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韓慶祥、陳遠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論

發(fā)布時間:2016-07-07 19:08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校園網(wǎng) > 【理論園地】南開大學 > >

韓慶祥、陳遠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論

13-08-02 作者:   編輯:南開大學

   【摘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黨在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理論建設領域面臨的一個具有總體性、根本性和戰(zhàn)略性的重大課題。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政治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在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給以清理的基礎上,著重從學理、歷史和實踐三個層面來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從理論上,著重就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理論基礎、精神實質、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三化”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深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從歷史層面,著重理清了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史進程和歷史經(jīng)驗;從實踐層面,重點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意識形態(tài)建設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三化”),是黨在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理論建設領域面臨的一個具有總體性、根本性和戰(zhàn)略性的重大課題。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從理論上,既利于從學理上正本清源,還馬克思主義本來面目,也利于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感召力;從政治上,有利于加強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鞏固黨執(zhí)政的理論基礎,有利于解決我黨面臨的重大問題,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發(fā)展實踐,彰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意義;從主體上,有利于重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一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給以清理。

  自1938年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人就開始了對“三化”問題的探索,只不過在十七屆四中全會召開以前,對“三化”尤其是對中國化大眾化的研究是相對分開的。自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三化”命題之后,國內學術界掀起了研究“三化”的熱潮。研究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jīng)驗和基本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內涵和關系、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路徑等問題上。國外主要是歐美國家的少數(shù)學者重點從歷史和理論層面探討馬克思主義“三化”,尤其是中國化的可能性、意義、含義等,涉及的論題較窄。

  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但在總體上也存在不足:一是問題意識不強。一些相關成果常從概念出發(fā)研究“三化”,從解決中國問題的角度展開研究顯得不足;二是學理研究不夠。即從學理上研究“三化”的理論基礎、實質、內涵、關系、歷史進程、經(jīng)驗教訓和基本規(guī)律等,顯得不夠;三是整體性研究不夠。一些成果大都沒有認清“三化”的整體性關系,往往分別研究某一“化”;四是哲學層面的研究不夠。對馬克思主義“三化”,我國學界從其他學科角度研究較多,從哲學層面研究較少;五是多學科研究及其整合不夠。對馬克思主義“三化”問題的研究缺乏整體性視野。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研究,其基本思路:一是要突出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的過程,研究“三化”必須強化問題意識,面向“中國問題”;二是突出學理支撐。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式,即借鑒、融合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疇,從綜合性的廣闊視野,多維度地審視馬克思主義“三化”;三是注重整體把握。即從整體性視野來把握馬克思主義“三化”;四是突出哲學分析。馬克思主義“三化”本質上首先是一個哲學問題,無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分析,還是對其內涵、實質的揭示,或者是對馬克思主義“三化”關系的分析,或者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發(fā)展的歷史與規(guī)律的提升,都只有借助哲學分析框架才能得到深刻的認識。

  二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需從學理上理清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基本理論。

  1.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理論基礎

  對這一問題,學界還缺乏專門研究。運用“實事求是與以人民為本”相統(tǒng)一的方法,我認為應把黨的思想路線作為“三化”的理論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意味著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任何一種實際都是特定空間中的實際,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即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任何一種實際也是在特定時間中存在的,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內在要求與時俱進,這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提供了理論說明,即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當今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日益增強,實事求是體現(xiàn)在黨的群眾路線上,要求我們的理論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并滿足其需求,這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理論支持。

  2.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精神實質

  運用“背景—問題”的方法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我認為,“三化”所解決的問題蘊涵其精神實質,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精神武器”,就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精神實質。

  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三化”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它們不是彼此并列、相互獨立的,而是在具體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并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從三個不同層面解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功能問題;解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基本路徑及其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感召力問題;解決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之影響力的基本路徑和實現(xiàn)方式問題,解決人民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

  具體來說,其精神實質就是:針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而強調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通過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種基本途徑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增強其生命力和影響力;針對一般性的馬克思主義無法完全解答當今中國問題而強調創(chuàng)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指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針對僅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意識形態(tài)而強調要建立一種為大眾立言的馬克思主義,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論基礎和中國人民的精神武器,樹立人民大眾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簡言之,馬克思主義“三化”都以解決中國問題并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為實踐任務,都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旨趣,都以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價值追求。

