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
本文選題:毛澤東思想 + 傳統(tǒng)文化; 參考:《中共山東省委黨!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的重要理論成果,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既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的理論來源,同時也離不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借鑒和發(fā)展。正是因為毛澤東以中國實際為基礎(chǔ),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語言形式的外在“包裝”和中國特色內(nèi)容的內(nèi)在充實,才使馬克思主義具備了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從這一點上來講,毛澤東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態(tài)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使毛澤東思想具有了既是馬克思主義,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特征。 因此,,準(zhǔn)確、全面分析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性地吸收、繼承與創(chuàng)新,不僅有利于把握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更有利于理解毛澤東思想的中國特色和現(xiàn)實意義,有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本文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價值觀、致思路線、思維方式上的相通性入手,探討了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前提,在此基礎(chǔ)上,著重分析了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實事求是思想、民本思想、傳統(tǒng)知行觀等的吸收和超越,并探討了毛澤東對傳統(tǒng)文化批判繼承的啟示,以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提供理論借鑒。
[Abstract]: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take Marxism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 but also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bsorption, refe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Mao Zedong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that it enriches Marxism with the external "packaging"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anguag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Mao Zedong, with a Marxist attitude, inherits and develop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has both Marxism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an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 though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Mao Zedong's critically absorbing,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helpful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China for 5,000 years. It is mo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m in values, thinking lin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remise of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Mao Zedong's absorp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traditional view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enlightenment of Mao Zedong to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學(xué)位授予單位】:中共山東省委黨校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A841;G1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俊;賴煒;;論毛澤東的文化觀與井岡山精神的塑造[J];法制與社會;2008年33期
2 鄭祥福;;應(yīng)當(dāng)辯證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03期
3 段珊珊;;淺評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J];傳承;2008年12期
4 肖茜熔;朱方長;;中國古代辯證法對毛澤東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研究綜述[J];學(xué)理論;2010年12期
5 代勇賢;;論毛澤東個人崇拜形成的原因[J];傳承;2009年08期
6 郭蘭瑛;李鈺;;毛澤東重農(nóng)思想的時代解讀[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xué)報;2006年03期
7 毛澤東經(jīng)濟理論研究會通訊組;;中國人民大學(xué)經(jīng)濟系成立“毛澤東經(jīng)濟理論研究會”[J];教學(xué)與研究;1958年07期
8 林宿 ,牟寧;評價偉大歷史人物的典范——學(xué)習(xí)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體會[J];新疆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1年02期
9 楊木林 ,林宏躍 ,張崇康;實事求是的光輝典范——學(xué)習(xí)《決議》體會之二[J];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1年04期
10 高風(fēng);科學(xué)地公正地評價毛澤東同志——學(xué)習(xí)《鄧小平文選》[J];毛澤東思想研究;198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天石;;試論六朝文化的價值與意義[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xué)會學(xué)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2 王淑華;;第二十七講 毛澤東與黨外人士交往的藝術(shù)[A];遼寧省社會科學(xué)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3 鄧超高;;試論毛澤東同志研究文藝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4 黃宏;;毛澤東對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的探索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萬海峰;;無盡的思念——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6 高起學(xué);;民族化的詩歌主張——毛澤東同志論詩的特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7 周申明;;毛澤東文藝思想是一個科學(xué)、完整的“觀點和學(xué)說體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8 陳藩;;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抒懷[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9 周東葵;;又逢甲申年——重溫毛澤東對《甲申三百年祭》的評價[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10 屈曉軍;;試論徐特立對毛澤東的影響[A];紀念徐特立誕辰13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黨校哲學(xué)部教授 王杰;國學(xué)熱亦需冷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談傳生;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構(gòu)建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年
3 潘岳;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社會觀[N];中國審計報;2006年
4 劉修兵;年味怎樣才能濃起來[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丁楊;林谷芳:以禪心讀天地大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劉成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分鏡頭影像[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記者 錢煒;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N];科技日報;2007年
8 沈靜芳;握住文化之手[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9 劉增祿 胡春燕;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及現(xiàn)代價值[N];青島日報;2007年
10 趙笛;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的背后[N];青島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莉;中國傳統(tǒng)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2005年
2 朱樹彬;毛澤東個人崇拜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張春姣;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龍江大學(xué);2004年
4 薛文禮;中國傳統(tǒng)藥業(yè)史論[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2006年
5 毛兵;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修辭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2008年
6 吳天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和諧觀念及其當(dāng)代轉(zhuǎn)換[D];南開大學(xué);2009年
7 劉慧;毛澤東的人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8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四川大學(xué);2002年
9 徐立錢;穆旦與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6年
10 趙宏志;中國個性倫理的萌發(fā)與展開[D];黑龍江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魯江;毛澤東科學(xué)發(fā)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0年
2 鄭麗;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民主思想[D];西華大學(xué);2011年
3 唐幼鐸;論毛澤東的書法藝術(shù)思想及其文化根源[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4 樊靜;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特征與當(dāng)代價值研究[D];長安大學(xué);2010年
5 王小麗;毛澤東鄧小平?jīng)Q策方法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6 孔慶瑩;論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D];中共山東省委黨校;2012年
7 彭媛媛;論毛澤東的戲曲文藝觀[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07年
8 鐘翡庭;論青年毛澤東的“新民”思想與實踐[D];中南大學(xué);2007年
9 蘇暢;論毛澤東的教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10 薛偉芳;毛澤東農(nóng)民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07年
本文編號:20672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67226.html