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化”到“本土化”——臺灣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的學術(shù)史考察
本文關(guān)鍵詞: 社會及行為科學 中國化 本土化 臺灣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臺灣學術(shù)界曾掀起一場社會科學的"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最初由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幾位學者所發(fā)動,但很快便波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lǐng)域,從而成為臺灣現(xiàn)代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學術(shù)運動。由這場運動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學術(shù)論題,30多年來也一直是臺灣學術(shù)界不斷探索、討論和爭執(zhí)的熱點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場以"中國化"為目標的學術(shù)運動,后來在臺灣社會各種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力量的強勢介入下,又發(fā)生了由"中國化"向"本土化"的轉(zhuǎn)變,并最終與政治社會領(lǐng)域的"本土化"運動產(chǎn)生某種交叉和重疊。本文從學術(shù)史的角度,旨在通過對這場學術(shù)運動的系統(tǒng)梳理與回顧,以厘清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分析由"中國化"向"本土化"轉(zhuǎn)變的內(nèi)因外緣,并進而總結(jié)這場學術(shù)運動的學理性價值及其教訓。
[Abstract]:In -20s,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aiwan launched a "Sinicization" movement of social sciences, which was initiated by several scholars i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However, it soon spread to various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u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movement in Taiwan's modern histor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t has also been a hot topic for Taiwan's academic circles to explore, discuss, and argue about. More importantly, this academic movement aimed at "Sinicization." Later, with the strong intervention of variou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orces in Taiwan society, the transition from "Sinicization" to "localization" took place. Finally, there is a certain overlap with the "localization" movement i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this article aims to clarify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ademic movement through the systematic combing and review of the mov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inicization" to "localization", and sums up the rational value and lessons of the academic movemen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六十年來港臺人文社會思潮研究”(11JJD770008)之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C12
【正文快照】: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臺灣學術(shù)界曾掀起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這場學術(shù)運動持續(xù)的時間之長、波及的學科領(lǐng)域之廣、參與的學者之眾以及關(guān)涉的問題之多,都是其他任何學術(shù)運動所難以比擬的。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這場運動的持續(xù)深化及其向各個學科領(lǐng)域的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田毅鵬;劉擁華;;社會學的人文屬性與社會學研究 兼論費孝通《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一文的理論意涵[J];社會;2006年02期
2 袁陽;試論社會學的中國化與現(xiàn)代化[J];社會學研究;1988年01期
3 趙旭東;超越本土化:反思中國本土文化建構(gòu)[J];社會學研究;2001年06期
4 譚江華,侯均生;試論社會科學研究的本土化進路[J];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出版說明[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蔣斌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社科院黨組書記 田豐 省社科聯(lián)黨組書記、主席 葉金寶 《學術(shù)研究》主編、研究員;不懈探索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國化[N];南方日報;2010年
2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 蔣逸民;社會場差異影響西方理論中國化[N];社會科學報;2006年
3 ;“十一五”各學科重點研究方向(摘要)[N];社會科學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耿嘉;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多途徑提高研究能力[N];云南日報;2006年
5 ;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李倫杰 本報記者 譚怡 王亮;為全面振興提供理論支持[N];遼寧日報;2009年
7 劉迎秋;以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繁榮和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趙濤《江海學刊》雜志社;電子復制時代:何為學術(shù)與學術(shù)何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記者 張小燕;社會科學教研骨干集中研修[N];湖北日報;2007年
10 洪安瑞 Andrea Riemenschnitter 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洪安瑞: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展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本文編號:14834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48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