  3.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科學內涵

  運用“結構分析”方法把握“三化”的內涵,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方面入手。本義主要包括“三化”的主要構成要素,引申義主要包括“化什么”(對象)、“怎么化”(方法)、“化出什么”(結果)、“化得如何”(評價)四個結構要素。

  就本義來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主要包括立足中國國情、總結中國經(jīng)驗、汲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反映當代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五個基本要素,旨在為中國謀發(fā)展,體現(xiàn)為“中國化”與“化中國”的良性互動。立足中國國情,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橫向表征;總結中國經(jīng)驗,是中國具體實際的縱向表征;汲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歷史表征;反映當代中國實踐,是中國具體實際的現(xiàn)實表征;解決中國問題,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核心表征。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主要包括把握時代特征、體現(xiàn)時代精神、吸收時代成果、引領時代潮流、解答時代課題五個基本要素,旨在為人類謀福祉,體現(xiàn)為“時代化”與“化時代”的良性互動。把握時代特征,在當今,就要著重把握全球化與當今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時代精神,在當今,就要著重體現(xiàn)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吸收時代成果,在當今,就要著重吸收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生態(tài)等一切文明成果;引領時代潮流,在當今,就要著重關注中國道路及其世界影響;解答時代課題,在當今,就要著重研究由資本力量向創(chuàng)新能力轉移這一“力量轉移”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掌握,成為人民群眾心靈世界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世界的精神武器,主要包括體現(xiàn)大眾立場、關注大眾生活、運用大眾表述、契合大眾心靈、訴諸大眾實踐、解決大眾難題六個基本要素,旨在為大眾立言,體現(xiàn)為“大眾化”與“化大眾”的良性互動。體現(xiàn)大眾立場,就是要維護好、發(fā)展好、實現(xiàn)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注大眾生活,就是要把為民謀幸福與民生問題當作馬克思主義爭取大眾的切入點;運用大眾表述,就是像毛澤東說過的,“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契合大眾心靈,就是要把思想理論教育與不同社會群體的關注點、興趣點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表達方式與受眾的目標預期、思維方式相一致的“親近性文本”;訴諸大眾實踐,就是要把理論轉化為人民大眾自覺的思想和生活實踐;解決大眾難題,就是要著力解決當前中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領域面臨的諸多難題。需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一化”,而是“兩化”,它是“大眾化”和“化大眾”的有機結合!按蟊娀,就是讓馬克思主義掌握于群眾,讓群眾真正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給他們帶來的切身利益和各種社會成果,自覺自愿地去理解、接受、信仰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內化為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變成大眾身體力行的現(xiàn)實力量,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從引申義上,馬克思主義“三化”主要包括“化什么”(對象)、“怎么化”(方法)、“化出什么”(結果)、“化得如何”(評價)四個基本要素。這里的“化”,既指使理論化為某種結果的一種努力和過程,也指使理論具有某種狀態(tài)。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化什么”!盎裁础奔仁侵黧w與客體互動性的統(tǒng)一,又是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化一般的馬克思主義”(化理論)與“化中國”(化具體實際)的統(tǒng)一:“化一般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是用“中國具體實際”化一般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是“主”,“一般馬克思主義”是“客”;“化中國”,就是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中國實踐,改造中國現(xiàn)實,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理論基礎和中國人民的精神武器,這是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主”,“中國”是“客”。

  4.馬克思主義“三化”的辯證關系

  這是人們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中國化是核心,是統(tǒng)領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總原則、總要求,時代化是關鍵,是展現(xiàn)中國化和大眾化科學性與先進性的重要標識,大眾化是基礎,是拓展中國化和時代化深度與廣度的重要途徑。二是認為,中國化是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核心,時代化是中國化和大眾化的基礎,大眾化是中國化和時代化的落腳點。三是認為,中國化是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前提,時代化是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紐帶,大眾化是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目的。四是認為,“三化”的關系是主從包含關系,中國化是主體,中國化統(tǒng)領著時代化和大眾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起著輔助作用。五是認為,中國化是統(tǒng)領一切的總問題、總原則和總要求,時代化、大眾化導源于、服從于、服務于中國化,“三化”構成同一事物的三個不同方面,分別從空間、時間、受眾三個維度表征著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圖景。六是認為,時代化是總體,中國化是本體,大眾化是主體,這“三體”形成三位一體,最終的目的就是使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當代中國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體。

