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中2016屆高考歷史考前模擬試題(附答案)
本文關鍵詞:宋朝社會保障的成就與歷史地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資料為WORD文檔,請點擊下載地址下載
全文下載地址
文 章來 源天添 資源網 w ww.tT z y W.c oM
重慶第一中學2016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考試
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2016.5
24.先秦時期反對儒家“天命”和“愛有差等”的思想,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學派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陰陽家
25.“(秦朝)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tǒng),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jiān),則糾察此治民治軍之官者也!辈牧现饕从沉饲爻
A.開創(chuàng)了精細嚴密的監(jiān)察制度 B.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貴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現機構臃腫的趨向
26.據《輦下歲時記》記載:唐長安“務本坊西門是鬼市,或風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秋冬夜多聞賣干柴,云是枯柴精也!碧拼摹肮硎小斌w現了
A.工商業(yè)市鎮(zhèn)逐漸興起 B.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
C.商業(yè)活動有嚴格限制 D.商業(yè)迷信色彩濃厚
27.宋瓷以其端莊典雅,清新質樸,含蓄雋永的美學特征著稱于世,與唐瓷的恢宏富麗,恣縱豪放形成鮮明對比。宋瓷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君主專制的束縛
C.市民階層的興起 D.理學思想的浸潤
28.據《卞制軍政書》記載: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國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慕效,……近年以來,外洋印度等處產茶日多,行銷日滯,歷次虧折,裹足不前。這表明當時中國
A.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傳統(tǒng)制茶技術的衰落
C.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 D.重農抑商政策的破產
29.清朝是一個與辮發(fā)糾纏在一起的朝代,從清初入關推行“剃發(fā)留辮”到太平天國“留須蓄發(fā)”再到民國初年“剪辮易服”以及后來的“保辮會”,該變化過程
A.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B.推動了歷史的不斷進步
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爭 D.有利于加強民族間融合
30.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以《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為題作報告,指出“在我們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毛澤東作出此論斷旨在
A.加快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B.防止剝削階級的復辟
C.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 D.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31.自1955年發(fā)行第一套全國糧票始,至1993年票證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票證”見證了多少真實的人間表情;而改革開放30年給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從此擺脫和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質醫(yī)乏時代。這一變化體現了我國
A.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B.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C.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 D.產品分配方式的變化
32.在羅馬法中規(guī)定:一、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六、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刑。這些規(guī)定反映了羅馬法遵從
A.不告不理的原則 B.公平與程序的原則
C.公開審判的原則 D.理性與自由的原則
33.按照盧梭的理論,“社會契約”由共同體各個成員之間加以確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間的一種規(guī)定。每個人都向全體奉獻出自己的權利,全體人民通過訂立“社會契約”構成一個“大我”。這個“大我”是指
A.天賦人權 B.法律至上 C.主權在民 D.公共意志
34.下圖為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內燃機的發(fā)明帶動煤炭消費急劇增長
B.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石油危機推動天然氣消費加快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為主要消費能源
D.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決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35.現任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認為:“當今世界已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全球政治和經濟重心已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探討應對共同挑戰(zhàn)的新準則是論壇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觀點的是
A.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需要重構 B.發(fā)展中國家正在超越發(fā)達國家
C.世界已經形成了多極化格局 D.大國應結盟應對新勢力的挑戰(zhàn)
40. (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首次將貧困問題納入社會保障范疇,重視社會保障立法工作,建立了養(yǎng)濟法、勸分法等法律法規(guī);還設立了一整套倉儲制度,建立起綜合性的濟貧養(yǎng)病機構、專門性的養(yǎng)濟病患者的機構、救濟貧困死者的助葬機構等。政府根據民戶是否擁有土地和土地財力的多寡將人民劃分為不同階層,設立類似于現代社會貧困線的貧困救助標準,時貧民與窮民重點救濟。(與歷史上的各朝政府相比)宋朝更為重視動員民間力量,如各種濟貧機構,多有民間人士普遍參與運作,更有民間人士單獨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服濟活動.
—摘編自張文《宋朝社會保障的成就與歷史地位》
材料二 1662年英國制定的《居住法》規(guī)定由各教區(qū)擔負救濟貧民的義務,但各教區(qū)只對本地區(qū)的貧民提供救助,地方官將流落當地的貧民譴返回他們的出生地,不論他們是否已經自立謀生。實際上《居住法》已很大程度上不適合18世紀英國的經濟社會狀況。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組建“英格蘭和威爾士濟貧法委員會,使之負責全國救濟的管理。......對有工作能力的貧困人口必須以工作換救濟,任何勞動者必須通過自由市場競爭求得生存.
—摘編自高潮、徐濱《英國1834年濟貧法改革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根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濟貧措施的特點并說明宋朝更加重視濟貧問題的制度根源.(11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濟貧法修正案》相比以前有何變化并分析1834年濟貧法改革的背景. (10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外扶貧濟困的認識。(4分)
41.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年,京師同文館正式開館,第一批入學者均為十三、四歲的八旗子弟,有統(tǒng)一的課程設里和管理章程.
1904年,晚清政府規(guī)定“中學堂以上必勤學洋丈”;“大學堂必深通洋文”,譯學館“以儲交沙之才”.
1933年,國民政府規(guī)定英語學習目標是“練習運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淺近英語,增加研究外國事物之興趣”等.
1954年政務院規(guī)定“初中一般不設外國語”.教育部更進一步強化了這叫腳中,連“二、三牟級原已授外國語科的一律停授”,強調高中“從一年級起授俄語”.
