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口論文 >

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估計

發(fā)布時間:2016-12-19 11:22

  本文關鍵詞: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估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估計

發(fā)布時間: 2013-08-22    作者:崔紅艷/徐嵐/李睿    來源:人口研究 2013-08-22

  字體:(     )

  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號)》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3972萬人(國家統(tǒng)計局,2011)。
  2012年5月,國家統(tǒng)計局出版了《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司,2012),公布了機器匯總從每個人常住地匯總的總人口133281萬人(不含230萬現(xiàn)役軍人,不含難以確定常住地的465萬人)以及各種結構數(shù)據(jù),這為研究中國的人口問題提供了詳細的資料。為便于人們準確認識和使用普查數(shù)據(jù),本文將利用人口分析技術和與歷史數(shù)據(jù)、行政記錄資料比較等方法,對這次普查機器匯總數(shù)據(jù)進行評估,對主要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做出估計。
  1 分年齡人口的準確性
  人口年齡構成是人口的最基本結構,人口年齡構成是否存在偏差是衡量數(shù)據(jù)質(zhì)量的關鍵。
  1.1 10歲及以上人口的準確性
  與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齡結構進行比較,2010年普查的a+10歲人口應為2000年普查a歲的存活人口(a>=0),即為留存率。一般情況下,人口留存率應嚴格小于1,并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小;人口留存率還應該圍繞生命表留存率曲線上下波動(翟振武等,1989)。
  圖1和圖2繪出了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2000~2010年的留存率曲線(在計算普查的留存率時,均加入了現(xiàn)役軍人)?梢钥闯隽舸媛是低年齡波動較大,其余年齡在生命表留存率曲線上下小幅波動。從分年齡段看:
  (1)10~19歲。男女兩性留存率均大于1,即2000年0~9歲的人活到2010年不僅沒減少反而增加了,這主要是2000年0~9歲人口的漏報所致。
  (2)20~45歲。男女兩性留存率既有大于1的也有小于1的,但基本圍繞生命表留存率曲線波動。男性22~29歲幾個年齡留存率均低于生命表留存率,而20歲、21歲及31~40歲留存率又大于1或高于生命表留存率,說明男性22~29歲可能存在漏報,而20歲、21歲及30~40歲又可能存在重報;女性在20~25歲、30~34歲也出現(xiàn)了大于1的留存率。如果假定2000年10~35歲人口數(shù)是準確的,以2000年10~35歲為基礎按留存率推算到2010年,再與這次普查20~45歲人口比較,便可估算出2010年20~45歲人口有漏也有重,但總體上表現(xiàn)出重報多于漏報。其中男性凈重報31萬人,女性凈重報572萬人,共凈重復登記了604萬人,占20~45歲人口的1.1%。
  青壯年人口的重復登記,主要是兩頭登記的信息不一致造成的。一部分人既在現(xiàn)住地被確定為常住,又在戶口登記地被確定為常住,從而造成兩邊重復統(tǒng)計為常住人口。但這種重復的現(xiàn)象并不嚴重。
  (3)46歲及以上。46歲及以上各年齡留存率均與生命表留存率吻合的比較好,說明與2000年普查的一致性較強,也表明46歲及以上人口的準確性較高。
  1.2 0~9歲人口的準確性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歷年公布的出生人數(shù),推算出存活到2010年的人口,與普查登記的0~9歲人口比較,可以評價低年齡人口的準確性。即2001年的出生人數(shù)存活到2010年應為2010年普查的9歲人口,2002年的出生人數(shù)存活到2010年應為8歲人口……2010年的出生人數(shù)存活到普查時點為0歲人口。
  由表1可以看出,用出生人口推算到相應年齡(0~9歲)的人口數(shù),累計比普查多1107萬人。說明普查0~9歲低年齡人口漏報1107萬人,漏報率為7.56%!