  吸收上述觀點的合理成分,運用“整體性”分析方法,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三化”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它們是解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功用問題這一主題下的三個不同層面。馬克思主義“三化”既包含馬克思主義與“三化”之間的關系,也包含“三化”之間的關系。

  就馬克思主義與“三化”之間的關系來講,馬克思主義與“三化”是“一主三基”關系,即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是“主題”,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三種“基本”途徑。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途徑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途徑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群眾主體相結合的途徑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就“三化”之間的關系來說,三者之間是“一主二從”關系,,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主導”,時代化和大眾化“服從”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兩種基本途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要求其時代化和大眾化。首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使之適應中國土壤和環(huán)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大眾所掌握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彰顯其時代特征。中國化是主導,時代化、大眾化圍繞著中國化展開,服從服務、拓展深化著中國化。離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本身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成果在中國都將失去意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也將失去依托和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要實現(xiàn)大眾化,必須先實現(xiàn)中國化。這里,大眾化中的大眾主要指中國的大眾。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眾化的理論前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毛澤東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具有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離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就無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眾化的現(xiàn)實前提。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不與中國現(xiàn)實相結合,就不能回答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就不會有中國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就不能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要實現(xiàn)時代化,也必須先實現(xiàn)中國化。時代化中的時代主要指中國所處的時代。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時代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不僅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時代化,而且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時代化。只有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才能結合新的時代特征,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始終伴隨時代步伐、根據(jù)時代特征而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時代化的理論指導。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必須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努力使我們的理論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其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是中國化的內在要求,是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兩種基本途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征、人民大眾相結合的過程。面對新的實踐課題,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用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大眾化,才能實現(xiàn)它與人民大眾的結合,才能在實踐中實現(xiàn)其理論價值,才能在實踐中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時代化,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保持其強大的生命力。時代條件變了,客觀實際變了,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隨之變化。因此,時代內容和時代特征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客觀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也正是通過與時俱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解決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從而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大眾化,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只有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才能真正服務于實踐和社會。而要做到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就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時,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只有及時總結并吸收黨領導人民群眾改革、建設中的鮮活經(jīng)驗,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煥發(f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感召力。

  簡言之,馬克思主義“三化”之間不是彼此并列、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三化”都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實踐任務,都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旨趣,都以確立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為價值追求。

  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是一個爭論較多的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拒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另一種是希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馬克思主義的因素。實際上,如果不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中國文化之根,而僅僅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難以獲得自己的時代性和超越性。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形成共識。問題的關鍵,是要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問題。

