luò),更從實踐上回顧了作為媒介傳播的中國近現(xiàn)代視覺文化的形成,特別是著眼于當代的視覺敘事、視覺思維和視覺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等方面進行了有力的闡述與論證。
[Abstract]:Visual anthropology is still a new subj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ield, but it has emerged suddenly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 stems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reading pictures and narration, and also from the visual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the awakening of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stimulated by new media. Not only in cultural practice, Deng Qi-yao 's introduction to Visual Anthropology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century-old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Clea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In practice, the author reviews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contemporary visual narration, visual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culture and ideology.
【作者單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C912.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振南;再讀《黑衣壯的人類學考察》[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托馬斯·K.席佩斯,柳青;“隱姓埋名的人類學”:當今歐洲的人類學教學[J];第歐根尼;2002年01期
3 威廉·亞當斯 ,黃劍波;尋找人類學的自我[J];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4 徐杰舜,范可;我的人類學之路——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十六[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張繼焦;人類學方法的特點、不足和改進方向[J];民族研究;2002年05期
6 莊孔韶;回訪的非人類學視角和人類學傳統(tǒng)——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7 覃銳鈞;人類學的眼光和價值取向[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8 楊清媚;以人為本——淺談“人類學眼光”[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9 徐薇;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類學之路[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2期
10 劉小楓;;人類學的“欲望”與古典[J];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繼焦;;都市人類學:國際和國內(nèi)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jīng)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2 吳大華;;第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歡迎詞[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3 周大嗚;;人類學與參與式發(fā)展理論[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莊英章;曾少聰;陳慶德;;重視人類學理論建構(gòu)的探討——中國首屆人類學高級論壇觀察員評論和總結(jié)[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5 張有雋;;本土解釋在人類學理論、方法上的意義[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6 徐杰舜;;人類學高級論壇/總序[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7 徐杰舜;;人類學高級論壇/總序[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jīng)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8 張有雋;周建新;林海;;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在中國本土化研究[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jīng)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9 徐杰舜;;人類學高級論壇/總序[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10 徐杰舜;;人類學高級論壇/總序[A];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曉云;從“人類學的中國”到“中國的人類學”[N];光明日報;2006年
2 周大鳴邋劉朝暉;人類學進入中國:啟蒙與拓荒[N];中國民族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李盎;中國對世界人類學發(fā)展將起重大作用[N];西部時報;2009年
4 田廣;中外學者共議“文化咨詢與工商人類學”[N];中國民族報;2012年
5 楊春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轉(zhuǎn)型與學科重建以來的人類學田野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劉寧;發(fā)展中國文化語境下的“中國學派”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7 英國拉夫堡大學社會科學院 肖劍;被誤讀了的數(shù)字時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李銥涵 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國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課題組 課題組首席專家:周大鳴,中山大學。課題組成員:麻國慶,中山大學;吳國富,中山大學;白志紅,云南大學;王越平,云南大學;李翠玲,中山大學。;延續(xù)與變遷[N];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李盎;在科技之外,開掘文化的力量[N];西部時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丁雨迪;民族文物:歷史、實踐與話語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胡良友;從“紅色首府”到“紅色紀念地”[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張金嶺;“法”眼看中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妙;美國公共人類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2 張猷猷;不可窮盡的人類學知識[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3 謝曉銳;馬克思晚年人類學思想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3年
4 袁理;司馬遷著述《史記》的實地考察及其與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的關(guān)聯(lián)[D];贛南師范學院;2009年
5 田營;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6 高仁淵;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網(wǎng)絡(luò)文化的人類學新議[D];安徽大學;2010年
7 王苑媛;從“身體技術(shù)”看莫斯的人類學理論體系[D];四川大學;2007年
8 羅胤斌;涂爾干人類學思想探析[D];安徽大學;2012年
9 吉芳;漳州北溪蔣氏宗族的人類學個案觀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紅;冬日的黑莓[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680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56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