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內(nèi)蒙古大學》 2013年
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研究
塔娜
【摘要】:內(nèi)蒙古人文地理是中國邊疆和民族史地研究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巴林的人文地理是內(nèi)蒙古人文地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為研究對象,利用一些原始檔案史料,結(jié)合相關地圖及其他資料,對巴林部二旗的行政建制、界域、山川、寺廟、驛站、人口、名勝古跡及其演變進行了闡述并作了一些考證。全文由前言、正文、結(jié)語組成。前言包括選題意義、基本史料、研究概況、論文創(chuàng)新等內(nèi)容。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為“巴林部二旗的設置及行政建置變遷”,首先,從“巴林”一詞的由來入手,簡述了巴林部的來歷及從北元至歸順清朝的歷史沿革,其次,簡述了巴林二旗和林西縣的行政建置變遷。第二章為“巴林二旗旗界的變遷”,首先,通過文獻資料及地圖,對巴林部二旗的界域進行了考證,二是闡述了巴林部二旗放墾蒙地及林西縣的設置,三是論述了巴林部二旗的分界,最后敘述了林東縣的設置并通過檔案及地圖明確了林東縣的縣境。第三章為“山川地理及其他”,本章分別闡述了巴林部二旗的山川、寺廟、驛站、人口、名勝古跡及其演變。結(jié)語對全文內(nèi)容進行了簡單的總結(ji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90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佟佳江;《蒙古游牧記》證誤[J];北方文物;1994年01期
2 佟佳江;《<蒙古游牧記>證誤》補[J];北方文物;1999年01期
3 佟佳江;偽滿洲國地理沿革[J];長白學刊;1996年04期
4 特克寒,張杰;清代承德通向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驛路和驛站[J];承德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蘇全有;;論清末的裁驛[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劉奉文 ,李德山;《蒙古游牧記》誤引誤注二條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7年01期
7 張萬惠;;內(nèi)蒙古五路驛站今何在[J];中國公路;1999年15期
8 佟佳江;;偽滿時期在蒙旗地方推行“旗制”的過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年03期
9 陳亞洲;;張穆及其《蒙古游牧記》芻議[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格日樂塔娜;20世紀前30年巴林左右二旗土地開墾[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2 包銀妞;科爾沁左翼后旗蒙古地名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3 哈斯花;巴林地名文化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4 泥瑪仁慶;蒙古地名變遷[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5 烏恩圖;1901-1911年間內(nèi)蒙古地名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澎瀾;;清末蒙荒招墾國內(nèi)原因及解禁探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孫麗華;;康熙帝對蒙古地區(qū)的治理[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顏廷真,陳喜波,韓光輝;清代熱河地區(qū)盟旗和府廳州縣交錯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包翠珍;;清代蒙古地區(qū)經(jīng)濟法律制度初探[J];北方經(jīng)濟;2010年08期
5 黑龍;;阿喇尼出使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問題的交涉[J];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6 何天明;唐代單于大都護府探討[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7 葛華廷;;遼代木葉山之我見[J];北方文物;2006年03期
8 蘇全有;陳自豪;;中國郵驛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蘇全有;黃莎;;交通部與民初的郵權(quán)統(tǒng)一政策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肖幼林;黃辛建;彭升紅;;我國首批西藏方志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特點[J];中國藏學;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薄音湖;;關于察哈爾史的若干問題[A];蒙古史研究(第五輯)[C];1997年
2 忒莫勒;;土默特地方蒙古語地名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五輯)[C];1997年
3 蘇德;;關于清末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放墾[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4 哈斯巴根;;準噶爾旗扎薩克衙門檔案與蒙古區(qū)域史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5 蒙古勒呼;;蒙古文文獻中“古英(güyeng)”稱號考釋[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6 李勤璞;;世俗化:一九○○至一九四八年間庫倫旗的政教過程[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7 謝詠梅;烏日汗;;清代阿拉善蒙古地區(qū)查嘎沁阿拉特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8 阿拉騰嘎日嘎;;關于嫩江流域牧業(yè)的地域性——以20世紀初扎賚特旗為例[A];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李曉方;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衛(wèi);清代青海藏族社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馮玉新;界域變動與地方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10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烏云高娃;地名翻譯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許建萍;閩東地區(qū)舊方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曉靜;清末民初松嫩草原三蒙旗放墾述略[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福祥;《青海衛(wèi)拉特聯(lián)盟法典》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5 烏云山丹;20世紀前二十年間烏力吉木倫河流域蒙旗之開墾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6 阿如汗;內(nèi)蒙古中西部諸廳之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王云云;西漢時期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郡縣設置和官吏選拔[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8 馬紅杰;嘉道時期歸化城的工商業(yè)[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9 高艷;余子俊及其在延綏鎮(zhèn)邊防中的作用[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10 任麗媛;“大躍進”時期的教育革命與內(nèi)蒙古的民族教育[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石金民;遼代契丹族與周邊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J];北方文物;1999年03期