  低年齡人口漏報,是中國人口普查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人口研究》編輯部,2009、2011)。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后一次普查10~19歲人口明顯多于前一次普查0~9歲人口的問題。通過2000年人口普查我們已經(jīng)看到1990年0~9歲人口漏報1254萬人,占1990年0~9歲實際登記人口的5.81%(張為民、崔紅艷,2002)。同樣地,2010年10~19歲人口明顯多于2000年的0~9歲人口。
  將這次普查10~19歲人口按照留存率回推后與2000年普查0~9歲的人口進行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2000年0~9歲累計漏報1689萬人(見表2),占2000年0~9歲實際登記人口的10.61%。也進一步說明2000年調(diào)查環(huán)境比1990年時差,低年齡漏報比1990年嚴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幾次人口普查低年齡人口均存在漏報,主要原因是群眾對超生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如實申報,以便避開超生處罰造成的。
  2 分性別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同年齡構成一樣,性別結構也是人口的最基本結構之一,它是衡量數(shù)據(jù)質(zhì)量的另一關鍵指標。
  2.1 10歲及以上人口性別比的準確性
  采用同隊列性別比比較的方法(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司,1992),對2010年和2000年同一出生隊列人口的性別比進行比較,判斷性別數(shù)據(jù)與2000年登記的一致性。一般地,由于各年齡死亡率男性都比女性高,同隊列性別比應該呈下降趨勢。而又由于青壯年年齡死亡人口較少,兩性差異較小,所以青壯年年齡同隊列性別比曲線應該比較接近;高年齡死亡人口相對較多,且兩性差異較大,同隊列性別比隨年齡增大差異加大。
  圖3給出了2000~2010年同隊列性別比曲線圖,從中可以看出:
  第一,10~19歲性別比下降明顯。2010年10~19歲性別比為111.85,與2000年0~9歲性別比(117.45)比較下降了5.60。結合第一部分對年齡結構的分析,如果假定2010年10~19歲年齡性別登記準確,說明2000年0~9歲性別比被高估了,而主要原因是2000年低年齡人口漏報女性多于男性,對性別比的影響達5.40個百分點(117.45~112.05)(見表3)。
  第二,20~29歲性別比下降較為明顯。2010年20~29歲性別比為102.36,與2000年10~19歲性別比(107.64)比較下降了5.28。結合第一部分對年齡構成的分析,不難看出,2010年20~29歲性別比較低是由于這一年齡段男性人口漏報造成的。
  第三,30歲及以上人口性別比與2000年同隊列性別比相比呈現(xiàn)差距逐漸加大的趨勢,符合性別比下降的人口趨勢。
  2.2 總人口性別比
  2010年人口普查總人口性別比為105.20,比2000年的106.67有所下降。通常情況下,受人口由年輕型向老年型過渡以及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的影響,總人口性別比呈逐步下降趨勢。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偏高,但是,近年來中國老年人口比重不斷提高,它對總人口性別比所起的降低作用大于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對總人口性別比所產(chǎn)生的上升作用。綜合這些因素,并結合前面對各年齡性別比的分析,總人口性別比略低于2000年,達到105.20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說明,這次普查分性別數(shù)據(jù)比較準確,盡管分年齡數(shù)據(jù)有漏報或重報,但總體看不影響性別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3 生育水平的準確性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長表中登記了每個育齡婦女普查前一年的生育狀況。根據(jù)其生育狀況,獲得2010年婦女的年齡別生育率,在此基礎上直接計算總和生育率為1.18。這是否是目前中國真實的生育水平呢?
  3.1 相關數(shù)字之間的矛盾說明總和生育率1.18明顯偏低
  普查登記長表中在普查前一年從婦女生育情況中登記的出生人口為119萬人,而長表中0歲人口為130萬人,推算到出生為132萬人,比119萬人多出10.17%,據(jù)此計算總和生育率應為1.30。
  普查登記長短表全部出生人口為1384萬人,這意味著出生人口的抽樣比僅為8.64%,而長表總人口的抽樣比為9.55%,15~49歲育齡婦女的抽樣比為9.43%,這說明長表登記的出生人口偏低,依此計算的婦女總和生育率也必然會偏低,據(jù)此推算的總和生育率應為1.42。
  3.2 對實際生育水平的估計
  本文第一節(jié)通過與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出生人數(shù)比較,得出了2010年出生人口1384萬存在漏報,漏報率為15.06%。用這個漏報率來調(diào)整總和生育率,將達到1.50。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歷年人口變動抽樣調(diào)查,2000~2009年出生人口在1592萬~1702萬之間。如果按出生人數(shù)推算,2000~2010年總和生育率在1.50~1.64之間(見表4)。說明我國已經(jīng)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低生育水平發(fā)展階段,當前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5左右。
  可以看出,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人們生育意愿下降,我國已經(jīng)進入低生育水平階段,低生育水平不再只是計劃生育的結果。我們認為,實際調(diào)查登記的總和生育率偏低,按歷年公布的出生率反映的出生和生育數(shù)據(jù)較好地反映了我國實際的生育水平。
  4 死亡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期間的死亡人口為742萬人,這一數(shù)據(jù)是否真實反映我國人口死亡水平呢?
