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聽障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個案工作模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4 07:21
本文關鍵詞:重構聽障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個案工作模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自我認同 聽障青少年 社會工作模式 個案研究
【摘要】:隨著聽障人口的增多,聽障人特別是聽障青少年的問題逐漸引起學術各界的關注。聽障青少年在生理缺陷和心理壓力下,極易產(chǎn)生偏差的自我概念,造成自我認同障礙,這一問題在聽障青少年群體中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的社會融入。 社會學領域對自我認同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和貝克爾的標簽理論,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個體通過猜測他者對自己的評價而形成自我概念。由此可知,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認可程度的提升,能夠較為有效地解決自我認同偏差,同時自我認同的改善也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和強化。社會工作領域認為使用傳統(tǒng)的問題視角介入聽障青少年自我認同障礙的服務方法不利于他們的成長,需要以全新的優(yōu)勢視角和增權理論來替代,對殘障人士進行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 本研究從社會工作的專業(yè)領域研究改善聽障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社會工作模式,選取較為典型的個案Z某作為個案研究對象,考察并評估從資料收集到介入治療及結案跟蹤的整個過程,使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和行為治療模式,以獲得不同模式對個案偏差自我概念和不合理行為的矯治效果及反思經(jīng)驗。研究者(即社工)從內(nèi)在心理因素和外在人際互動兩方面進行改善,使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和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直接對聽障青少年進行自我悅納訓練。同時,使用行為治療模式改變?nèi)穗H互動困境以增進外界對其的認同,使用優(yōu)勢視角和增權理論發(fā)揮優(yōu)勢潛能以增進權能感,從而提升自我認同。 經(jīng)過對本案整個過程的參與和研究,發(fā)現(xiàn)此三種模式對增強聽障青少年個案的自我認同感都起到了正向積極作用。其中,,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對改善案主內(nèi)在性自我反思的方式有較大效果,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為案主的生命故事敘述注入了理性思維方法和合理信念,有效重塑了案主的自我形成歷程,這兩種介入工作模式可以促進案主的積極情緒體驗,強化自我悅納程度。行為治療模式則主要通過改善人際關系、發(fā)掘優(yōu)勢潛能和再社會學習增進案主的權能感和群體歸屬感,這一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外部情境和他人反饋,大大增進和鞏固了前兩個模式下幫助案主建立起的自我認同。以上三種模式的分階段結合運用能夠全面矯正案主偏差的自我概念,進而重塑并鞏固良好的自我形象,實現(xiàn)自我接納和自我認同。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孫喜斌;李興啟;張華;;聽力殘疾標準解讀[J];中國殘疾人;2006年05期
2 黃劍;;身體維度下的自我認同[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3 姬會然;;心理—社會模式下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思考[J];社會工作;2007年04期
4 陳麗娟;;創(chuàng)造出來的優(yōu)勢——理性情緒療法(RET療法)[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05期
5 江琴;;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重構[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王雪濤;;中國殘疾兒童社會福利現(xiàn)狀分析[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7 樂國安,崔芳;當代大學新生自我概念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1996年04期
8 鄭慶友;;空椅子技術的應用:以特殊社交恐怖癥個案咨詢?yōu)槔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年01期
本文編號:11844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1844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