  我認為,這種結合方式可表述為“體用關系”,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用”。第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主要側重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而相對忽略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過程表明,中國文化是中國人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起點”,其優(yōu)良成分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與發(fā)展的肥沃土壤。正如產(chǎn)生于西方文化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理論來源一樣,東方特別是具有5000年歷史傳統(tǒng)的中華文明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資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系統(tǒng)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更要研究傳統(tǒng)社會主義思想遺產(chǎn)如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資源;不僅需要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思想遺產(chǎn)進行全面批判地繼承,更要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如何批判繼承這一優(yōu)秀思想遺產(chǎn)的。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具有民族文化血脈,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立場、中國風格和民族氣派。第二,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為什么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體用關系?因為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程中,不是傳統(tǒng)文化挽救了中國,而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傳統(tǒng)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國社會和民族的衰退一道走向沒落;不是傳統(tǒng)文化把一個滿目瘡痍、貧窮落后的中國推向世界,而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并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振雄風成為可能。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就不會有一個名揚四海的孔夫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我們立足時代、實踐和人民大眾的需要去評價、清洗、吸收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不是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去“化”馬克思主義。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總體而言,是為適應中國封建社會的需要而形成和存在的,因而,要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理論武器和精神支柱,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和變革,就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之加以革命性的改造,使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我們民族特質而言,大一統(tǒng)的國家意識,重人倫輕律令的政治倫理意識,注重直覺體悟輕理性分析的思維慣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利益觀念,平穩(wěn)持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處世標準,重官本輕技藝的人生價值取向,講求“實用”的價值標準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特質都是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重要內容,是我們民族特有的超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它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特質有著本質不同。①就哲學及其思維方式而言,馬克思主義所建構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是一種科學形態(tài),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時代精神,屬于一種現(xiàn)代實踐哲學思維范式;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是一種樸素形態(tài),體現(xiàn)了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的時代精神,屬于一種古代實踐哲學思維范式。這些差別,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承擔著轉換和提升、超越和重建的重任。在改造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會發(fā)揮作用,因而要警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某些消極的、腐朽的東西滲入。②第三,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馬克思主義的生長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昭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異域文化相互交融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覺體認,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深入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由文化契合而達到文化融合,最終實現(xiàn)文化轉換和重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一種新型的、革命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現(xiàn)代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強有力的沖擊,使其改變惰性,走向變革;另一方面,又把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仍然具生命力的內容納入到這種新型現(xiàn)代文化中,使其通過轉型而獲得新的存在形式和生命活力,從而找到新的生長點。從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華民族從文化心理上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對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揚棄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世代傳承交匯融合而成的,其突出特點是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多元一體。如果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可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應進一步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發(fā)掘和提煉,重構一種真正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此同時,也要使馬克思主義更深層地融進中國文化之中,從而具有更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具有更鮮活的民族表達方式,具有更鮮明的民族特色。

  6.深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路徑

  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具有大眾形態(tài)、學理形態(tài)和政治形態(tài)。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以大眾理論的形象出現(xiàn)的,它為大眾立言,為大眾提供現(xiàn)世智慧,是人民大眾的精神武器;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又以理論體系的形象出現(xiàn),它致力于理論本身的學術探索,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也具有政治維度,它注重用代表無產(chǎn)階級根本利益的理論武裝政黨、掌握群眾,以解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由自發(fā)到自覺的問題,解決無產(chǎn)階級政黨如何組織和帶領群眾以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解放問題。馬克思主義學說和馬克思主義的“三形態(tài)”本質上是有機統(tǒng)一的。然而,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歷程中,這三種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的演變,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分離:即政治形態(tài)不斷強化,學理形態(tài)沒有獲得相對獨立,且主要為政治服務,政治形態(tài)、學理形態(tài)一定程度上又疏離大眾,尚未真正贏得大眾的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形態(tài)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就造成了一些大眾對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的肢解、誤解與疏離。因而,當今應充分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本性,加強研究并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實際上,無論是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之指導思想的政治形態(tài),還是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學理形態(tài),在實踐上最終都只有落腳到為大眾所掌握的大眾形態(tài),才具有徹底的現(xiàn)實意義。事實上,以往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形態(tài)的研究是不夠的。由此,十七大特別強調:“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雹

