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歷史地位
本文選題: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參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全面地評價了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既肯定了這篇文章在馬克思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轉(zhuǎn)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又指出了它尚未完成這種轉(zhuǎn)變,并對主張馬克思這篇文章徹底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轉(zhuǎn)變的觀點的不當之處作了具體分析,指出了這種觀點沒有說明這里所說的"唯物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是什么性質(zhì)的唯物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指出"兩種轉(zhuǎn)變"思想的不當之處,不是要低估這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而是為了準確評價它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既充分肯定它比以前的著作離完成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轉(zhuǎn)變更加接近,也實事求是地指出它離完成這個轉(zhuǎn)變尚有不小的差距,以便清楚地看到在它以后的論著是如何逐步消除這個差距、直到基本完成這個轉(zhuǎn)變的。
[Abstrac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posi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s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t not only affirm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is article in the process of Marx's transition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but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has not yet completed this transformation. It also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viewpoint that Marx's article has complete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 and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cy to communism.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view does not explain what kind of materialism and communism are referred to he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roper idea of "two transformations" is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position of this work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m, but to accurately evaluate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development. Affirming fully that it is closer than previous works to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letion to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pointing out realistically that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between comple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see clearly in its later works how to gradually close the gap, until the basic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分類號】:A81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聶錦芳;;思想的傳承、決裂與重構(gòu)(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前史研究[J];河北學刊;2006年04期
2 梅杰;;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宗教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王懷超;;馬克思是怎樣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楣伯a(chǎn)主義者的?[J];馬克思主義研究;1984年03期
4 匡萃堅;;從起點上看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科學性[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4期
5 李旭華;;馬克思法治思想的形成解析[J];商品與質(zhì)量;2010年S3期
6 張新;;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報告(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04期
7 袁銀傳;;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學科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11期
8 本刊記者;;關(guān)于編寫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教材的若干問題——訪武漢大學梅榮政教授[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9年03期
9 韓愛俠;;淺談青年馬克思轉(zhuǎn)向唯物主義的標志[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10 賈桂林;;論恩格斯早期世界觀的轉(zhuǎn)變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貢獻——紀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雄丞;;第八講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A];認真讀點馬列原著20講[C];2006年
2 馬鎣伯;;第十九講 《論戰(zhàn)斗唯物主義的意義》:加強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工作的莊嚴號召[A];認真讀點馬列原著20講[C];2006年
3 史銀龍;;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特色[A];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全國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學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8年
4 羅德榮;;青年毛澤東實踐觀轉(zhuǎn)變的探討[A];’93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集[C];1993年
5 陳延琳;;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知行觀的批判繼承[A];’93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集[C];1993年
6 郭蘇麗;;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思想再認識[A];提高領(lǐng)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熊輝;;建國初期毛澤東的和諧社會思想[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8 趙常偉;;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新理念[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新世紀初的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6年
9 許成人;;毛澤東的早期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焦玉石;;淺論《共產(chǎn)黨宣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奎良;社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N];光明日報;2000年
2 辛平;學一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3 莊福齡;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教育[N];學習時報;2001年
4 陳先奎;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教育[N];光明日報;2002年
5 王懷軍;理論創(chuàng)新貫穿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N];遼寧日報;2003年
6 賈旭東;“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新篇章[N];光明日報;2003年
7 張弛;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教育[N];山西日報;2002年
8 ;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角度研究鄧小平理論[N];光明日報;2000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150多年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告訴我們什么?[N];光明日報;2001年
10 陳先達;時代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內(nèi)部的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軍;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語境中的社會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歐健;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主義觀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永山;馬克思與費爾巴哈[D];蘇州大學;2004年
4 王東紅;歷史與實踐自身運動[D];吉林大學;2010年
5 苗愛芳;分歧之辯: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D];蘇州大學;2009年
6 孫穎;走向文化批判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批評[D];吉林大學;2010年
7 熊進;論馬克思的時間概念[D];武漢大學;2010年
8 蔣志紅;馬克思的正義觀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郭艷文;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吉木斯;曼徹斯特時期恩格斯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2 姜國敏;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的一種重釋[D];復旦大學;2011年
3 宋斌;論馬克思對西方傳統(tǒng)自然觀的批判與超越[D];河南大學;2009年
4 張火箭;馬克思自由觀的發(fā)展維度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5 范傳鴻;馬克思對布魯諾·鮑威爾的批判和超越[D];黑龍江大學;2005年
6 周利平;論馬克思恩格斯的人與自然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嚴國紅;意識的“困難問題”與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論研究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汪雙喜;論馬克思在意識對象觀上的變革[D];蘇州大學;2007年
9 孫嬌艷;馬克思自由觀及其當代意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黃小琴;青年黑格爾派社會歷史觀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905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9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