2 賈鴻恩;李俊義;;遼蕭孝恭蕭孝資墓志銘考釋[J];北方文物;2006年01期
3 李俊義;龐昊;;遼上京松山州劉氏家族墓地經(jīng)幢殘文考釋[J];北方文物;2010年03期
4 胡金明,崔海亭;西遼河流域歷史早期的文化景觀格局[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5 張啟成;紅山文化的特征及其興衰初探[J];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6 李振石;璀燦的北方紅山文化[J];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05期
7 穆鴻利;中華北方古老文明之搖籃——紅山文化探論[J];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年華;人文地理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2 ;發(fā)展學科 更新知識——中國地理學會舉辦人文地理講習班[J];地理學報;1985年04期
3 ;第二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討會在西安外國語學院召開[J];人文地理;1997年03期
4 ;《華夏人文地理》二零零一年總目錄[J];華夏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5 ;華夏人文地理簽約及特邀攝影師評選圓滿結(jié)束[J];華夏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6 ;2003年《華夏人文地理》總目錄[J];華夏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7 張述林;人文地理關于服裝研究的幾種理論[J];人文地理;1996年04期
8 徐民和;編讀往來[J];華夏人文地理;2001年04期
9 阿城;主編的話[J];華夏人文地理;2004年03期
10 李旭旦;大力開展人地關系與人文地理的研究[J];地理學報;198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玉麒;;人文地理空間分析的方法論體系[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周素紅;;GIS在人文地理研究領域中的發(fā)展前景[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楊永春;;論人文地理學教育危機及其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A];地理學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九次中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向清成;;高師地理專業(yè)人文地理課程設置的探討[A];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學研究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李敏;;《人文地理》1986—2004年刊載論文統(tǒng)計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哈斯巴根;;清初蒙古的左右翼問題[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宇;艾華;齊曉明;徐琳;;黃土高原生態(tài)脆弱貧困區(qū)定西市生態(tài)足跡評價[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8 錢宗灝;;外灘人文地理和建筑歷史的變遷[A];建筑史論文集(第11輯)[C];1999年
9 張小軍;尹衛(wèi)紅;張遠索;;北京市“城中村”整治與土地利用對策研究[A];轉(zhuǎn)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與土地節(jié)約利用——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12專題分會場第4單元會場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小軍;尹衛(wèi)紅;張遠索;;北京市“城中村”整治與土地利用對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陽;[N];海南日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舒明;[N];文匯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彭澎;[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4 黃偉林;[N];文藝報;2004年
5 史幼波;[N];成都日報;2007年
6 攸向;[N];中國郵政報;2004年
7 方越 陳旭輝;[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古清生;[N];金融時報;2004年
9 袁學駿;[N];文藝報;2005年
10 ;[N];中華讀書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林憲生;地理教學理論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測繪:以光緒《會典輿圖》為中心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塔娜;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2 唐曉鵬;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學的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丹;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識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彤瑤;當代語境下的人文地理攝影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張采;美國AP人文地理課程項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孟寒冬;2009年-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人文地理試題的“能力立意”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孟初;高中人文地理課程內(nèi)容選擇的國際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羅彩虹;高中人文地理教學中進行科學發(fā)展觀教育的研究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許慶領;人文地理信息整合及可視化關鍵技術(shù)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12年
10 陳曉虹;新加坡初中地理教材人文地理部分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清近代巴林部二旗人文地理變遷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4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5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