  4.1 標準化死亡率
  根據(jù)登記的死亡人口直接計算粗死亡率為5.58‰。與2000年直接登記的5.92‰相比,下降了0.34個千分點。
  實際上,粗死亡率不但受實際死亡水平的影響,還受年齡結構的影響。為更好地反映死亡水平的變化,我們以2000年普查的人口年齡結構為標準,分別對1990年、2010年普查登記的死亡率進行標準化?梢钥闯,2000~2010年間粗死亡率下降了30.7%(見表5),與前一個十年相比,呈現(xiàn)了一個較為明顯的跳動,在經(jīng)濟社會、醫(yī)療水平穩(wěn)步發(fā)展的情況下,這種跳動顯然是不合理的。
  4.2 分年齡死亡率
  根據(jù)分性別的年齡別死亡率對數(shù)曲線(見圖4),可以看到,除了0歲以外,2010年普查的男性分年齡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這符合基于生理影響的男女正常死亡規(guī)律。值得注意的是,男女分年齡死亡率的差異呈現(xiàn)出隨年齡增長先放大后縮小的趨勢。在青壯年階段,男女兩性的死亡率差異最大。
  從年齡別死亡率的相對變動情況看(見圖5),與2000年相比,2010年低年齡人口和20~30歲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較大。這種不合理的變動源自死亡人口和總人口數(shù)據(jù)的登記誤差。具體來看,在低年齡總人口存在漏報的前提下,說明低年齡死亡人口的漏報更為嚴重;而20~30歲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是由該年齡段總人口的重復登記造成的。
  此外,在青壯年階段,女性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男性,這也間接造成了此年齡段男女死亡率的差異最大。青壯年女性死亡率的異常下降可能與十年來育齡婦女的生育減少或推遲有關,也可能與女性死亡人口的漏報有關。如果是漏報,為什么在此年齡段女性的死亡漏報會明顯高于男性呢?目前還無法做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4.3 平均預期壽命
  根據(jù)普查直接登記的年齡別死亡率計算的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7.95歲,其中男性為75.65歲,女性為80.49歲。與2000年相比,分別提高6.55歲、6.02歲和7.16歲。根據(jù)聯(lián)合國平均預期壽命增長模型,在預期壽命達到70歲以后,每5年增長1.5歲已經(jīng)是非?斓乃俣。世界銀行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9.6歲,其中高收入國家及地區(qū)為79.8歲。顯然,我國普查直接登記的死亡人口存在明顯的漏報。
  4.4 死亡人口漏報率的估計
  (1)根據(jù)2000年和2010年普查登記的總人口,可以推算出2000年0歲及以上人口到2010年已死亡7713萬人,若考慮到2010年20~45歲人口還有604萬人重報,這一數(shù)字可調(diào)整為8317萬人。據(jù)測算,十年間低年齡人口死亡(2001年0歲、2002年0~1歲……2010年0~9歲)202萬人。依此計算,2000~2010年間共死亡8637萬人,平均每年死亡863.7萬人,線性外推到2010年死亡人口為909萬人。普查的死亡人口漏報率應為18.4%。
  (2)根據(jù)2000年生命表,采用布拉斯羅吉特模型生命表方法,估算2010年生命表,以此計算2000~2010年的平均留存率,與實際人口的留存率進行擬合(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司,1992)。我們可以得到2010年生命表的高、低兩個結果,除個別低年齡段以外,實際人口留存率基本位于高低兩個模型的平均存活率之間。對應的高模型預期壽命為75.92歲,低模型預期壽命為74.36歲,這表明2010年實際的平均預期壽命穩(wěn)定在74.36~75.92歲之間。據(jù)此計算普查登記的死亡人口漏報率在13.6%~27.1%之間。
  綜合考慮上述兩種方法,經(jīng)過對2010年普查的人口死亡水平進行認真分析和評估,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10年我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這較好地反映了2010年我國人口的健康水平。
  5 對總人口的估計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fā)布全國總人口(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為133972萬人,它是否真實反映我國人口規(guī)模呢?