  為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本性,應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研究。首先,應理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閾中的“大眾”。有史以來,“大眾”從來都是多質的,不存在完全同質化的大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從來都是基于對“大眾”多質存在與發(fā)展特點的深刻把握而獲得有效推進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大眾”,是指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理論認同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價值認同性的“公民”。具有公民身份的“大眾”是一個多層次的、多元統(tǒng)合的范疇,它既不是階級、階層的劃分,也不是各種職業(yè)的區(qū)別,更不是族群的分類,而是統(tǒng)合當代中國社會中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利益關切的平等的、多元的社會價值主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根據(jù)“大眾”身份結構的現(xiàn)實變化進行總體的思考和設計,從而使理論更切實地走向其主體,避免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狹隘化、庸俗化和空洞化。在當代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多樣化”越來越鮮明地成為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基本特征,我們所謂的“大眾”,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強烈、越鮮明的“多質”存在的特點!按蟊姟彼尸F(xiàn)的諸如此類的“多質”,便是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思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路徑無法回避的前提性問題。其次,應具有新視野。即需要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和交往實踐觀這一新的哲學分析框架。這種分析框架試圖超越“主客二分”范式下的主體性,要求在“主—主”的平等關系模式進而在“主—客—主”的交往實踐觀中理解大眾,把大眾也看作主體。在傳統(tǒng)的主體性理論視域下,大眾被置于“精英”的對立面,是被“精英”所教化與改造的對象,“精英—大眾”恰恰對應于“主體—客體”。在這種對應中可以看到,大眾不是主體,毋寧說是一種客體,“精英”才是真正的主體。根據(jù)“主—客”關系模式,在面對自然的時候,自然當然是客體,主體便是泛指的“人”,這里的“人”是不包括“大眾”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技術與手段,只有那些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擁有十足“工具理性”的人,才可以充當客體的對應面——主體;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都處于主導地位。當面對社會的時候,情況就更糟了,它使大多數(shù)人成為征服與教化的對象,而少數(shù)人則成了精英和主體。主體間又稱主體際,它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實質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模式問題。主體間性就是主體之間的關系狀況以及通過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展現(xiàn)出的人的本質,它超出了單一主體的窠臼,表現(xiàn)為“主—主”關系模式。在傳統(tǒng)的“主—客”關系模式中,主體所面臨的都是客體,自己也會被他人視為客體,特別是把社會的基本大眾視為客體。這樣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爸鳌鳌标P系與“主—客”關系模式不同,是一種化解社會矛盾、消除人的異化行為的新思路。由此可見,主體間性接近了大眾性。馬克思主義從交往實踐的視域來看待主體性,從交往性與實踐性兩方面豐富和重構了主體性理論。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主體—客體”單一兩極的實踐結構觀,把主體間性關系引入實踐結構,把實踐看作多極主體在相互關系的客體中介下互相交往并與主客體關系相統(tǒng)一的結構,即由“主體—主體”和“主體—客體”雙重作用關系相互交錯而構成的多層次的網(wǎng)絡式立體結構。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才真正超越了舊的主體性觀念,并真正凸顯了大眾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強調“主—客—主”的辯證邏輯,是“主—客”和“主—主”模式的綜合統(tǒng)一,是對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辯證揚棄。一方面,實踐強調的是“主—客”模式!爸鳌汀标P系表明,人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知識、提高本領,才能獲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資質;另一方面,實踐和交往不可分,實踐是交往中的實踐,而交往理性建立在主體間性的基礎之上,強調的是“主—主”模式!爸鳌鳌标P系表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在集體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本領和施展其才華的手段。要融入集體生活,建立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就離不開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與理解的橋梁。這是因為交往實踐具有雙向建構和整合的功能,它能夠使交往雙方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所以,只有“主—客—主”相統(tǒng)一的交往實踐,才能消除交往行為的異化,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真正超越主體性所造成的困境。在交往實踐觀的視域下,大眾從被教化與被改造的客體成為在特定關系下改造自然社會與自身的真正的主體。交往實踐觀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強調交流與對話、理解與溝通;在身心關系問題上,強調物質與精神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最終將會超越自我與他人、心與物的二元對立,實現(xiàn)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發(fā)展。④從“主客二分”范式下主體性到“主—主”平等關系模式中的主體性,再到“主—客—主”的交往實踐觀,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新的理解,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的新視野。

  三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研究,需要從歷史角度,著重理清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史進程和歷史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從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就起步了,但作為一種理論上的自覺追求和努力,是從十七屆四中全會才開始的,且這方面的思想資源并不多。由此,這里著重簡要梳理與反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歷程及其經(jīng)驗。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歷史進程

