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際人口遷移對我國區(qū)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s made the country gradually relax the restrictions on population migration. Whether it is to move in or out of the country,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tion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rovincial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GDP from the three major areas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namely, th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the net migration, and the migration-exit migration, which are all existing in th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nel data model is test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population migration a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作者單位】: 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分類號】:F127;C92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桂新 ,魏星 ,沈建法;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作用關系之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袁曉玲;張寶山;胡得佳;;人口遷移對區(qū)域經濟增長地區(qū)差異的影響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9年09期
3 段平忠;;我國人口流動對區(qū)域經濟增長收斂效應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8年04期
4 馬忠東;王建平;;區(qū)域競爭下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及分布[J];人口研究;2010年03期
5 杜小敏;陳建寶;;人口遷移與流動對我國各地區(qū)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0年03期
6 魏星,王桂新;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人口遷移特征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年05期
7 王桂新;劉建波;;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qū)省際人口遷移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永昌;;安徽省內跨市流動人口空間分選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2 張成華;鄭則文;;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研究綜述[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01期
3 朱杰;;長江三角洲省際人口遷移格局及影響因素[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06期
4 張順;李玉娥;史鐵杰;;人口遷移理論視野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對策分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劉艷;王學力;;人口流動遷移與泛珠三角區(qū)域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朱杰;;長江三角洲人口遷移空間格局、模式及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09年03期
7 朱琳;劉彥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進城落戶意愿影響因素——以河南省鄲城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2年04期
8 王國霞;魯奇;;中國近期農村人口遷移態(tài)勢研究[J];地理科學;2007年05期
9 王國霞;秦志琴;程麗琳;;20世紀末中國遷移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視角[J];地理科學;2012年03期
10 王國霞;程麗琳;;城鄉(xiāng)勞動力遷移規(guī)律研究[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曦輝;;科學發(fā)展觀、微觀經濟理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阮菁如;劉建明;梁英;陳沁;蘇志壽;;廈門市思明區(qū)流動人口結核病防治效果分析[A];中國防癆協(xié)會結核病控制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朱杰;;長江三角洲人口遷移空間格局、模式及啟示[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安慧;李增永;;經濟發(fā)展對外來人口影響因素分析[A];北京市第十六次統(tǒng)計科學研討會獲獎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杰;適應中國人口流動的財政政策優(yōu)化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陳江生;基于系統(tǒng)觀的遷移型農村人力資本疏導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新榮;東北地區(qū)人口變動及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4 程名望;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機理、動因與障礙[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吳靜;人地關系分析的自主體模擬理論框架及其平臺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楊振;中國人口與經濟空間分布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張祺;中國人口遷移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王克亞;河南省農村人口流動及其對流出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9 韋樟清;中國養(yǎng)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xù)制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季安照;阻力與對策[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桑小峰;江蘇鄉(xiāng)城遷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算[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2 路鳴;遼寧省人口遷移與經濟發(fā)展的定量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張彥東;西部地區(qū)投資結構變化對勞動力流動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孟鳳鳴;1958-1963年甘肅省外流婦女問題探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冉艷;陜西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筱;戶籍改革的區(qū)域差異比較[D];復旦大學;2011年
7 周燕萍;我國省際人口流動的社會經濟效應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8 李麗君;新疆人口遷移與經濟發(fā)展關系的實證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9 江玲雅;創(chuàng)業(yè)型流動:一種獨特的農民流動方式[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研究(1990- )[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連玉君;人力資本要素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差異的作用機制———兼論西部人力資本積累策略的選擇[J];財經科學;2003年05期
2 姚林如;李莉;;勞動力轉移、產業(yè)集聚與地區(qū)差距[J];財經研究;2006年08期