  第一,按照普查方案設計要求,2010年普查登記階段結束后,從全國范圍內(nèi)直接抽取了402個調(diào)查小區(qū)的4萬戶、12萬人進行事后質(zhì)量抽查。抽查結果顯示,總人口漏報率為0.12%,漏報160萬人。
  第二,根據(jù)本文第一節(jié)的論證,低年齡漏報約1107萬人,青壯年凈重報約604萬人,從而總人口應為普查從常住地匯總的133281萬人加上漏登的低年齡人口減去重登的青壯年人口,再加上230萬現(xiàn)役軍人,為134014萬人,與公報發(fā)布人口相差42萬人。
  由以上兩點可以看出2010年普查公報公布的總人口133972萬人是可信的。
  6 教育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口素質(zhì)的重要標志,也是反映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狀況的基本指標。
  6.1 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的準確性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保持快速增長態(tài)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人口普查計算機詳細匯總數(shù)據(jù)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11923萬人,占8.93%。它是否反映了我國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的真實水平呢?
  以2000年人口普查公報大專及以上人口4571萬人為基數(shù),加上教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歷年新增本?迫丝,減去歷年大專及以上程度死亡人口,則2010年全國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為12360萬人(見表6)。因為教育統(tǒng)計中未包括歷年軍事院校招生數(shù)(徐嵐、崔紅艷,2008),按每年軍事院校招生10萬人,10年共計100萬人計算,則按教育統(tǒng)計推算的2010年全國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為12460萬人,占9.33%。與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相比,相差537萬人,為0.40個百分點?紤]到教育統(tǒng)計中接受各類高等教育(普通本?、成人本?飘厴I(yè)生、網(wǎng)絡本?飘厴I(yè)生、自學考試畢業(yè)生)人口可能略有重復,則普查登記數(shù)據(jù)與教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比較接近,表明2010年普查基本反映了我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實際狀況。
  6.2 文盲人口的準確性
  近年來,隨著“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繼續(xù)推進,我國青壯年文盲持續(xù)減少。
  2010年人口普查詳細匯總數(shù)據(jù)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人口中,文盲人口為5419萬人,占4.06%。
  以2000年人口普查公報中文盲人口8507萬人為基數(shù),加上歷年新增文盲人口,減去教育統(tǒng)計中歷年掃盲人口數(shù)及歷年死亡的文盲人口(歷年新增文盲和歷年死亡文盲均根據(jù)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推算)。則推算的2010年全國文盲人口為5509萬人,占4.11%(見表7)。與2010年人口普查相差90萬人,0.05個百分點,表明2010年普查登記的文盲人口數(shù)據(jù)質(zhì)量較高。
  7 長表數(shù)據(jù)代表性的分析
  2010年人口普查繼續(xù)使用長短表技術,以隨機等距概率抽樣方法確定長表調(diào)查戶。但為了方便普查員現(xiàn)場登記和避免更換長表調(diào)查戶,采用了抽取住戶組的方法,即在每個普查小區(qū)每40戶抽4戶(相鄰4戶一組)填報長表!
