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法治論文 >

清末議會政治的構建研究(1905-1911)

發(fā)布時間:2017-10-04 23:20

  本文關鍵詞:清末議會政治的構建研究(1905-1911)


  更多相關文章: 議會政治 清末 制度規(guī)范


【摘要】:本文旨在從制度的規(guī)范性分析入手,解讀晚清憲政改革的內在政治理念、政治結構和政治運行方式,并試圖對其失敗的原因、教訓,以及對現(xiàn)代民主政治建設可能的啟示進行分析總結。 本文第一章對議會政治思想在中國的演進過程進行了簡要地回顧,并分別從立憲派和清廷統(tǒng)治階層兩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了國人對議會政治形成共識的基礎。立憲派以為,“中國中心論”的幻滅是清末議會政治的邏輯起點,中國要在與強權的競爭中贏得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融入西方強權國家所主導的世界體系,適應列國競爭的新式規(guī)則,相比于“一人獨大”的君主專制,議會政治最大的工具性價值就在于能“合群”以厚民力,而重民、保民、民心可用的“民本”傳統(tǒng),恰好為西方議會政治的正當性提供了絕佳的中國式辯護。而統(tǒng)治階層對對議會政治的預期則主要是:1、吸納新生政治集團精英;2、振興工商業(yè);3、凝聚改革共識;4、主導憲政方向。 本文第二章從兩個方面闡述了議會政治體制下君主權力的制度化安排。一是制度設計者如何將西方憲政理論中的“主權在民”悄然改造成“主權在君”原則;二是從政治運作程序和君主與議院的關系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大權政治”下君主的特權及其對民權的讓步。 本文第三章探討了議會的設立方案。一是議會設立的速緩之爭,介紹了激進派與保守派在民族危機關頭面臨的兩難性政治選擇。二是議會的權力配置,著重介紹了立法權、財政權和監(jiān)督權的權限范圍、運作程序和實際效果。三是議會的組織結構。介紹了時人對“一院制”和“兩院制”的判斷和選擇,議長和議員的選舉及其權利義務,以及議會議事規(guī)則等議院內部各項構成要素。本文認為,雖然清政府設立的議政機關并非完全的立法機構,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最后的決定權,但是,這一制度設立最終將本不應負責任的君主置于與社會領域嚴重對抗的難堪境地。 本文第四章介紹了中央官制改革和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方案。在分析了清廷將官制改革作為預備立憲首要措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實踐效果,并以《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為藍本,,剖析了地方行政體制改革體系中的地方自治政策。 本文第五章從國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入手,分析了清末新的政治體系向社會及民眾的開放程度。著重介紹了國民的選舉權、輿論監(jiān)督權,以及集會結社權的設定及界限,指出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逐漸拓寬政治參與途徑,將公共事務交給公眾討論的過程,只不過對于清廷而言,如何在保障國民政治參與權利的同時,維持統(tǒng)治的權威,這實在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本文第六章從憲法的確立、司法體制改革和法律體系的創(chuàng)設等三個方面剖析了清末議會政治的“法治”基礎,認為國人借助西方法治概念及其運作模式,深刻地認識了法治與憲政之間的聯(lián)系,大量法律移植和近代司法機構的建立,正式開啟了中國法治的近代化進程。 本文結語部分從憲法和法律的神圣化、政治過程的公開化、國家機關職能的專門化和臣民權利義務的具體化等四個方面概括了清末議會政治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并指出清末議會政治的局限性在于以皇權鞏固代替“主權在民”、以強化政府權威代替權力控制、以“防民變”代替“保民權”、以盲目激進代替條件準備,同時總結出清末議會政治實驗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建設留下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議會政治 清末 制度規(guī)范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691
【目錄】:
  • 內容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11
  • 前言11-20
  • 一、 選題的意義11-12
  • 二、 研究綜述12-17
  • 三、 時間、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17-20
  • 第一章 議會政治構建的基本動因20-56
  • 一、 議會政治的緣起20-27
  • (一) 對議會制度的知識性介紹20-21
  • (二) 議會政治的“體”、“用”之辯21-24
  • (三) 議會政治方案的確立24-27
  • 二、 議會政治思想的邏輯分析27-41
