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時空演化與公共資源配置的區(qū)域差異研究
[Abstract]:The population siz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hanghai have changed greatly due to the double influence of the alien population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mig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population from 2000 to 2010,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index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public resources is insufficient, the structural mismatch of some resources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regions are prominen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djust and perfect the population management model, optimize the supply mode of public resource alloca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carry out policy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ditional equalization".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民工城市融入模型及政策仿真研究》(項目批準號:10BRK012) 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上海人口空間移動與公共管理和服務資源配置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2012-A-05-B)
【分類號】:C924.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彭希哲;郭秀云;;權利回歸與制度重構——對城市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7年04期
2 駱勇;;大城市戶籍人口人戶分離的特點與成因——基于廣州市越秀區(qū)X街道、天河區(qū)Y街道的調查和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10年04期
3 郭秀云;;城市戶籍制度的邊際性改革——兼論上!熬幼∽C轉戶籍”政策的解讀[J];西北人口;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宇;林李月;;流動人口的流遷模式與社會保護:從“城市融入”到“社會融入”[J];地理科學;2011年03期
2 "流動人口社會安全需求現(xiàn)狀與相關公共政策分析"課題組;徐鎮(zhèn)強;徐向群;;流動人口社會安全需求現(xiàn)狀與相關公共政策分析[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藍宇蘊;黃定平;;“人戶分離”問題與社區(qū)建設——以廣州荔灣區(qū)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2年04期
4 單民;陳磊;;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的流動人口犯罪預防[J];法治研究;2013年03期
5 司仲鵬;;居住證制度與流動人口犯罪控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6 別紅暄;;當代中國戶籍制度研究綜述[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7 郭慶;;大城市外來人口本地化困境的反思——以上海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趙德余;;城市戶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及其漸進式特征——博弈論的視角[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05期
9 徐增陽;;農民工的公共服務獲得機制與“同城待遇”——對中山市“積分制”的調查與思考[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年05期
10 劉傳江;程建林;;雙重“戶籍墻”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J];經(jīng)濟學家;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增陽;;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同城待遇”與獲得機制——對中山市“積分制”的調查與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鐘逢干;;我國城市人口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梁德闊;徐大慰;;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破解“新二元結構”[A];社會管理法治化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孔媛;城市“新二元結構”從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2 李雄;論平等就業(yè)權[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張瑋;城市戶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竹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5 季安照;阻力與對策[D];浙江大學;2010年
6 滕騰;我國就業(yè)歧視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7 嚴士清;新中國戶籍制度演變歷程與改革路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程建林;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嫻;來滬人員社區(qū)服務需求與供給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郭其路;重慶市“農轉城”戶籍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董淑莉;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利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王彬彬;中國城市戶籍限制影響因素及其改革對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陳筱;戶籍改革的區(qū)域差異比較[D];復旦大學;2011年
6 周皓;連通與離間:手機與藏民日常生活[D];云南大學;2011年
7 王錦;城市流動人口社區(qū)化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張海濤;論憲法對我國居住證制度的規(guī)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9 程嬋娟;中部地區(qū)城鎮(zhèn)化進程中居民素質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10 柴靜;農村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服務利用與社會心理因素的關系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益龍;1949年后的中國戶籍制度:結構與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顧駿;關于上海流動人口管理的深層次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李健英;;戶籍制度在轉軌時期的特點及其路徑依賴[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朱宇;戶籍制度改革與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約機制[J];南方人口;2004年03期
5 張惟英;;拉美過度城市化的教訓與北京人口調控[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6 李若建;城鎮(zhèn)戶籍價值的顯化與淡化過程分析[J];社會科學;2001年09期
7 張波;;論農民工在二元性社會制度變遷中的推動作用[J];天府新論;2009年05期
8 黨國英;;戶籍制度:改革的路怎么走[J];中國改革;2006年04期
9 賈毓慧;;2008年我國人戶分離的特點及思考[J];中國統(tǒng)計;2009年06期
10 楊立雄;爭論與分歧——對社會保障最新研究的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從容;陳衛(wèi)民;;20世紀90年代京津滬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與外來人口比較研究[J];西北人口;2006年01期
2 施杏修,胡黛青;永康市外來人口計生管理的三種模式[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全市人口低速增長[J];北京統(tǒng)計;2004年Z1期
4 宋桂香,楊青;降低外來人口嬰兒死亡率刻不容緩[J];人口研究;1999年06期
5 崔承印;外來人口對北京人口規(guī)模和分布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2年05期
6 郭繼強;外來人口轉變?yōu)槌鞘芯用竦慕?jīng)濟學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7 ;北京常住人口外來占三成[J];城市規(guī)劃通訊;2009年23期
8 何建華;;上海:20萬美元一個戶口[J];開發(fā)區(qū)導刊;1994年04期
9 馮曉英;北京地區(qū)流動人口的演變及其特征[J];北京黨史;1999年01期
10 郝在今;中國大人潮[J];法律與生活;200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秀池;;北京人口分布與公共資源配置研究[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王文華;李雪銘;;外來人口與大連城市人居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龐江倩;;1950~197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變動特點[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4 侯亞非;尹德挺;;北京市外來人口特征變化分析[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趙渺希;;上海市中心城區(qū)外來人口社會空間分布研究[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米紅;韓娟;;深圳人口素質與城市綜合競爭力關聯(lián)模式探究[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7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中的人口數(shù)量問題研究[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建國;;我國省際區(qū)域差異的五大特征[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中)[C];2004年
9 安慧;;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人口發(fā)展狀況綜述[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10 周一星;于海波;;對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鎮(zhèn)人口比重的分析[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生 周啟亮;外來人口占上海25%[N];上海金融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劉艷 通訊員 劉征宇;68萬外來人員在廈打拼生活[N];廈門日報;2006年
3 北統(tǒng);北京常住人口去年接近一千五百萬[N];中國信息報;2005年
4 吳勇 王立先;溫州常住人口首破800萬[N];溫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楊利春;常住人口為“分母”不應止步統(tǒng)計變革[N];中國人口報;2008年
6 記者 古春婷;萬名普查員11月入戶普查[N];珠海特區(qū)報;2010年
7 天津市發(fā)展改革委、天津市計生委、天津市統(tǒng)計局 郝曉遠 馬超英 景春杰;把外來人口壓力轉化為發(fā)展動力[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8年
8 李曉;市區(qū)一天生出三個“小班”[N];蘇州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王思睿;上海常住人口結束十年負增長[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10 記者 盧文軍 實習生 郭浩;鄭州常住人口超752萬[N];鄭州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郭秀云;區(qū)域人口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喬曉春;中國人口普查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
3 陸淑珍;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研究[D];中山大學;2012年
4 萬能;中國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遷移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孟慶潔;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峰;昆山人口變遷研究:1978-2005[D];蘇州大學;2008年
7 楊發(fā)祥;當代中國計劃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鐘翰;上海區(qū)域人口變動與社會公共資源配置[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寧寧;臺州城市外來人口市民化調查研究及規(guī)劃策略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新勇;昆山人口的現(xiàn)狀分析與綜合調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章彬;新郊區(qū)建設下的上海遠郊區(qū)人口集聚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仲雷;流動人口對常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影響及對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劉琳;北京市流動人口的空間分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但濤波;中山市外來人口的特征及其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韓全芳;流動人口行為變異及其機制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田禾;外來人口對城市公共教育、衛(wèi)生服務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林錦屏;基于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浙江人口流動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75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17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