3 王秀芝;尹繼東;;中國收入差距與勞動力流動關系研究綜述[J];當代財經;2007年04期
4 魯奇;王國霞;楊春悅;曾磊;;流動人口分布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關系若干解釋(1990、2000)[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5 孫自鐸;跨省勞動力流動擴大了地區(qū)差距——與縮小論者商榷[J];調研世界;2004年12期
6 趙光華;于鵬;丁艷萍;;陜西省區(qū)域經濟增長差異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年03期
7 范劍勇,王立軍,沈林潔;產業(yè)集聚與農村勞動力的跨區(qū)域流動[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8 王桂新;中國農村勞動力鄉(xiāng)—城遷移與區(qū)域發(fā)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9 楊開忠;中國區(qū)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年12期
10 蔡fs,王德文;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xù)性與勞動貢獻[J];經濟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俠;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國內人口遷移及今后的展望[J];人口與經濟;1987年02期
2 蔡f ;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成因、趨勢與政策[J];中國人口科學;1995年06期
3 王君;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召開“中國人口遷移與城鎮(zhèn)化”學術討論會[J];人口研究;1988年01期
4 穆光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和趨勢[J];人口學刊;1994年03期
5 范力達;省際間人口遷移對吉林省經濟發(fā)展的影響[J];人口學刊;1995年03期
6 鄧文勝;我國人口遷移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0年09期
7 張躍東;歷史上陜甘寧地區(qū)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J];人口研究;1992年06期
8 楊有社,李樹茁;我國區(qū)域人口遷移空間模式分析[J];人口學刊;1995年01期
9 陳國平;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的新形式——民工潮[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5年03期
10 續(xù)西發(fā);新疆人口遷移問題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鴻;;廣西人口遷移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2 何一鳴;;基于空間自相關的四川人口遷移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沈建法;王桂新;;人口遷移的戶口效應:廣東省戶口移民與非戶口移民的比較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偉;吳志強;鄧雪nr;;我國人口城鎮(zhèn)化演變的制度分析與城鄉(xiāng)關系轉型[A];規(guī)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李雨停;丁四保;王榮成;;基于區(qū)域視角的中國農村人口城市化問題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杰;;長江三角洲人口遷移空間格局、模式及啟示[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檢驗[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北京城市流動人口移民傾向和行為研究"課題組;尹志剛;;北京市常住流動人口的移民傾向和行為調查研究[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9 丁四保;;我國主體功能區(qū)劃面臨的基礎理論與實踐問題[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張敏;;淺析農村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應措施——以石阡縣農村人口增長為個案[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紅;人口遷移:經濟發(fā)展的晴雨表[N];中國人口報;2001年
2 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任遠;堅持推動人口遷移和人口空間集聚[N];解放日報;2009年
3 記者 曲一琳;西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楊成鋼:建立人口遷移 流動調節(jié)機制[N];光明日報;2010年
4 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魏津生;城鎮(zhèn)化和人口遷移de新世紀[N];中國人口報;2001年
5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高春燕;人口遷移改變城市面孔[N];中國人口報;2003年
6 岳金平;促進人口與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N];中國人口報;2006年
7 小真 廣隸;和諧人居地 幸福揚州人[N];揚州日報;2005年
8 陸杰華;人口遷移研究的回顧與評述[N];中國人口報;2008年
9 任遠;長三角地區(qū)的人口遷移與區(qū)域發(fā)展[N];中國人口報;2006年
10 李子俊 張璐 徐濤;機會:吸引230萬“新市民”[N];南京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吉國;黑龍江省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3年
2 張麗;公共產品配置對人口遷移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張祺;中國人口遷移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陳楠;基于GIS的人口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5 逄錦波;青島市人口遷移的經濟社會影響及對策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6 景楠;基于多智能體與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預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7 萬能;中國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遷移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8 李袁園;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9 冉小毅;中國大陸的人口國際遷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汝良;江西人口結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定量預測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麗霞;埃及人口遷移研究(1952年—2011年)[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路鳴;遼寧省人口遷移與經濟發(fā)展的定量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胡振球;社會關系網絡視野下的人口遷移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4 郭芮光;經濟發(fā)展、空間距離對吉林省省際人口遷移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5 龔潔;中國人口遷移吸引中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6 范琦;城市化背景下的昆明人口遷移: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云南大學;2013年
7 趙寧;利益驅動的人口遷移動力學模擬[D];寧夏大學;2014年
8 汪勝蘭;民勤綠洲農村社區(qū)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9 韓丹;吉林省省際人口遷移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王鑫;延邊地區(qū)朝鮮族人口遷移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538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45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