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評價
發(fā)布時間:2017-05-11 13:14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催動下,文化全球化的趨勢呼之欲出。以英美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在冷戰(zhàn)過后采取“和平演變”的策略,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開始“入侵”發(fā)展中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不僅要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求得自保,更應該自強自立,大力發(fā)展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經濟的騰飛、政治的民主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為中國文化實力增強打好了基礎:文化體制改革與政治、經濟、社會體制改革遙相呼應,成為現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本文選取2002年十六大召開到2012年為研究的時間域,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發(fā)展脈絡、重大突破及重大成果進行闡述分析,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歷程作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得出實踐啟示。 中國十年文化體制改革經歷了試點改革(2002-2005)、全面啟動(2006-2010)、深化改革(2010-2012)這三個階段,在改革實踐中取得了許多的突破,例如準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公益性文化單位轉換機制等等;文化體制改革帶來了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極大的激發(fā)了文化的產業(yè)潛力,助力中國的經濟建設,也為中國文化事業(yè)內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模式,,極大的激發(fā)了文化單位的活力。由于文化領域日漸開放,體制環(huán)境日漸寬松,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由改革實踐得出了一些經驗: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為思想指導,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前進方向,要以繁榮文化、做強產業(yè)為目標,通過對改革過程中國家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及政策效果的分析評價,本文認為正確的指導思想對改革成敗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只有繼續(xù)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xù)總結摸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才能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改革的實踐帶給了我們諸多的啟示,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體系,離不開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公平的市場環(huán)境、健全的法制環(huán)境以及多元的市場主體,實踐證明,科學運用“放水養(yǎng)魚”機理能夠推動我國文化產業(yè)走向更好、更強的明天。
【關鍵詞】:文化體制改革 突破與成果 經驗與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120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插圖索引10-11
- 附表索引11-12
- 第1章 緒論12-19
-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12-13
- 1.1.1 選題背景12-13
- 1.1.2 理論意義13
- 1.1.3 實踐價值13
- 1.2 文獻綜述13-17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4-15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5-17
-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17-19
- 1.3.1 研究內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史脈19-28
- 2.1 試點改革(2002 年——2005 年)19-21
- 2.1.1 部署加快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19-20
- 2.1.2 文化試點單位協調發(fā)展20-21
- 2.1.3 改革文化體制以解放發(fā)展文化生產力21
- 2.2 全面啟動(2006 年——2010 年)21-24
- 2.2.1 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2
- 2.2.2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2-23
- 2.2.3 明確文化改革發(fā)展總體布局23-24
- 2.3 深化改革(2010 年——2012 年)24-28
- 2.3.1 提出文化產業(yè)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24-25
- 2.3.2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25
- 2.3.3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5-28
- 第3章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重大突破28-50
- 3.1 準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領域28-31
- 3.1.1 文化領域開放破除體制障礙28-29
- 3.1.2 非公資本形式助力文化產業(yè)29-30
- 3.1.3 融合其他行業(yè)資本挖掘發(fā)展?jié)摿?/span>30-31
- 3.2 文化單位的分離改制、整體改制和股份改制31-33
- 3.2.1 事業(yè)單位與企業(yè)資本分離改制31-32
- 3.2.2 公益性文化單位整體改制32-33
- 3.2.3 經營性文化單位股份改制33
- 3.3 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轉換機制33-38
- 3.3.1 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定性定位34-35
- 3.3.2 推進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35
- 3.3.3 實行競爭、激勵及約束機制35-36
- 3.3.4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36-38
- 3.4 新聞單位宣傳與經營“兩分開”38-42
- 3.4.1 “二分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成果38-39
- 3.4.2 “二分法”做強了文化產業(yè)39-40
- 3.4.3 “二分法”明晰了宣傳的要務40-42
- 3.5 轉變政府文化職能42-45
- 3.5.1 觀念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42-43
- 3.5.2 管理由“多頭執(zhí)法”向“綜合執(zhí)法”轉變43-44
- 3.5.3 資產由“低效混亂”向“保值增值”轉變44-45
- 3.6 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jiān)管機制45-50
- 3.6.1 加強與被管理單位的溝通交流45-46
- 3.6.2 構建多元文化投融資體系46-47
- 3.6.3 確保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47-48
- 3.6.4 支持國有文化企業(yè)做大做強48-50
- 第4章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重大成果50-65
- 4.1 極大地激發(fā)了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活力50-55
- 4.1.1 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實質性成果50-51
- 4.1.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擴大覆蓋范圍51-53
- 4.1.3 新聞單位輿論引導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53-54
- 4.1.4 文化職能部門權責更加明確54-55
- 4.2 極大地釋放了我國文化產業(yè)的潛力55-59
- 4.2.1 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體系55-56
- 4.2.2 初步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對外產業(yè)張力56-57
- 4.2.3 提高了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57-58
- 4.2.4 提高了民營文化企業(yè)參與的積極性和可行性58-59
- 4.3 極大地推動了精品力作的涌現59-65
- 4.3.1 新聞業(yè)59-60
- 4.3.2 影視業(yè)60-62
- 4.3.3 文學界62-63
- 4.3.4 其他行業(yè)63-65
- 第5章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經驗與啟示65-73
- 5.1 關于經驗65-68
- 5.1.1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奪取改革制高點65-66
- 5.1.2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能確保正確方向66-68
- 5.1.3 以繁榮文化、做強產業(yè)為目標才能獲得改革動力68
- 5.2 關于啟示68-73
- 5.2.1 “二分法”的哲學啟示69-70
- 5.2.2 “放水養(yǎng)魚”的科學機理70-73
- 結論73-75
- 參考文獻75-80
- 致謝8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茜;;發(fā)展公益性文化單位[J];才智;2009年06期
2 王國忠;當代經濟的“二分法”:基于經濟虛擬化的思考[J];財經研究;2005年11期
3 顧金飛;;推進事業(yè)單位人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J];中國人才;2006年09期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6年03期
5 褚瑩瑩;;文化事業(yè)單位轉企改制中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革[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年06期
6 陳佳強;;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的解讀與重構[J];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7 傅才武;陳庚;;三十年來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一個宏觀分析框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杜冰;韓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現狀[J];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10期
9 邱仁富;;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論綱[J];甘肅理論學刊;2008年04期
10 周翔宇;熊文釗;;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zhí)法改革模式[J];法制與社會;2012年25期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十年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73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5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