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口論文 >

中國人口的流動預期壽命

發(fā)布時間:2019-06-14 05:35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流動率的不斷增長,人口流動的長期化趨勢日益明顯。對于流動的長期化或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時間長度,一般使用流動人口在目的地的平均居住時間長度來衡量。本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和指標,即流動預期壽命。它是指在給定的分年齡人口流動率的條件下,人們預期在流動狀態(tài)下度過的年數(shù)。它是通過編制生命表進行計算的。平均居住時間受到年齡結構的影響,而平均流動預期壽命排除了年齡結構的影響。通過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計算,我國人口的平均流動預期壽命在過去10年增長了一倍,由2000年的5.4年上升到2010年的10.8年,2010年男性的平均流動預期壽命略高于女性。人口流動的常態(tài)化和長期化成為日益顯著的趨勢。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population mobility rate in China, the long-term trend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r the long-term or the length of time in a mobile state, the average length of resid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t the destination is generally used to measure the length of resid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t the destina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concept and index, flow life expectancy, is proposed. It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years people are expected to spend in a mobile state under a given age-by-age population mobility rate. It is calculated by compiling a life table. The average living time was affected by the age structure, while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excluded the age structure.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census data,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doubled in the past 10 years, from 5.4 years in 2000 to 10.8 years in 2010, and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of men in 2010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The normalization and long-term trend of population movement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ren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流動人口生育率轉變研究(09BRK003) 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0XNI013)
【分類號】:C9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翟振武;段成榮;畢秋靈;;北京市流動人口的最新狀況與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2 崔紅艷;徐嵐;李睿;;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估計[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3 王金營;戈艷霞;;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質量評估以及對以往人口變動分析校正[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4 陶濤;張現(xiàn)苓;;六普人口數(shù)據(jù)的漏報與重報[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本友;;震區(qū)羌族教育重建與跨躍的突破口[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2 歐俊;李松柏;;農村醫(yī)療保障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0期

3 劉鵬飛;劉強;;北京市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的預測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1期

4 高紅波;;貧困地區(qū)農村空巢老人自身狀況的相關系數(shù)模型及婚姻差異——對中、西部四省區(qū)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劉麗;;提高人口質量的若干思考[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6 劉喜珍;;養(yǎng)老倫理的時代差異[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7 丁媛;趙磊;;上海老年旅游市場開發(fā)研究[J];北方經濟;2009年12期

8 杜肖俏;王連峰;;中國老齡化狀況的聚類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12期

9 張華;青少年活動陣地建設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黃佳豪;;城市化沖擊下的農村空巢老人[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金成;歐陽慧;黃征學;;優(yōu)化我國國土空間開發(fā)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楚文杰;;北京人口規(guī)模變動趨勢及對策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翟鳳英;何宇納;王志宏;于文濤;胡以松;揚曉光;;中國城鄉(xiāng)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攝入狀況及變化趨勢[A];補充營養(yǎng)素和飲奶對人體有害嗎媒體論壇會/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C];2007年

4 程茅偉;易國勤;宋毅;許四元;劉家發(fā);;湖北省城鄉(xiāng)居民膳食礦物質營養(yǎng)素攝入狀況及變化趨勢[A];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公共營養(yǎng)分會第八次會議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狀況、營養(yǎng)改善與膳食相關慢性病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楊偵;;空巢老人社區(qū)服務問題研究[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袁連生;;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財政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改革[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徐勤;;老年人的需求與社區(qū)衛(wèi)生工作[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3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8 徐勤;魏彥彥;;從社會性別視角看老年貧困[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4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9 秦俊法;;上海人口預期壽命和百歲老人發(fā)展趨勢[A];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7年

10 王宇;范英;;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部門人力資本比較研究[A];中國優(yōu)選法統(tǒng)籌法與經濟數(shù)學研究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建玲;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后評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區(qū)更新政策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王鳳鳴;我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宜居社區(qū)開發(fā)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4 彭亮;上海高齡獨居老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寧;東北地區(qū)城市就業(yè)能力的地域結構與區(qū)域調控措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濤;SAMP10海馬、皮層衰老相關蛋白的增齡變化及針刺對其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D];天津中醫(yī)學院;2005年

7 康繼軍;中國轉型期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D];重慶大學;2006年

8 楊光輝;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產業(yè)結構調整的統(tǒng)計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9 劉國琴;民族亞文化人群健康狀況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汪鋒;中國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發(fā)展不平衡:1978-2005[D];重慶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禮永;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2 梁芳;烏魯木齊市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王彥茹;烏市天山區(qū)空巢老人健康狀況及衛(wèi)生服務利用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王超;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勞動者職業(yè)危害KAP調查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李小衛(wèi);淮北市農村空巢家庭養(yǎng)老支持力實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董詠雪;轉型社會下城市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模式探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媛;進京農民工對其3-6歲子女的教育期望的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軒;京津冀地區(qū)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及人力資本投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沈曉嬌;我國教育不平等及其對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張成蔭;內隱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的ERPs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廣州;對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數(shù)據(jù)的評估與調整[J];人口與經濟;2004年05期