  普查表短表(指全部資料,下同)反映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的基本情況,普查表長表的項目45個,包含就業(yè)狀況、行業(yè)、職業(yè)、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詳細的信息。通過對長、短表直接登記的主要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對長表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得出判斷。
  7.1 主要人口結構數(shù)據(jù)的比較
  從主要人口結構數(shù)據(jù)看,長、短表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的差異(見表8)。具體來看,長表的家庭戶比重和家庭戶規(guī)模都高于短表,說明長表抽中的家庭戶稍微偏多、稍微偏重家庭人口較少的戶,但總的看,偏差不大;長表的總人口性別比為103.47,低于短表的104.89,反映長表抽中的男性人口偏少;分年齡段看,長表的少年人口、老年人口比重略高于短表,而青壯年人口比重略低于短表。這是由于長表抽中的青壯年偏少造成的。
  7.2 抽樣比比較
  2010年普查,長表總人口占到短表總人口的9.55%,即長表的抽樣比為9.55%。從分年齡人口的抽樣比看(見圖7),抽樣比在各年齡分布是不一致的,1~13歲和60~80歲年齡組都比較高,超過9.80%;17~31歲比較低,在9.30%以下;其他年齡段基本在9.50%左右。總體來看,少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抽樣比偏高,青壯年偏低,男性更為嚴重。
  從長短表分年齡的性別比看(見圖8),長表20~50歲各年齡的性別比都低于短表,其余年齡性別比與短表基本一致。這符合長表總人口性別比偏低的情況。
  長短表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長表漏掉了部分青壯年流動人口。這主要是由于現(xiàn)場登記時,對于在摸底時未了解到的人口,沒有被列入戶主姓名底冊,未參加長表抽樣,而這些人大部分是居住不太穩(wěn)定的青壯年流動人口,這部分人在登記復查階段都填報了短表。
  8 結論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結論:
  (1)0~9歲低年齡人口存在漏報,漏報人口超過1000萬人;20~45歲人口有漏也有重,但重報大于漏報;其余年齡組人口的完整性比較高。
  (2)受分年齡人口完整性的影響,從常住地匯總的總人口數(shù)據(jù)表現(xiàn)出凈漏報;漏報主要發(fā)生在低年齡組和嬰幼兒。
  公報發(fā)布的總人口133972萬人是符合實際的,真實反映了中國2010年的人口規(guī)模。
  (3)性別數(shù)據(jù)可信度較高,但個別年齡受漏報或重報影響,性別比存在一定偏差,主要發(fā)生在低齡和青壯年年齡段。
  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及幼兒性別比依然偏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女嬰漏報。
  (4)育齡婦女生育水平明顯偏低,,根據(jù)長表婦女生育孩子數(shù)直接計算的總和生育率1.18,大約低估了27%,2010年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應為1.5;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期間的出生人口1384萬(短表)至少漏報了15%,實際出生人口應大于1590萬人。
  (5)根據(jù)普查登記的死亡人口直接計算的粗死亡率5.58‰是一個偏低的估計,死亡人口漏報率超過20%,實際死亡率應為7.1‰左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比2000年提高了3.43歲。
  (6)教育數(shù)據(jù)質(zhì)量較好,反映了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成就。
  (7)長表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總體上比較好。但由于長表少登記了部分青壯年流動人口,尤其是男性流動人口,使得長、短表在年齡、性別結構上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這可能會對長表的其他結構數(shù)據(jù)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使用長表數(shù)據(jù)推算總體時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8)這次普查結果使我們進一步印證了2000年人口普查0~9歲人口存在較高的漏報率,達到10.61%,漏報人口約為1689萬人。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盡管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難度空前,但在普查方案設計等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進(《人口研究》編輯部,2010),使得數(shù)據(jù)質(zhì)量明顯提高,總人口的漏報率大大降低。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查準出生和死亡人口仍然是普查的難點。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號).201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1. Communique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No. 1).
  [2]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2
  Population Census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2. Tabulation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Press.
  [3]張為民,崔紅艷.對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準確性的估計.人口研究,2002;4:25-35
  Zhang Weimin and Cui Hongyan. 2002. An Evalu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200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Population Research 4:25-35.
  [4]徐嵐,崔紅艷.利用教育統(tǒng)計資料對我國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研究.人口研究,2008;5:79-82
  Xu Lan and Cui Hongyan. 2008. Research on Sex Ratio at Birth from Data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Population Research 5:79-82.
  [5]《人口研究》編輯部.世人矚目的六普:軌跡、解讀與思考.人口研究,2011;3:41-55
  Editorial Board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11. The Eye-Catching Sixth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Explanations and Thoughts. Population Research 3:41-55.
  [6]《人口研究》編輯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挑戰(zhàn)與展望.人口研究,2009;6:42-56
  Editorial Board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9.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Population Research 6:42-56.
  [7]《人口研究》編輯部.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經(jīng)驗與啟示.人口研究,2010;6:19-31
  Editorial Board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10. Experiences from China's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Population Research 6:19-31.
  [8]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司.人口間接估計技術.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2:35-80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1992. Indirect Techniques for Demographic Estimation. China Statistics Press:35-80.
  [9]翟振武,路磊,羅茂初,曲海波.現(xiàn)代人口分析技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20-158
  Zhai Zhenwu, Lu Lei, Luo Maochu and Qu Haibo. 1989. Advanced Techniques for Demographic Analysi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120-158.^


  本文關鍵詞: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估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98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198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ad5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