  根據(jù)“中國化的不同方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大致可劃分四個時期。簡要來說,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至1938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時期;1938年至1949年,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時期。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通過本土化或民族化而推進中國化,產(chǎn)生的主要成果是毛澤東思想;1949年至1977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出現(xiàn)一定曲折時期;1978年至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和建設實際相結合時期,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中國化,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根據(jù)“大眾化的不同方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大致可劃分六個時期:一是“五四”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步傳播時期,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啟蒙”,適應了當時文化水平落后的大眾情境和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需要;二是從上世紀30年代前后到解放前夕馬克思主義深入傳播時期,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嵌入”,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局部、簡單走向系統(tǒng)、有序;三是解放初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主要采取的是“改造”方式,征服了中國大眾,占據(jù)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四是“文革”時期,這一時期主要采取“斗爭”的方式,它閹割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喪失了大眾化的本來意義,致使大眾化演變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五是撥亂反正時期,鄧小平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精用”思路和方式,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著眼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六是綜合創(chuàng)新時期,這一時期主要采取“人本”的方式,且進一步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本性:它在理論上確立了“以人為本”的人民大眾的價值取向,在實踐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凸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在意識形態(tài)上強調要增強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jīng)驗可從“中國化”本身和“三化”整體兩方面來總結。

  (1)就“中國化”本身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jīng)驗可概括為:以分析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著眼于從歷史發(fā)展階段與主要矛盾來把握中國國情,著眼于從正確的政治方向(前提)、正確的思想路線(出發(fā)點)、合理的價值標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和中國發(fā)展)、正確處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基本關系(基本關系面)和自主創(chuàng)新追求(道路)來把握中國歷史經(jīng)驗,著眼于從符合歷史規(guī)律且有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來把握中國優(yōu)秀文化,著眼于從時間(歷史方位)、空間(中國首要根本任務)和條件(主客觀條件)出發(fā)把握中國實踐發(fā)展要求。

  (2)從“三化”的整體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jīng)驗可概括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體現(xiàn)時代發(fā)展要求和人民大眾利益,才能得到順利健康發(fā)展,離開時代發(fā)展就會落后于時代發(fā)展所要求的水平,離開人民大眾利益就得不到人民大眾的認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也可從“大眾化”本身和“三化”整體兩方面來總結。

  (1)就“大眾化”本身方面,可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概括性地表述為:必須從體現(xiàn)大眾立場、滿足大眾需求、關注大眾生活、注重大眾參與、運用大眾語言和訴諸大眾實踐方面,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其中最為根本的,是體現(xiàn)大眾立場且把大眾當作主體。只有體現(xiàn)大眾立場,才能自覺主動去滿足大眾需求、關注大眾生活、解決大眾問題、注重大眾參與、運用大眾語言和訴諸大眾實踐;只有把大眾當作主體,才能讓人民大眾真正參與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來,進而才能讓大眾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

  (2)從“三化”的整體方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概括起來就是:只有采取適合中國發(fā)展和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大眾化方法,才能得到順利發(fā)展,脫離中國發(fā)展要求的大眾化是抽象的大眾化,離開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大眾化是落后時代發(fā)展水平的大眾化。

  四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還需要從實踐層面入手。

  從實踐入手深化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重點應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上。因為就當前情況而言,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如何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上;在我國宣傳界和理論界,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義和學理邏輯比較關注,對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雖然較為關注,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完全、真正深入大眾的心靈世界。因而,當今應充分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本性,加強并切實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具體來說,西的理論生產(chǎn)、實現(xiàn)、傳播和表達方式一般是:一些思想家往往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社會現(xiàn)實和大眾需求提出理論,由此形成學派與思潮,然后以學派與思潮影響政治決策,政治家進一步把這種決策化為價值觀、制度設計和具體政策安排,并訴諸實現(xiàn)行動,從而使理論較好地轉化為民眾看得見的實踐效果,民眾從這些實踐效果中認同與支持這一理論。這里,思想家及其學派的“思想庫”和“學術權力”作用相對突出,即思想家是主體,一些思想家相對注重理論的“本真”(學理形態(tài))以及獨立思考、影響政治和實踐批判,政治家相對注重汲取思想家研究的“成果”,實踐者相對注重“實用”,因而,無論從一些思想家的立言,還是從政治家的決策,或者從實踐者所注重的實踐效果,都較為容易地得到大多民眾的認同。比較而言,我們傳統(tǒng)的一些理論生產(chǎn)、實現(xiàn)傳播和表達方式則是:首先是政治家從政治上提出重大問題、判斷和理論,之后一些學者對此進行政治和學理上的注解、闡釋和論證,然后通過媒體進行意識形態(tài)上的宣傳,通過一系列活動進行推動,以教育人民,因而相對注重灌輸。這里,政治家是主體,政治家相對注重向“下”進行意識形態(tài)灌輸以及媒體宣傳、活動推動、教化民眾(當然也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一些學者相對注重理論的政治形態(tài),即對“上”的學理注解論證,一些實踐者相對注重貫徹落實“上”的理論與路線方針政策。這樣以來,某些理論就不太容易真切反映底層民眾的民情民意,也不大容易順利地轉化為民眾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效果,反而有時會出現(xiàn)“上熱下冷”、“名實不符”、“宣傳活動有余而實踐行動不足”的現(xiàn)象。由此,學者既要注重反映時代和人民群眾的呼聲,實踐者更要注重解決民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進而使理論更好地得到民眾認同。