2 于學軍,王寧,王廣州;我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和建議[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年10期

3 李樹茁;80年代中國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變動分析──兼論對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調整[J];人口研究;1994年02期

4 于學軍;對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中總量和結構的估計[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5 張為民,崔紅艷;對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總數(shù)的初步評價[J];人口研究;2002年04期

6 張為民,崔紅艷;對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準確性的估計[J];人口研究;2003年04期

7 王金營;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漏報評估及年中人口估計[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8 張呈琮;人口遷移流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9 張紅宇;農村勞動力流動和人力資本提升[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10 張楓;;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屬地化管理機制研究——以廣東為例[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茍曉霞;;我國年齡組平均預期壽命變動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1年04期

2 王峰;何平;;論平均預期壽命與平均死亡年齡[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年12期

3 路磊;;對我國某些年份的平均預期壽命的估計[J];南方人口;1987年04期

4 侯楊方;民國時期中國人口的死亡率[J];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05期

5 翟振武;也談嬰兒死亡率與平均預期壽命[J];人口研究;1985年04期

6 黃榮清;年少期的生存函數(shù)模型[J];人口與經濟;1986年05期

7 翟振武;1990年嬰兒死亡率的調整及生命表估計[J];人口研究;1993年02期

8 齊心,林瑩琦,黃玉冰,穆家宏;臺灣人口預測[J];生態(tài)學報;2000年02期

9 黃榮清;年少期的生存函數(shù)模型(續(xù))[J];人口與經濟;1986年06期

10 張廣裕;;甘南藏族自治州女性人口生命表的編制和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黔;;貴州省平均預期壽命現(xiàn)狀研究[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宋帥;;淺析民族地區(qū)人口流動問題[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曹洋;鄭思齊;龍奮杰;;中國人口流動的驅動力及空間差異研究[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張杰;鄒毅;匡耀求;黃寧生;;廣東省縣域級人類發(fā)展水平評價[A];2008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2)[C];2008年

5 吳江;;政府在人口遷移流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問題[A];當代中國經濟問題探索(下冊)[C];2004年

6 王金龍;曾小春;;微觀視角的貧困地區(qū)人口流動機制探討[A];經濟發(fā)展與管理創(chuàng)新--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zhí)炻?;都市民族人口研究與現(xiàn)代型民族繁榮——以西藏地區(qū)為例[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8 黃炳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與對策——漳州市人口老齡化的特征、問題與對策[A];老齡問題研究論文集(十一)——積極老齡化研究之三[C];2006年

9 ;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摘要匯編 北京市人口學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欒貴勤;齊浩良;;主體功能區(qū)劃背景下人口分布與流動規(guī)律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仇逸;長三角率先走活人口計生管理服務“一盤棋”[N];中國改革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楊利春;從春運現(xiàn)象解析人口流動“路線圖”[N];中國人口報;2008年

3 許偉 付強強 記者 范志剛 范嘉欣;一次次攻克難點 一次次實現(xiàn)跨越[N];南昌日報;2009年

4 人口所 鄭真真;發(fā)達國家人口流動的現(xiàn)狀及其相關政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記者 王淑軍;人口流動是挑戰(zhàn) 人口控制要堅持[N];人民日報;2006年

6 孫常敏;探討人口流動規(guī)律 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N];解放日報;2001年

7 記者 董振國 鄧華寧 王振宏 李舒 侯大偉 楊玉華;人口流動出現(xiàn)“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N];經濟參考報;2010年

8 記者 白云婷;人口流動呈現(xiàn)新動向[N];中國人口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俞巧云;擋不住的人口流動 管得住的流動人口[N];新華日報;2000年

10 李鐵 發(fā)展改革委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消除人口流動的制度和政策障礙[N];中國人口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高洪;當代中國人口流動問題[D];復旦大學;2003年

2 楊傳林;市場經濟進程中的中國人口流動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3 王克亞;河南省農村人口流動及其對流出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4 楊振;中國人口與經濟空間分布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國人口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徐慧;人口流動與流出地的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鎮(zhèn)老年人再就業(yè)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李東;人口流動與重慶經濟增長極的形成和發(fā)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亞楠;馬克思主義人口流動理論中國化的實踐與啟示[D];安徽大學;2013年

2 楊亮;城市化背景下邊疆少數(shù)民族農村的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狀況[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 佴莉;家庭型人口流動: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4 周燕萍;我國省際人口流動的社會經濟效應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5 趙欣;中國各少數(shù)民族死亡水平的判定和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 林錦屏;基于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浙江人口流動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徐旭;中國轉型時期的人口流動[D];廈門大學;2007年

8 羅一榮;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法制變革[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郭華民;論我國人口流動管理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吳宇;淺論中國城市化、人口流遷與戶籍制度改革[D];四川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991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4991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98d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