1978年英語重新被定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報》刊出文章,號召“努力掌握英語這個武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童”; 198‘開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1989開始六級考試;1999年英語水平與技術人員職稱評定開始掛釣,“英語熱”向社會蔓延.
以“英語的 變化與百年中國社會變遷”為題,從上述材料中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進行論述。(要求:論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
請考生在第45、 48二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子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45. (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制度大變革時期,其中鄉(xiāng)里組織得以健全和推廣.這一時期的鄉(xiāng)里制度在各種文獻典籍中有大童記載:《墨子•尚同》篇提到的行政系統(tǒng)為天下、國、鄉(xiāng)、里;《呂氏春秋•懷寵》中提到秦國自上而下的行政組織有國、邑、鄉(xiāng)、里;《管子•玄政》中提及齊國的行政系統(tǒng)是國、鄉(xiāng)、州、里.而對于所轄戶數,據《周禮•大司徒》記載,一萬兩千五百戶為一鄉(xiāng),二十五戶為一里;《管子•小匡》則規(guī)定二千戶為一鄉(xiāng),五十戶為一里.
(戰(zhàn)國)各國統(tǒng)治者通過鄉(xiāng)里組織,將統(tǒng)治延伸至紐基層的鄉(xiāng)村社會.《周禮•地官》記載“里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歲時合藕于鋤,以治稼稿.趨其拼褥,行其秋敘,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征斂其財賊”.鄉(xiāng)里組織作為一種基層行政管理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的形成、發(fā)展和完善,對后世影響深遠!
—摘編自顧旭娥《戰(zhàn)國時代鄉(xiāng)里制度的淵源及影響》等
(1)根據材料,概括戰(zhàn)國時期鄉(xiāng)里組織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戰(zhàn)國時期鄉(xiāng)里組織的主要職能及其影響。(9分)
48.(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馬漢是美國近代軍事學家、海軍戰(zhàn)略家,1890年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著述,創(chuàng)立了海權論。馬漢明確地把“海權”定義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認為“海權是國家強大和繁榮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海洋交通運輸對潛在的經濟活動及其他各種交往的影響將日益擴大。美國是海權論的最大受益國,在西奧多.羅斯福當政時期,建造大量戰(zhàn)艦,并將這些戰(zhàn)艦派往世界各地,使美國濟身海軍大國行列。英國政府提出海軍擴充計劃,馬漢的理論成為最強力的理由.德皇威康二世也說自己愛啃馬漢上校的書,德國每艘艦艇上都有這本書……
—摘編自熊顯華編譯《大國海權》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漢海權論的核心觀點并簡析其產生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馬漢海權論的歷史影響.(7分)
歷史參考答案
24-28 ABCDA 29-33 CCCBD 34-35 BA
40.(1)立法保障社會濟貧;濟貧呈現出系統(tǒng)性、制度化;劃分貧困層次,區(qū)別對特;重視動員民間力量參與。(8分)田制不立.(3分)
(2)變化:救濟工作管理由地方為主過渡到中央政府為主。由單純救擠的思想轉交為救濟、就業(yè)與經濟發(fā)展兼顧的思想。(4分)
背景,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原有濟貧法的異端;(6分)
(3)扶貧濟困應根據形勢不斷發(fā)展變化,扶貧濟困應政府主導同時發(fā)揮地方或民間作用,扶貧濟困應符合國情,解決貧困還應對經濟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響等(4分)
41示例一 英語的學習人群的交化與百年中國社會交遷。(2分)
洋務運動期間,為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創(chuàng)辦專門學習外國語言的近代學校,但是學習的人數少,主要是滿族貴族子弟;清末和民國時期,出于對外交往的需要,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在小學到中學都開設了英語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英語成為高考必考科目到與技術職稱評定掛鉤,學習英語的主體由學生發(fā)展到學校以外的許多人士.(8分)
這一發(fā)展趨勢反映了我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2分)
示例二 英語的培養(yǎng)目標的交化與百年中國社會交遷。(2分)
洋務運動開辦英語學校,主要是為培養(yǎng)翻譯人才;新政時期,清政府在中學大學開設英語課,是為國家培養(yǎng)外文人才;民國時期的英語教育目標,超出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要求,擴展到深入了解學習西方科技文化;新中國建立后,英語教育的目標逐漸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分)
這一交化趨勢反映了國家政治形勢的交化。(2分)
示例三 英語的教育地位的交化與百年中國社會變遷。 (2分)
近代以來,英法等西方列強紛紛侵華,為與列強交涉并學習其先進技術,近代學
堂開設外語課,英語教育一定程度上從屬于侵略的需要;新中國建立后.實行‘“一邊倒”,英語教育地位下降,俄語上升,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漸深入,英語的地位日益提高。(8分)
綜上,英語教育地位的變化,反映了百年來我國外交關系和外交政策的變化。(2分)
45. (1)特點:組織健全,站構完善,屬于地方行政單位。因地因國而異,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職能多樣。(6分)
(2)職能:清查戶口,征發(fā)賦役;推行政令,加強管轄,維護地方治安,組織農業(yè)生產。(5分)影響:有效地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為秦漢以后的基層組織制度的進-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4分)
48. (1)主張:海權是國家強大和繁榮的中心環(huán)節(jié)。(2分)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技術進步推動人們對海洋的認識水平提高;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來,美國經濟躍居世界首位,壟斷資產階級急需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國際地位.(6分)
(2)影響:使英國大力發(fā)展海軍,取代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加劇列強間軍備竟賽,全球爭奪,導致世界格局的轉變;容觀上加重落后國家和民族的災難等.(7分)
w.tT z y W.c oM
本文關鍵詞:宋朝社會保障的成就與歷史地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40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