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實踐的人道主義”的致思理路——兼論“反人道主義的馬克思”與“認識斷裂的馬克思”
[Abstract]:The academic theory of "anti-humanitarianism Marx" and "cognition of broken Marx" ignores the humanistic meaning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a great extent, so it is urgent to rearrange the thinking of Marx's humanism. From the transcendence of young Marx to Feuerbach,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practi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e to the height of mode of thinking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social history, Marx's humanism is inherited through practice and is a humanitarianism of practice. Those who think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anti-humanitarianism" point of view is the result of humanistic care which has no insight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viewpoint that Marx's humanism thought exists "the fracture of cognition" is the result of ignoring the continuity and depth of Marx's humanism thought.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分類號】:A81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zhì)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zhì)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陳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fā)展觀與人文科學的關(guān)系[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劉捷;從本體論到實踐論——馬克思主義論人的方法的根本變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馬育良;仁、義與孔孟的經(jīng)權(quán)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金鵬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歷史本質(zhì)[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易蘭;荀子的社會理想及其局限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赫牧寰;荒誕作為一種美學范疇的發(fā)生[J];北方論叢;2001年04期
8 張成詩;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唯物史觀[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9 彭薇;絕對真理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董學文;;海德格爾存在論思想與美學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路曲;;論新加坡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構(gòu)建[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劉永啟;;論意識的物質(zhì)性及三層物質(zhì)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張家唐;;淺析英國的清教思想及反腐倡廉活動[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shè)[C];1995年
4 黃劍華;;從漢代畫像看兩漢時期的鬼神信仰[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6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shè)想與建構(gòu)[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7 有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編纂當代中國史[A];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志強;;刑罰威懾的預防犯罪效應探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黃華均;劉玉屏;;我國民法典上環(huán)境權(quán)的架構(gòu)思路——一種生態(tài)保護私權(quán)化的法律發(fā)展觀[A];人類生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4卷[C];2004年
10 安希孟;;中外哲學與基督教會中的世界主義[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四輯[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權(quán)政;當代中國農(nóng)民經(jīng)濟利益問題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2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溫靜;十六大以來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陸云;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學;2011年
6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7 孔揚;《資本論》研究方法的世界觀基礎(chǔ)[D];吉林大學;2011年
8 程秀梅;中國農(nóng)業(yè)支持政策體系構(gòu)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楊宏波;胡錦濤人才思想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10 何會寧;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愛軍;行政行為的目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梁瀟;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演變與城市化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永啟;中西醫(yī)融合過程中中醫(yī)學的合理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劉慧慧;論民事行政裁判執(zhí)行的檢察監(jiān)督[D];山東大學;2010年
5 滿海寧;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的貢獻[D];山東大學;2010年
6 費中方;園林植物色彩構(gòu)成及配置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7 戴雪麗;勞動社會化與社會現(xiàn)代化[D];東華大學;2011年
8 范玲;論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鴻巖;過渡時期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者教育改造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宋端;超現(xiàn)實主義電影空間類型的比較[D];河北科技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波;;馬克思人學研究方法論探析[J];理論導刊;2007年02期
2 張海姣;;馬克思人學思想發(fā)展歷程探究[J];學理論;2010年03期
3 牟正純;馬克思人學思想與中國現(xiàn)實[J];東岳論叢;1999年04期
4 魏傳光;;人的“生存實踐性”: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核心和革命基石[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陳曙光;;馬克思人學范式革命的體系之維[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6 楊偉才;;馬克思人學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03期
7 洪波;;馬克思人學視野下和諧社會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J];求實;2007年07期
8 韓慶祥;;馬克思人學的總體圖象(上)[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韓慶祥;;馬克思人學的總體圖像(下)[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張守連;石菲菲;;馬克思人學理論及其現(xiàn)實關(guān)照[J];理論界;2008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杰;;當代中國學者關(guān)于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綜述[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2 李超;;馬克思人學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邏輯結(jié)構(gòu)[A];人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第十四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鐘明華;;馬克思人學的現(xiàn)代意蘊[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朱亦一;;“現(xiàn)實的人”與“現(xiàn)實的個人”概念辨析:基于馬克思文本的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韓慶祥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深耕文本拓展馬克思人學研究的新視閾[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教授 覃正愛;開辟馬克思人學研究的新視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吳向東;馬克思人學理論與當代實踐的照面[N];中華讀書報;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紹興;馬克思人學的革命性變革[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呂瑛;馬克思人學理論的邏輯構(gòu)成[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3 李淑麗;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本質(zhì)特征與現(xiàn)代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彭宗忠;論馬克思人學革命[D];燕山大學;2012年
5 夏星帆;論馬克思人學視域下中國人尊嚴的現(xiàn)狀與提升[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6 周皓;馬克思人學觀的重新解讀——人的矛盾性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7 楊麗娜;關(guān)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幾個問題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8 王艷;馬克思人學及其當代價值[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9 宋維靜;論馬克思人學思想對西方人文主義的繼承和超越[D];西北大學;2008年
10 高陽;馬克思人學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3015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0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