  • (一) “中國中心論”的幻滅——議會政治的邏輯起點28-31
  • (二) “合群”以厚民力——議會政治的基本價值31-34
  • (三) 革除專制之弊——議會政治的內在動力34-38
  • (四) 民本思想傳統(tǒng)——議會政治的歷史借鑒38-41
  • 三、 議會政治的現(xiàn)實抉擇41-56
  • (一) 政治參與的考量41-44
  • (二) 發(fā)展經(jīng)濟的愿望44-47
  • (三) 改革成效的反思47-50
  • (四) “擇善而從”的權衡50-56
  • 第二章 制度化的君權56-65
  • 一、 主權在君與三權分立的結合56-60
  • 二、 君主的特權及其對民權的讓步60-65
  • 第三章 議會的設立65-84
  • 一、 議院設立的速緩之爭65-68
  • 二、 議會權力的配置68-75
  • (一) 立法權68-70
  • (二) 財政權70-73
  • (三) 監(jiān)督權73-75
  • 三、 議會的組織結構75-84
  • (一) 兩院制與一院制75-79
  • (二) 議院內部構成要素79-84
  • 第四章 行政體制改革84-100
  • 一、 官制先行改革的必要性84-87
  • 二、 中央官制改革87-92
  • 三、 地方行政改革92-96
  • 四、 地方自治改革試點96-100
  • 第五章 國民的政治參與100-124
  • 一、 國民參與的原點和基礎100-107
  • 二、 參與選舉107-115
  • (一) 選舉人資格107-109
  • (二) 被選舉人資格109-113
  • (三) 選舉方式113-115
  • 三、 輿論監(jiān)督115-119
  • 四、 政治集會119-121
  • 五、 國民參與的危機121-124
  • 第六章 “法治”基礎的確立124-143
  • 一、 立憲的策略選擇124-128
  • 二、 司法體制的重構128-132
  • 三、 法律體系的創(chuàng)設132-143
  • (一) 刑法的修訂135-137
  • (二) 民法的法典化137-138
  • (三) 訴訟法的編纂138-140
  • (四) 商事立法140-143
  • 結語 清末議會政治的本土化選擇143-164
  • 一、 清末議會政治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143-148
  • (一) 憲法和法律的神圣化143-145
  • (二) 政治過程的公開化145-147
  • (三) 國家機關職能的專門化147
  • (四) 臣民權利義務的具體化147-148
  • 二、 清末議會政治的工具性特點148-155
  • (一) 以皇權鞏固代替“主權在民”149-151
  • (二) 以強化政府權威代替權力控制151-152
  • (三) 以“防民變”代替“保民權”152-153
  • (四) 以盲目激進代替條件準備153-155
  • 三、 清末議會政治的悲劇性啟示155-164
  • (一) 必須形成廣泛而統(tǒng)一的社會認同156-158
  • (二) 必須始終把握改革的主導力量158-159
  • (三) 必須及時控制政治參與風險159-161
  • (四) 必須慎重選擇改革的策略161-164
  • 參考文獻164-171
  • 后記171-17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人博;民權詞義考論[J];比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夏勇;飄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國的變法思想與法治[J];比較法研究;2005年02期

3 俞榮根,徐燕斌;追尋中國憲政的童年[J];當代法學;2005年05期

4 馬寶成;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政治參與[J];東岳論叢;2000年02期

5 馬建紅;;《欽定憲法大綱》:清末憲政觀的制度載體[J];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6 王德志;;論憲法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轉型[J];法學家;2004年05期

7 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運動的發(fā)生及其反思——關于清末“立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法學;1997年08期

8 侯宜杰;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楊度[J];近代史研究;1988年01期

9 龔書鐸;晚清西學約議[J];近代史研究;1991年02期

10 侯宜杰;論清末立憲運動的進步作用[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本文編號:9734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734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eb5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