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法治論文 >

簡論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當事人陳述如何采信

發(fā)布時間:2016-03-17 15:46

  論文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承認的對己方不利的事實陳述,人法院應當予以采信并作為定案的依據(jù)。司法審判實踐中,有可能出現(xiàn)雙方當事人所作陳述都于己不利,依法都應當予以采信,但雙方當事人所作陳述又是相互矛盾的,只有一方當事人陳述符合客觀事實。那么,依法采信雙方當事人陳述,將導致邏輯上的錯誤。此種情形,只有探尋法規(guī)的立法精神,發(fā)現(xiàn)當事人作出于己不利陳述的真實意圖,方能對雙方當事人陳述進行甄別采信,以期不致偏離司法公正。

  論文關鍵詞:當事人陳述;訴訟主張;證據(jù);采信

  一、概述

  當事人參與民事訴訟,或是為主張其權利,或是因他人提起訴訟為反駁他人主張不得已而應訴,還有就是因為與案件審理結果可能存有一定利害關系作為第三人參加到訴訟當中。但無論何種當事人,參與民事訴訟都是在為其利益而奮爭。因此,訴訟當事人在法庭之上都會作出對其有利的陳述,而對于不利的案件事實則予以否認或反駁。訴訟當事人對于己不利的案件事實,只有對方當事人有確鑿證據(jù)能夠證明或出于道德因素考慮,方予以認可,作出對己不利的陳述。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該種當事人陳述規(guī)定案件審理時必須予以采納,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jù),我國許多學者亦認為法院對當事人陳述必須重視。但司法審判實踐中,要采信此種陳述卻未必簡單。筆者試圖從了解到的一起經(jīng)濟糾紛案件入手,進行分析。

  二、作為分析樣本的民間借貸案

  原告楊某訴稱,2008年被告孫某向原告借款1萬元,并出具了借條。2009年,被告孫某與唐某向原告共同借款5萬元,并出具了一份6萬元的借條,該借條注明“2008年孫某出具借條作廢”。還款期限屆滿后孫某去向不明,楊某訴請法院判令二被告連帶償還借款6萬元。被告唐某辯稱,2008年,孫某個人向楊某借款1萬元并出具借條屬實。2009年孫某償還楊某借款1萬元后,,孫某與唐某向原告共同借款6萬元,并出具借條一份。唐某僅愿意對5萬元借款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三、對案例樣本的分析

  如果楊某主張的事實成立,2008年孫某個人借款1萬元的債務應由孫某獨立承擔,唐某僅應對共同借款5萬元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楊某主張事實推導出的結論,與其訴訟請求背道而馳,對唐某而言極其有利。難以置信的是楊某對己不利的事實主張極力堅持,唐某對己有利的楊某陳述卻堅決反對。如果唐某主張的事實成立,唐某將與孫某連帶償還原告6萬元借款,唐某僅同意連帶償還5萬元借款的意見將不被法院支持。唐某主張的事實對己不利卻繼續(xù)堅持,對楊某極其有利,而楊某又竭力反對。
  本案,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凡是敵人堅持的,我必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必堅持。至于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主張是否有利于本當事人,則在所不問。
  楊某提供的證據(jù)有2008年被告孫某出具的借條與2009年二被告出具的借條。2009年的借條中注明“2008年孫某出具借條作廢”。根據(jù)兩份借條可以確認:2008年孫某向楊某借款1萬元債務已經(jīng)消滅,2009年唐某與孫某向楊某共同借款6萬元。顯然,借條內(nèi)容與楊某的陳述相互矛盾,與唐某陳述一致。兩份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一份原告提供但與其陳述不一致卻與被告陳述一致的借條,三份證據(jù)如何采信?
  本案原、被告對案件事實的主張,同時作為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陳述,皆為當事人承認的對己不利的事實。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證據(jù)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本案于己不利的雙方當事人陳述法院皆須作為證據(jù)予以采信。面對案件事實的唯一性,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法院是否都能采信了?這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矛盾的兩面必有真?zhèn)沃畡e。因此,采信雙方當事人陳述將導致邏輯上的錯誤,而采信一方當事人陳述或雙方當事人陳述都不予采信又將導致程序性違法。
  依照《證據(jù)規(guī)定》第二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否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楊某陳述作為對案件事實回憶的倒敘,其客觀真實性較書證內(nèi)容存有更高的誤差概率,其證明力不如借條。以證明力比較,法院應當對借條予以采信,對楊某陳述應予摒棄,唐某于己不利的陳述便應采信。當然,楊某的訴訟請求應當?shù)玫街С�。但是,楊某未能證明其對案件事實的主張,卻可以獲得一個對己有利的判決。恰如其反,楊某提供的借條能夠證明唐某對案件事實的主張,且唐某所作陳述被法院所采信,唐某卻承擔了敗訴的后果。簡要分析,嚴格適法將存瑕疵,并有違法性嫌疑。