  要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主要有以下實踐路徑。

  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要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具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發(fā)展”的范疇,也是一個需要諸多環(huán)節(jié)不斷推進的歷史實踐過程。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解決中國問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一般的馬克思主義成為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要路徑。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立足中國國情,總結中國經(jīng)驗,運用科學方法,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成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主義”。

  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要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具有影響力。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并從實踐上解決大眾關切的現(xiàn)實問題,由學院派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面向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二條路徑。

  三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要反映大眾生活,具有感染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進一步發(fā)揮其實效,就必須使其基本價值反映大眾生活,關心大眾的物質利益,由僅僅滿足于書本詞句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關注平民大眾物質生活并得到人民大眾認同的馬克思主義。

  四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本性要契合大眾心靈世界,具有凝聚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四條路徑,就是它必須走入大眾的精神或心靈世界,把握大眾的“心”情,解決大眾精神世界的心靈問題,由教條化或說教式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包容性、為大眾立言、與大眾進行心靈對話而充滿溫情與人性關懷的馬克思主義。接受者是理論承載者的“終端”。接受者的“真信”決定著一種理論能否“安身立命”,因而是維系一種理論命運的落腳點。創(chuàng)立者的“真經(jīng)”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基礎,如果理論內容在邏輯上不嚴謹、體系上不完備、內容上未反映時代和實踐要求、立場上未立足大眾,那么接受者是不會虔誠地接受這一理論的;傳播者的“真懂”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前提,如果傳播者“誤解”、“肢解”、“曲解”了理論內容,就會導致理論的“變樣”,接受者所接受的理論就不再是創(chuàng)造者的“真經(jīng)”了;實踐者的“真用”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動力,民眾往往是憑借其經(jīng)驗來感知并憑借一種理論的實踐效果來選擇是否接受一種理論的,缺乏實踐者的“真用”以及實踐效果,接受者是不會“真信”一種理論的?傊,離開創(chuàng)立者的“真經(jīng)”、傳播者的“真懂”和實踐者的“真用”,接受者是不會“真信”一種理論的。從接受者自身來看,如何使其“真信”一種理論呢?人民大眾往往是從他們關切的利益問題出發(fā),以一種理論的實踐效果和經(jīng)驗感知為根據(jù),來決定是否“真信”并接受一種理論的。理論要被群眾所掌握,就必須抓住群眾利益這一根本,并從實踐上達到人民群眾滿意的效果。

  五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表述方式要符合大眾思維,具有吸引力。要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還要求其表述方式符合大眾思維,由抽象深奧的馬克思主義轉變?yōu)榇蟊娤猜剺芬姷鸟R克思主義。

  六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產(chǎn)品要面向大眾,具有輻射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上述五條路徑,最后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大眾的精神食糧,而不僅僅是專家的學問致思。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后一條路徑,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產(chǎn)品要面向大眾群體,解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接受主體的問題,由少數(shù)專家學者作為學問來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大眾手中的思想武器、精神食糧。



  【注釋】

 、倮詈s:《從文化認同到實踐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xiàn)實過程》,載《學術論壇》2002年第3期。

 、谠S全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論》,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61l頁。

 、壑袊伯a(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頁。

 、芰謬鴺耍骸蹲呦虼蟊姷恼軐W》,長江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



  網(wǎng)編:客卿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年第3期

來源:

瀏覽(450) 評論(0)

網(wǎng)友評論(0)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7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67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3ae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