  一個可以反思的問題:案例中楊某與唐某對案件事實的主張,作為證據(jù)的陳述,真的不利于當事人么?從借條以及楊某的訴訟請求來看,表明楊某所有的訴訟行為都在為利益而奮爭。由于楊某對案件事實的錯誤回憶,或?qū)︖壿嬐评淼腻e誤認識,導致了楊某對案件事實的錯誤主張。事實上,楊某的陳述,本意是為了能夠支持其訴訟請求。同樣,唐某的陳述,意在法院能夠駁回楊某的部分訴訟請求。《證據(jù)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的立法基礎,應當是當事人在思路清晰的情況下,知曉其陳述將帶來不利的后果,基于道德等因素的考慮,對于己不利的事實仍然予以認可。從常人利己的本性進行推斷,于己不利的事實陳述具有高度客觀真實性,故此該種陳述作為證據(jù)法院應予采信。楊某與唐某對案件事實陳述的本意完全不在《證據(jù)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的立法基礎之上,與立法精神相去甚遠。因此,最終法院認定楊某與唐某對案件事實的陳述皆非于己不利的陳述,只是出于錯誤的認識作出了錯誤的案件事實主張,故僅采信了唐某的陳述,而摒棄了楊某的陳述,判決:2008年孫某向楊某借款1萬元。2009年,楊某與孫某1萬元債權債務消滅后,唐某與孫某向原告共同借款6萬元。唐某與孫某向楊某連帶償還借款6萬元。

  四、有關問題的分析

  歸納來看,于己不利但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難以甄別采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部分當事人未參與訴訟活動,到庭當事人陳述難以求證;二是案件雙方當事人對社會關系基本邏輯存有錯誤認識與推斷,雙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不能推導出其訴訟請求或辯駁意見,從而雙方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陳述表面看來都不利于當事人;第三個原因是國家法規(guī)的制定沒有窮盡社會關系的非常態(tài)現(xiàn)象。如果法院依照常規(guī),理所當然地適用國家法規(guī)處理該問題,于己不利但相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皆予采信,當然難以作出公正的裁判,甚至無法作出裁判。
  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如何采信了?從立法理由分析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時所作價值及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推知立法者意思,這是裁判解釋中的立法解釋,也就是對立法精神的把握。實際上,司法活動離不開裁判解釋方法的運用。裁判中對法規(guī)從立法本意出發(fā)進行解釋,是完全允許的,也是有效解決成文法規(guī)自身的固有限制與社會生活復雜性沖突的有效機制。筆者拙見,以為對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也應當通過探尋《證據(jù)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的立法精神,把握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真實意圖,對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再擇一取舍。
  另一個問題是,法官嚴格適用國家法規(guī)進行裁判的基礎上,如何保證不至于走向機械適法?一種意見是在訴訟過程中,發(fā)揮法官能動作用,向當事人釋明。問題當然容易解決,但是作為中立的司法卻難以保持平衡。從案例樣本分析,一方面是對當事人陳述以外其他證據(jù)的細致觀察和正確推理。辦案法官就當事人陳述外的其他證據(jù)證明力入手,再根據(jù)邏輯規(guī)則對于己不利但相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進行選擇采信。另一方面,是對裁判方法的嫻熟運用。審判過程中,固有法規(guī)不足以解決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個案,因當事人邏輯認識錯誤進一步加大了適法難度時,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大方向上,通過探尋法規(guī)的基礎與精神,對現(xiàn)有成文法規(guī)進行解釋,才能夠得以在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中作出取舍。
  采信當事人陳述,尤其對當事人不利的事實所作的陳述,能夠快速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但須謹慎,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雙方當事人陳述,不僅要厘清當事人陳述的內(nèi)容,還需洞察當事人陳述的意圖。否則,極易導致機械適法,造成兩難適從的境地。不僅要恪守嚴格適法的紅線,同時要意識到現(xiàn)有成文法規(guī)的缺憾與不足。已有法規(guī),由于成文的固有屬性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簡單套用法規(guī)很可能導致司法公正的偏離。



本文編號:352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52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b3e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